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哲
摘要: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時代高中語文校內閱讀課必須調整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搜集、篩選、占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閱讀技能的訓練。厘清閱讀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基本思路非常重要,可以從“文獻實踐課”、“技能訓練課”、“經(jīng)典品讀課”三個維度來開發(fā)閱讀課校本課程。
關鍵詞:大數(shù)據(jù)時代;高中語文;閱讀課;校本課程;課程開發(fā)
一、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時代人類認知學習面臨的挑戰(zhàn)
正如世界著名權威雜志《Nature》在2008年9月特刊中論斷的那樣,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倍增周期由5年縮減到18個月;截止2010年,有2.5x109個Web站點;Facebook有7億用戶,每月產(chǎn)生500T數(shù)據(jù),新增10億照片;部署于智利帕切翁山頂上的巡天望遠鏡每天產(chǎn)生30TB可分析的數(shù)據(jù);人類社會每2天創(chuàng)造的信息就超過了從文明伊始至2003年所有信息的總和……這是—個“認知過載”的時代,是一個“人類被信息淹沒,但饑渴于知識”的時代,也是—個注意力缺失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知識是以指數(shù)膨脹,但是個人的認知能力卻十分有限,人類的學習能力、大腦存儲容量以及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知識總量的快速膨脹之間落差越來越大。數(shù)據(jù)增長的速度和容量遠遠超出人類認知能力,人類的注意力被數(shù)據(jù)沖散,大量的超鏈接反而引發(fā)學習迷航。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99%的信息對99%的人是無用的。總之,我們的認知學習正面臨全新的挑戰(zhàn),從海量信息中認知學習、發(fā)現(xiàn)有用知識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社會、國防等各領域的普遍性需求?!癒now-where”比“Know-how”、“Know-what”更重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尤其顯得重要。
二、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代的語文課程內容及培養(yǎng)目標的調整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識別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顯然應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關鍵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的這種能力應該通過哪一門課程來獲得?二是該課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審視當下的基礎教育課程門類,“培養(yǎng)學生識別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的重任好像只能由或主要由語文課程來承擔。微機課有這方面的責任,但其重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其教學內容也涉及到信息層面,但更過關注的是“技”的層面——如何搜集處理”的問題,而不是“閱讀·篩選·鑒別”的層面——價值區(qū)分的問題。何況計算機結構、組成原理等硬件方面的內容和信息篩選關系不大。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科學的教學都有清晰的教學內容和嚴密的教學體系,其關注的是具體的知識的獲得以及由此發(fā)展的邏輯運算及推理能力;歷史、人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的教學是通過借助語言來傳達人文知識,旨在幫助學生深化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并不聚焦于信息本身。語文課程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把識別和篩選信息能力列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語文是最合適的課程。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在目前,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識別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光靠常規(guī)的語文課程顯然是不夠的。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的三個方面——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語文活動中,主要是閱讀教學承擔了這種功能。但因其承擔的任務較多,如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的培養(yǎng);文化品位、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提升;知識視野的拓展等,學生識別、篩選信息的能力很難真正得到突破。
針對這種情況,不少學校通過開發(fā)校本課程,紛紛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外增開設了校內閱讀課。其基本的實施步驟是通過開展教師指導下的校內閱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這固然是學校圖書館等硬件設施不斷改善的結果,也是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
三、閱讀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三個維度
(1)文獻實踐課(課堂教學的補充)。此種思路下的閱讀課側重于訓練學生認識文獻、宏觀把握文獻的能力,不側重微觀的解讀。其課程內容主要有:①認識書籍。了解書籍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tài)(需要較高配置的圖書館提供硬件支撐,如館藏甲骨文、金文、簡帛等不同時期書籍的相關實物或圖片);認識書籍的外觀形態(tài)及組成部分,如封面、開本、正文、插圖、裝幀等;理解電子書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書籍(需學校配有電子閱覽室和裝有一定數(shù)量的電子書);②了解書籍的分類。認識叢書、總集、全集、別集四類書;理解書籍分類是一個歷時的、復雜的問題;了解歷史上基本的書籍分類方法,如四部分類法;知道中圖分類法。③認識工具書。理解工具書的價值;認識各種各樣的工具書;認識索引和提要類工具書。④了解書籍的基本查看方法。如“五看”——看出版社、看出版時間、看作者、看目錄、看前言和后記。⑤認識書籍以外的文獻。認識雜志;認識報紙;認識地圖或掛圖等。⑥知道常用的文獻搜索方法。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檢索,如百度、搜狗、CNKI、維普、萬方文獻、學位論文,超星、讀秀圖書等;利用目錄、文摘、索引、年鑒等書籍進行信息搜索(前提是學校圖書館要有這類書籍)。
(2)閱讀技能訓練課(課堂教學的深化)。此種思路下的閱讀課重在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具體來說,一是訓練學生針對不同文本所采用的不同閱讀策略,二是訓練學生針對同一文本因閱讀目的的不同而運用的不同閱讀技巧。因為其和課堂教學具有交叉的內容,但又比課堂上訓練得集中而有強度,故稱之為“課堂教學的深化”。其課程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閱讀方法的訓練。速讀;跳讀;略讀;通讀;精讀;朗讀;圈讀;摘讀等。②閱讀技巧的訓練。精讀標題;通讀開頭、結尾;抓關鍵詞;抓過渡句等;③不同文體的閱讀訓練。讀詩詞(歌詞);讀消息;讀論文;讀說明文;讀寓言;讀童話;讀古文;讀小說;讀戲劇等。
(3)作品閱讀課(課堂教學的拓展)。這種閱讀課即為當下的主流閱讀課,可稱之為“經(jīng)典品讀課”。如果說前兩種閱讀課是把書籍當做閱讀訓練的材料,這種閱讀課則是把書籍當成了精讀的文本。其重在開闊學生眼界,培養(yǎng)學生情趣,增進其人文素養(yǎng)。因為這種閱讀課和課堂教學是“同心圓”的關系,但外延要廣,故稱之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其課程內容主要是選擇各類經(jīng)典文本讓學生去精讀?;蚪處熤付ǎ驅W生自選,或詩或文,或古或今,不一而足。其缺陷主要有二:一是選擇的文本往往偏重于文學類,內容較為單一,學生的實踐活動大都是精讀,活動方式單調;二是由于文本范圍較廣,選擇起來較為粗放和隨意,更由于學生手中的文本各不相同,閱讀過程很難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以哪種思路開發(fā)出的校本閱讀課,其都起著“加固”閱讀教學的作用,應該以學生動手實踐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而不是教師的過度指導甚至講授。如“了解書籍的分類”內容,應該側重于讓學生充分地去觀察圖書館的各種書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再如“了解書籍的分類”內容,應該讓學生協(xié)助圖書管理員進行適量的圖書分類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