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 俊(北京師范大學 a. 哲學學院;b. 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顏真卿與唐代中后期楷書系統(tǒng)的成熟
李 祥 俊a,b
(北京師范大學 a. 哲學學院;b. 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楷書發(fā)端于東漢末年隸體解散,經歷數(shù)百年演進之后在唐代中后期達到完全成熟,而顏真卿則是楷書系統(tǒng)成熟的主要奠基者.楷書系統(tǒng)的成熟主要包括楷書正體的成熟和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的統(tǒng)一,顏真卿在楷書正體單字結構類型演進和中鋒提按筆法使用上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更以其杰出的行草書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書寫方式的統(tǒng)一,對后世書法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王羲之之后書法史上的又一開風氣人物.
顏真卿;楷書系統(tǒng);單字結構類型;中鋒提按筆法
楷書是漢字到目前為止的最后一種字體形態(tài),它發(fā)端于東漢末年的隸體解散,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演進,終于在唐代中后期達到完全成熟.楷書系統(tǒng)的成熟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個是楷書正體的成熟,一個是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的統(tǒng)一.就楷書正體的成熟而言,又包括3個方面,即楷書正體字體的統(tǒng)一、單字結構類型的完善、點畫書寫筆法的成熟.而就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的統(tǒng)一而言,則指草體在書寫的筆法、單字結構方式上與正體一致.顏真卿是楷書系統(tǒng)成熟的主要奠基者,他的書法繼承初、盛唐時期的成就,在字體、單字結構形態(tài)、點畫書寫筆法、正體與草體關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王羲之之后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與顏真卿同時代的徐浩以及其后的柳公權、沈傳師等人,也為楷書系統(tǒng)的最終成熟做出了貢獻.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臨潼)人,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官至太子太師,爵封魯郡開國公,是唐代玄、肅、代、德四朝時的名臣,同時也是唐代以至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顏真卿出身于世家大族,先祖顏含隨晉元帝渡江,顏氏家族逐漸成為江左望族.五世祖顏之推先在南朝為官,后投奔北朝的北齊,北齊亡后入北周,北周亡后入隋,著有《顏氏家訓》.入唐以后,顏氏家族也代有名人,如著名的經學家顏師古等.顏真卿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中進士進入仕途,在中央和地方擔任官職,思想上雖深受佛、道二教的影響,但總體上皈依儒學,是李唐王朝的堅定支持者.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舉兵叛亂,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和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共同領頭起兵抗擊叛軍,為唐王朝贏得了組織力量最終戰(zhàn)勝叛軍的寶貴時機,當時倉皇出逃的唐玄宗李隆基感慨說:“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1]3590顏氏家族中人為維護李唐王朝多有犧牲,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等人在“安史之亂”中死節(jié),顏真卿本人晚年受到宰相盧杞陷害被派去招撫叛將李希烈,他盡忠報國不屈而死,忠臣烈士風范為后人景仰.
顏真卿書法成就的取得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父族、母族皆為書法世家.顏真卿的母親是唐代初年著名書法家殷仲容的女兒,顏真卿父子兩輩都深受殷氏家族的庇護,在書法上也受益匪淺.顏氏家族詩書傳家,先祖顏之推雖站在儒家立場上反對過于追逐書藝,但也承認書法反映人格,必須講求,《顏氏家訓·雜藝第十九》開篇即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2]567顏之推本人工于書法,并且講求文字學,這也成為顏氏家族的一個學問傳統(tǒng).入唐以后,顏真卿的曾祖顏勤禮、顏師古,祖父顏昭甫,伯父顏元孫,父親顏惟貞等,都是兼書法家、文字學家于一身,尤其是顏元孫著《干祿字書》,從當時實用的楷書文字中選出1 599個字例,按照俗體、通體、正體進行分類、排比,被后世尊為正字學的始祖.顏真卿在書法和字學上都深受顏元孫的影響,并于唐代宗大歷九年(774年)書寫并刊刻了《干祿字書》(見圖1),其書法端莊大方,在文字學史和書法史上都具有重大影響.顏真卿的書法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又受到同時代眾多書法名家的熏陶,傳說他曾向張旭請益,傳世有顏真卿所書《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又與懷素等人交往,傳世的懷素《自敘帖》中載有顏真卿為懷素草書寫的敘.但顏真卿在世時,他的書名并不高,在同時代的徐浩等人之下,但在后世其名聲愈來愈大,超過徐浩,也超過張旭、懷素,與書圣王羲之相先后.
