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獻,周 婧,姚武位,田 綠,竇 娟,潘 怡,韓根根,余朝萍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 400062)
?
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特征的分析*
徐新獻,周婧,姚武位,田綠,竇娟,潘怡,韓根根,余朝萍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400062)
目的探討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變化的特點。方法將34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按年齡分為兩組:老年高血壓組(A組)186例,年齡60~79歲;高齡老年高血壓組(B組)160例,年齡80~99歲。分析兩組患者動態(tài)血壓參數。結果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B組低于A組(P<0.01)。A組和B組24 h動態(tài)脈壓(24 h APP)分別為(62.06±11.79)、(66.73±11.45)mm Hg。日間平均壓(dABP)A組高于B組(P<0.01)。24 h APP A組低于B組(P<0.01)。結論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24 h DBP呈現降低趨勢,24 h APP呈現增高趨勢。
高血壓;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老年人
老年高血壓患者具有脈壓增大的特點。高脈壓可能是其更易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脈壓是年齡相關性動脈硬化程度的衡量指標和老年人較強的心血管危險預測因子[1]。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能客觀遵循動態(tài)血壓節(jié)律特點,反映真實血壓水平、血壓變異性,能更有效地預測心血管事件危險性,更好地預測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筆者對346例住院的老年高血壓住院患者24 h ABPM結果進行了分析,以探討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變化的特征,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入選對象為本院老年病科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進行24 h ABPM老年高血壓患者346例。入選標準: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排除腦梗死、腦出血、心力衰竭、嚴重腎衰竭、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重度貧血等疾病。根據年齡分為老年高血壓組(A組)186例,男66例,女120例,年齡60~79歲;高齡老年高血壓組(B組)160例,男54例,女106例,年齡80~99歲。
表1 兩組24 h ABPM結果
*:P<0.01,與B組比較。
1.2方法采用袖帶式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袖帶縛于受試者左上臂,間斷自動充氣并以振蕩法進行24 h ABPM,日間(6:00~22:00)和夜間(22:00 ~次日6:00)每30 min自動充氣測壓1次。測量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壓,記錄時間超過22 h有效。獲得24 h、日間、夜間3個時段的動態(tài)血壓數據,即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與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日間平均收縮壓(dSBP)與日間平均舒張壓(dDB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 與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以及24 h平均壓(24 h ABP)、日間平均壓(dABP)、夜間平均壓(nABP)。研究對象進行24 h ABPM監(jiān)測前1 d停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影響血壓的藥物。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動態(tài)血壓的正常參考值,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2]建議的正常參考值:24 h<130/80 mm Hg,日間小于135/85 mm Hg,夜間小于120/70 mm Hg。24 h動態(tài)脈壓(24 h APP)根據公式“24 h APP=24 h SBP-24 h DBP”計算。24 h APP正常值20~40 mm Hg。
2.1兩組24 h ABPM參數兩組24 h ABPM結果見表1。經統(tǒng)計學分析,24 h SBP、dSBP、nSBP、dDBP、nDBP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4 h DBP高齡老年高血壓組低于老年高血壓組(P<0.01)。結果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24 h DBP呈現降低趨勢。
表2 兩組脈壓結果
*:P<0.01,與B組比較。
2.2兩組脈壓變化兩組脈壓結果見表2。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24 h ABP、nAB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老年高血壓組dABP高于高齡老年高血壓組(P<0.01)。老年高血壓組24 h APP低于高齡老年高血壓組(P<0.001)。老年高血壓組和高齡老年高血壓組24 h APP分別為(62.06±11.79)、(66.73±11.45)mm Hg。結果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24 h APP呈現增高趨勢,24 h APP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漸增加。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齡老年高血壓組24 h DBP低于老年高血壓組(P<0.01)。老年高血壓組24 h APP低于高齡老年高血壓組(P<0.01)。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24 h DBP呈現降低趨勢,24 h APP呈現增高趨勢。
脈壓增大是動脈硬化和老年人心血管并發(fā)癥的重要危險指標,在Framingham 心臟研究中心發(fā)現收縮壓每增加10 mm Hg,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增加16%,而脈壓每增加10 mm Hg,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增加23%[3]。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高血壓組和高齡老年高血壓組24 h APP分別為(62.06±11.79)、(66.73±11.45)mm Hg,大于正常值(20~40 mm Hg)。老年高血壓組24 h APP低于高齡老年高血壓組(P<0.01)??梢?,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24 h APP呈現增高趨勢,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24 h APP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漸增加。脈壓增大是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特點之一,這是因為,衰老過程中動脈,尤其是主動脈和彈性動脈中膜的彈性纖維減少,膠原纖維含量增多,加上鈣質沉著、內膜纖維斑塊形成,使腔/壁比值和管腔面積下降,動脈硬化,彈性減低[4]。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患者脈壓增大原因與老齡化致組織疲勞、血管擴張、彈性減退及高血壓致血管肥厚、重構與膠原累積有關。脈壓增大已被循證醫(yī)學研究證實是心腦血管病發(fā)病與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和(或)預測因子[5],其危害大于舒張壓甚至大于收縮壓升高。脈壓增大反映大動脈彈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最終可導致靶器官發(fā)生供血不足或出現血管破裂。老年高血壓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并發(fā)癥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老年高血壓是以脈壓增大作為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參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與發(fā)展[6-7]。通常認為24 h APP超過53 mm Hg時能更好地預測心血管風險。陳志祥[8]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相關性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和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有關,脈壓大于或等于60 mm Hg的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最高。因此,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作為大動脈順應性的評價指標,可以更好地估測其血管僵硬度,對于臨床評價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危險有一定的價值。
基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加的特征,特別是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動態(tài)血壓和脈壓的監(jiān)測,對有效預測心腦血管事件危險性及指導防治高血壓并發(fā)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老年高血壓的防治中,強調改善動脈壁的結構及功能,減少脈壓增大,從而減少高血壓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1]Aronow WS,Fleg JL,Pepine CJ,et al. ACCF /AHA 2011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J].Circulation,2011,123(21):2434-2506.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3]Franklin SS,Gustin W,Wong ND,et al.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J].Circulation,1997,96(1):308-315.
[4]馬文君,劉國仗.老年人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特點[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5,24(4):255.
[5]Staessen JA,Thijs L,O′brien ET,et al.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as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older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2,15(10 Pt 1):835-843.
[6]孫志軍,蓋魯粵.動態(tài)脈壓對正常血壓老年男性心腦血管危險的預測作用[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6,31(6):627-628.
[7]魯廣肅,張婷,金玉玲,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脈壓與左心功能及頸動脈硬化的關系[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4):80-81.
[8]陳志祥.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0):56-57.
重慶市南岸區(qū)衛(wèi)生局醫(yī)學科研計劃項目([2014]263號)。作者簡介:徐新獻(1963-),主任醫(yī)師,本科,主要從事老年病的研究。
R544.1
B
1671-8348(2016)20-2837-03
2016-02-20
2016-04-12)
·經驗交流·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