□楊世利
炎黃文化內涵芻議
□楊世利
一
經過學界30余年的努力,炎黃文化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炎黃文化學術研究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人們對炎黃文化的認同沒有得到同步發(fā)展。
炎黃文化不是一個純學術問題,研究、弘揚炎黃文化有助于塑造中國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有助于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正能量。然而,在弘揚炎黃文化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正式場合可以用“中華民族”“中華兒女”指代中國和中國人,不能提“炎黃子孫”。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少數民族從血緣上和炎黃沒有關系;二是認為炎黃是漢族人傳說中的祖先,少數民族各有自己的傳說和祖先。他們認為用“炎黃子孫”指代中國人,在學術上不夠科學,在實踐上不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在學術界,炎黃文化的認同本來就不是個問題。學界主流觀點均認可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維系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而反對使用“炎黃子孫”這一稱謂的人,基本不是專門研究炎黃文化的學者,他們對炎黃文化研究的學理并不感興趣,只是從情感上不認同炎黃文化。也就是說,這兩種觀點的爭論發(fā)生在文化認同層面,而不是學術、學理層面,文化認同本質上是個歷史觀、文化觀問題。所以,在推進炎黃文化學理研究的同時,不能忽視炎黃文化認同層面的研究。
炎黃文化的認同問題很重要,必須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并得到妥善解決??赡苡腥藭X得,部分人不認同炎黃文化無所謂,他們只要認同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就可以了,何必搞無謂的爭論。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茍同。認同中華民族、中華兒女而不認同炎黃文化、炎黃子孫,等于認同中國的今天卻不認同中國的歷史。然而現實與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不認同中華文化的歷史是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歷史虛無主義最終必然導致否定現實的合法性。
如何解決炎黃文化的認同問題呢?首先必須明確,文化的認同不能靠強制,只能靠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一百年來的近代史,反傳統(tǒng)文化是主流,所以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偏見和誤解。要把這種偏見和誤解消除掉,為傳統(tǒng)文化“去污名化”,需要熱愛傳統(tǒng)文化人士長期的、不懈的努力。具體到炎黃文化,盡管研究成果出了很多,但大多屬于形而下層面、學理層面的研究,對于炎黃文化的超越層面、信仰層面,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探討。筆者愿就此問題談一點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阪泉之戰(zhàn)
上古時期華夏民族形成的奠定之戰(zhàn)。此戰(zhàn)在炎帝與黃帝之間進行,最終黃帝獲勝,黃、炎兩大部族結盟,形成華夏民族的雛形。
炎黃結盟圖
二
據史籍記載,炎黃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點。所謂中華5000年文明史,是從炎黃時代開始的,主要表現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產生在這個時期。炎帝的發(fā)明主要表現在農業(yè)發(fā)明,黃帝時期的發(fā)明就更多、更全面了,包括天文、歷法、律呂、算數、樂器、圖書、冕服、杵臼、弓矢、駕牛、舟船等。那么炎黃文化最根本的特點是什么呢?總體上說,炎黃文化的核心特征是血緣、政治和信仰三者相統(tǒng)一。炎黃二帝有三種形象,一是祖宗形象,二是天子形象,三是圣人形象。炎黃都是部落首領,對于各自的部落來說,炎黃是祖宗。同時,炎黃又都是部落聯盟的盟主,是天下諸侯的共主,是天子、帝王。并且,炎黃不僅是政治上的帝王,又是擁有最高道德的人,是以德治天下的圣王。在這三種形象中,天子形象與圣人形象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天子承擔政治功能,圣人承擔信仰功能。所謂文明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政治上國家的出現,二是信仰上宗教的出現。在西方這二者是分離的,而在中國之二者是統(tǒng)一的。內圣外王指的就是遠古圣王,而不是一般的人。