圖1 《干祿字書》
顏真卿書法最高成就在楷書,其自身楷書風格演進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關于顏真卿楷書演進歷程的考辨,過去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筆者認為顏真卿的楷書有兩次大的變化,可以《東方朔畫贊》為一個大致的界限,之前的為前期,是其繼承王羲之以及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的風格而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的風格,之后的為后期,是其個人典型風格的形成.顏真卿前、后期楷書在風格上有重大差別,形成了兩種足以名世的楷書形態(tài),這正是其楷書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所在,他好像站在楷書發(fā)展史上的兩座大山之巔,使后來者嘆為觀止.
顏真卿前期楷書從存世最早的《王琳墓志》到《東方朔畫贊》為止,是他在初、盛唐書法名家基礎上的發(fā)展.顏真卿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三十三時書寫的《王琳墓志》,近年新出土于河南洛陽龍門鎮(zhèn),其書法基本上籠罩在初、盛唐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張旭的范圍內,筆法上以側鋒為主,結構平穩(wěn),總體風格較為質樸,可以說尚未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顏真卿唐玄宗天寶八年(749 年)四十一歲時書寫的《郭虛己墓志》,近年新出土于河南偃師,書法上已經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非常接近傳世的《多寶塔碑》.顏真卿天寶十一年(752年)四十四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是其傳世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其前期楷書的代表作,其書法風格在初唐歐陽詢、褚遂良等人的基礎上有新的發(fā)展,筆法上多頓挫,結構上倚側中見寬舒.顏真卿天寶十三年(754年)四十六歲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則可以看作前期書法風格的極限式表現(xiàn),它在點畫書寫筆法和單字結構方式上已經顯現(xiàn)出向后期轉變的跡象.
顏真卿后期楷書則包括《東方朔畫贊》之后的眾多作品,著名的有《郭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八關齋功德記》《宋璟碑》《李玄靖碑》《臧懷恪碑》《顏氏家廟碑》等①,這些作品使用圓勁的中鋒筆法,出以寬博的結構,給人以堂皇正大的崇高之美,真正體現(xiàn)了顏真卿楷書書法的創(chuàng)造性.關于顏真卿后期楷書這種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后世的研究者對其淵源有多種推測,“主要有‘二王說’‘歐虞說’‘顏出于褚說’‘張旭說’‘徐浩說’‘家學說’‘北派說’‘民間書法說’‘篆籀說’‘敦煌說’‘吐魯番說’‘中原寺學說’等”[3]200.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找到了顏真卿后期楷書的最直接的前驅,“《元頊墓志》很可能就是顏楷確立之‘母本’”[4]275.但我們把顏真卿后期楷書單字結構和點畫書寫筆法上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它實際上是唐代楷書系統(tǒng)成熟化的必然趨勢,也是顏真卿個人書法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其他的種種淵源只能是促成這種風格產生的“緣”而非根本因.另外值得提出的是,顏真卿前、后期楷書的劃分時間正好和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同步,這也許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驚天動地的歷史事變應該潛在地影響了顏真卿楷書創(chuàng)作的精神氣質.
楷書在唐代達到完全成熟,其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楷書正體在單字結構、點畫書寫筆法上的成熟,本節(jié)集中探討顏真卿在楷書正體單字結構類型演進中的重要作用.沙孟海先生曾經把北朝石刻楷書單字結構的類型劃分為“斜劃緊結”和“平劃寬結”2大類,有的學者進一步細分為橫平勢、橫斜勢、縱平勢、縱斜勢4種類型[5]382-38.以此作為基本參照系,我們可以說楷書單字結構邏輯上可以劃分為“斜劃緊結”“斜劃寬結”“平劃寬結”“平劃緊結”四種類型.唐代初年歐陽詢融合南北書風確立的楷書典范形態(tài)如《九成宮醴泉銘》(見圖2),基本上屬于“斜劃緊結”,從楷書單字結構類型的邏輯演進看,“斜劃寬結”“平劃寬結”“平劃緊結”是楷書正體單字結構可能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而我們考察顏真卿以及他同時代的徐浩和稍后的柳公權、沈傳師等人,恰恰是在這個維度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最終實現(xiàn)了楷書單字結構形態(tài)的成熟,也在邏輯上終結了楷書單字結構發(fā)展的可能性.
顏真卿存世最早的《王琳墓志》,書法風格接近初唐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但更確切地說是接近張旭《郎官石柱記》,還談不上獨特的個人風格,但看他稍后的《郭虛己墓志》《多寶塔碑》(見圖3),已經有了明顯的個人風格,從楷書單字結構形態(tài)上看正是斜劃寬結類型,這應該是從初唐歐陽詢的斜劃緊結向平劃寬結過渡的一種形態(tài).以《多寶塔碑》為代表的顏真卿前期楷書單字結構斜劃寬結形態(tài)的形成,既是顏真卿本人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也應該看作是當時楷書單字結構發(fā)展的一個趨勢,在歐陽詢之后,褚遂良的楷書已經開始向平劃寬結演進,而與顏真卿同時代的徐浩的楷書單字結構也呈現(xiàn)出同樣的形態(tài),他的作品如《不空和尚碑》(見圖4),在斜劃寬結的結構形態(tài)上比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更成熟、老練.徐浩與顏真卿都是盛唐、中唐之際楷書演進趨勢中的重要人物,徐浩比顏真卿大六歲,在當時人的心目中,他在政治地位、書法成就上都是高于顏真卿的,兩人之間在書法上可能相互有影響,而且極有可能是徐浩影響了顏真卿.
圖2 《九成宮醴泉銘》
圖3 《多寶塔碑》
圖4 《不空和尚碑》
顏真卿前期與徐浩等人共同推動初唐楷書單字結構形態(tài)由斜劃緊結向斜劃寬結轉型,但顏真卿比徐浩更進一步又實現(xiàn)了從斜劃寬結向平劃寬結的轉換,這就是顏真卿后期楷書單字結構的主導形態(tài).顏真卿前期楷書的極限性發(fā)展可以《東方朔畫贊》為代表(見圖5),其點畫、單字結構雄渾、博大,已使這樣一種風格難乎為繼,而在此之后,顏真卿后期楷書風格逐漸顯現(xiàn),在單字結構上逐漸實現(xiàn)從斜劃寬結向平劃寬結的演進.顏真卿后期楷書名作很多,其中較早出現(xiàn)又具有代表性的當推書寫于唐代宗大歷六年(771年)的《麻姑仙壇記》(見圖6),我們考察其單字結構,整體上基本是正方形,注重團塊凝聚性,中間疏朗,這和篆書單字結構以長方形為主、隸書單字結構以扁方形為主不同,將楷書正體獨特的堂堂正正的形態(tài)直面于人.
圖5 《東方朔畫贊》
圖6 《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前、后期楷書的單字結構實現(xiàn)了從初唐楷書的斜劃緊結向斜劃寬結再向平劃寬結的轉型,大大豐富了楷書單字結構的形態(tài),但從邏輯上講還有一種平劃緊結類型有待發(fā)揚,而柳公權正是在這一點上作了深入發(fā)揮.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人,官至太子少師,去世時追贈太子太師,唐代著名書法家,與顏真卿齊名,后世將其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并稱為楷書四大家.柳公權書法主要成就在楷書上,他在當時名滿天下,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但現(xiàn)存?zhèn)魇赖闹挥袔准?,最著名的是《玄秘塔碑?見圖7)、《神策軍碑》,相比較而言,前者更具純粹柳體的特征,而后者更接近顏真卿的寬博.分析柳公權楷書的單字結構,在正面示人的基礎上點畫以中宮為主向四面發(fā)散,點畫之間穿插迎讓,疏密有致,給人以器宇軒昂的感覺.柳公權的楷書應該是在顏真卿后期楷書基礎上結合時代作了新的探索,和柳公權同時代的一些書法家,如沈傳師,他的楷書《柳州羅池廟碑》在風格上與柳公權楷書相類似(見圖8).“柳誠懸(公權)的年紀要比沈傳師小九歲,恐怕不是沈傳師‘本’柳公權,倒是柳公權曾經受過沈傳師的影響”[6]18.我們今天已經無法考證柳公權與沈傳師之間到底誰影響了誰,但可以確定的是,柳公權楷書單字結構形態(tài)的形成固然離不開其個人的創(chuàng)造,但更多地還是時代風尚的體現(xiàn).