先說炎黃的天子形象。人們都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中斷?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是中國的政治很成功,中國始終追求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追求一個圣王來統(tǒng)一天下。所以,盡管中國歷史上有過分裂,但統(tǒng)一始終是主流。人們認為分裂是亂世,是不正常的,是暫時的。在分裂時期,人們向往統(tǒng)一,追求統(tǒng)一,一旦時機成熟,總能重建大一統(tǒng)王朝。統(tǒng)一的國家是文明的載體,政治上的成功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中斷的主要原因。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薄爸T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碧熳邮菄抑刃虻木S護者,當炎帝神農氏衰落,不能維持國家的秩序時,軒轅氏討伐作亂的諸侯,重建秩序,讓天下百姓享受太平盛世。炎黃是中國政治大一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炎黃時中國處于“萬國”時期,周武王伐紂之時有八百諸侯追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中國也始終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雖然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是總能保持國家的統(tǒng)一,避免國家的分裂,原因在于中國有一個堅強的政治核心——王權。炎黃時期,已經有了王權的萌芽。中國正是以王權為核心,以炎黃部落為核心,凝聚華夏大地上的不同族群,逐步成為擁有96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泱泱大國。后世尊炎黃為人文始祖,主要原因在于炎黃是帝王,屬于政治認同、國家認同。至于后世各民族都向炎黃認祖歸宗,那是以血緣認同強化政治認同。
再看炎黃的圣人形象。為什么中國能夠保持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僅靠武力是不行的。武力可以取得天下,只有道德才能長久地維持政治統(tǒng)一。帝王必須同時是圣人,才能得人心、得天下。這也是后世稱皇帝為圣人,皇帝的命令為圣旨的原因。不是說現實中的皇帝真有圣人之德,而是說皇帝應該是圣人,皇帝應該以圣人為標準要求自己。在中華先民的記憶中,炎黃、五帝就是圣人。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能達到協(xié)和萬邦、發(fā)展生產、風調雨順的境界,可見黃帝治國水平之高。帝嚳是黃帝的曾孫,也是一位有德之圣王,“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薄叭赵滤?,風雨所至,莫不從服?!钡蹏康膬鹤邮堑蹐?,“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薄澳苊黢Z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敝腥A民族最高的治國理念比如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等,都是從炎黃時期開始形成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保持多元一體的民族和文化格局,正是因為中國追求并實踐這樣的核心價值觀。后世尊炎黃為人文始祖,是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對炎黃血緣的認同,目的也是以血緣認同強化文化認同。
總之,炎黃文化的內涵包括血緣、政治、信仰(價值觀)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血緣親情講的是小家,政治講的是國家、是大家,信仰則是對普世價值的追求。“親親、尊尊、賢賢”,小家、大家、普天之下,道理都是相通的。把炎黃文化的內涵局限到血緣上,是對炎黃文化的誤解與偏見。
三
為什么會出現對炎黃文化的誤解與偏見?根本原因在于以西方的理論來解讀中國文化。在西方,政治與宗教是分開的,知識與價值也是分開的,而在中國這些都是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知識,更承載著中國人的信仰。五四以來,西方現代科學被引進中國并成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承載著中國人信仰的傳統(tǒng)文化被當作科學知識來解讀。于是,出現了疑古派,三皇五帝被當作神話迷信來批判。疑古派在學術上有其貢獻,但是其致命缺陷在于帶來了價值觀上的虛無主義。中國古人對五帝的神圣化,是為了給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奠定堅實基礎,對五帝傳說的解構必然帶來傳統(tǒng)價值觀的倒塌。
炎黃的傳說可能有夸大之處,炎黃的事跡也許永遠不能通過考古獲得現代科學的證實,但五千年來中國人對炎黃文化的認同是實實在在的信史,炎黃文化已經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中,成為中國人追求理想社會的指路明燈。我們不應該以科學的名義否定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而應該本著理性的精神繼承并弘揚炎黃文化,給炎黃文化以現代詮釋,為中華文化的復興,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所)
[責任編輯 孟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