圖7 《玄秘塔碑》
圖8 《柳州羅池廟碑》
柳公權在顏真卿平劃寬結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平劃緊結的單字結構形態(tài),至此楷書系統(tǒng)中從邏輯上說可能具有的四種單字結構類型已全部出現(xiàn),這預示著楷書正體單字結構演進的終結,換句話說,這也預示著楷書正體單字結構的固化.在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單字結構固化后,點畫書寫是服務于單字結構的,而整體章法等也是圍繞著單字結構展開的,這和以王羲之等為代表的早期楷書注重點畫書寫筆法的探索有重大差別.顏真卿、柳公權代表著楷書單字結構中正面示人的兩種基本類型,再加上其點畫書寫筆法上的特征,共同塑造出楷書正體的端正堂皇面貌,對于后世楷書正體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楷書正體是規(guī)范、實用的字體,單字結構的端莊整齊是基本要求,而單字結構的完成是建立在作為其部件的具體點畫的書寫之上的,一定的單字結構類型是與一定的點畫書寫形態(tài)相應的,而一定的點畫書寫形態(tài)是以一定的筆法運用為依托的.顏真卿等人在楷書單字結構上實現(xiàn)了由斜畫緊結向平劃寬結的轉型,而在其楷書正體的點畫書寫形態(tài)與筆法運用上也實現(xiàn)了新的轉型.
以王羲之等為代表的早期楷書正體在筆法上多通過筆鋒的倚側、起倒來實現(xiàn)點畫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絞轉筆法,這一傳統(tǒng)一直到唐代初年歐陽詢等人的楷書中仍然如此,我們對其運筆方式進行考察,在書寫點畫時,一般是側鋒切入,澀勢前行,點畫中段在運行過程中逐漸將切入一邊的側鋒調到另一邊,到結束時向下側頓而收,以便轉向下一筆的側鋒切入書寫.而以顏真卿為代表的唐代中后期楷書正體更重視依靠筆鋒的提按、頓挫來實現(xiàn)點畫的變化,即所謂中鋒用筆,這種筆法運用上的轉型可以顏真卿前、后期楷書為依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先由側鋒切入到側鋒頓收,但在起收筆上動作加大,利用點畫兩端筆法上的頓挫使中間行筆達到中鋒狀態(tài),顏真卿前期楷書的《多寶塔碑》等的用筆、點畫書寫形態(tài)即是如此;第二個階段,起筆時不再是一切入即轉側用筆向前,而是采用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鋒,收筆時不再是向下側頓,而是保持中鋒基礎上的回鋒,在點畫中段中鋒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包括兩端在內的點畫書寫整體性的中鋒用筆,顏真卿后期楷書《麻姑仙壇記》等的用筆、點畫書寫形態(tài)即是如此.我們下面從歐陽詢的《卜商帖》、顏真卿前期的《多寶塔碑》、顏真卿后期的《麻姑仙壇記》中選取同樣的字例(見圖9),通過比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種用筆、點畫書寫形態(tài)上的變化.
圖9 《卜商帖》(A)《多寶塔碑》(B)《麻姑仙壇記》(C)“書”之比較
顏真卿的楷書正體在用筆上以中鋒提按為主,形成了不同于王羲之、歐陽詢等人倚側、絞轉用筆的新范式,“顏真卿由此而成為唐代楷書的總結者,成為楷書筆法的總結者.……這一時期的楷書,是楷書發(fā)展史,也是整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象是一道分水嶺.在它之前,筆法以絞轉為主流,在它之后,筆法以提按為主流”[7]11.顏真卿之后,柳公權的楷書在用筆上同樣以中鋒為主,傳說唐穆宗向柳公權詢問書法,他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1]4310史家把他譽為勇于勸諫皇帝的忠臣,其實這實在是增益之詞,“心正則筆正”正可以看作柳公權和顏真卿一樣注重中鋒用筆.但柳公權在中鋒用筆上又有新的調整,即強調點畫兩端用筆上的方折、頓挫,從而形成方筆形態(tài),顯得更加剛健硬實,這和顏真卿在點畫書寫上追求渾厚遒勁各擅勝場,后世把他們的用筆、點畫書寫形態(tài)并稱為“顏筋柳骨”.
顏真卿、柳公權等人在筆法運用、點畫書寫形態(tài)上確立了中鋒的主導地位,和他們在單字結構上的平劃寬結、平劃緊結等相結合,形成了不同于王羲之的楷書新傳統(tǒng),并取代王羲之的傳統(tǒng)成為楷書創(chuàng)作的主導形態(tài).顏真卿、柳公權所代表的書法新傳統(tǒng)的產生,除了書法內部的原因外,外在社會環(huán)境和書寫工具等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如唐代取士制度中對于楷書的重視,隋唐以后高桌椅、宣紙、軟毫筆等的逐漸流行,以及中唐以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轉型等,這些都形成共同的合力推動著這種變化.尤其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多為大字,這對于他們在楷書筆法上的轉型有著重要影響,碑版大字使點畫上的描頭畫角、用筆上的提按頓挫等有了發(fā)揮的空間,如果是寫像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那樣的小楷書,則這些點畫處理方法就用不上,一定要用就會很笨拙做作,這也是后世寫小楷書的人往往追溯魏晉而不取法唐楷的原因.
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的楷書新傳統(tǒng)在筆法上以中鋒提按為主,注重點畫形象的刻劃,尤其注重點畫起止部分的書寫,由于中鋒用筆和書寫的多為碑版大字,他們楷書中的點畫已遠遠突破一般線條的概念,不僅每一個字有造型的問題,每一個點畫也都成為一個有面積的造型了,這是過去鐘繇、王羲之的小楷書所沒有的情形,甚至在歐陽詢的楷書里這一點也沒有得到凸顯.但顏真卿、柳公權的中鋒提按用筆也有其弊端,這就是在點畫書寫的兩端用力較多,而在點畫的中段則往往采用中鋒鋪毫平直移動,與過去側鋒相比缺乏內在的變化,清代書論家包世臣譏為缺乏“中實”,他說:“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更有以兩端雄肆而彌使中截空怯者,試取古帖橫直畫,蒙其兩端而玩其中截,則人人共見矣.中實之妙,武德以后,遂難言之.”[8]653其實就純粹視覺效果而言,中鋒是中實,而側鋒卻因中間轉側而有不實之處,所以這里的“實”并非實心的意思,而是有變化顯得豐富有看頭的意思.包世臣等人為矯正此弊提出回歸北朝碑刻,但北碑的側鋒筆法用來寫大字不但達不到中實,而且更虛怯了.其實中鋒提按用筆完全可以和倚側、絞轉用筆結合起來,但如果只在中鋒用筆的基礎上解決中實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發(fā)揮中鋒用筆自身的長處,加強行筆過程中的提按頓挫,后來黃庭堅用的就是這個方法,但提按過于機械就會不自然,黃庭堅書法本身已有此弊,而后來清末的李瑞清、曾熙等人更是自鄶以下.
顏真卿在唐代中后期楷書正體的成熟上具有根本性的推動作用,但他同時在行草書的創(chuàng)作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代表作有《祭侄季明文稿》(見圖10)、《爭座位帖》(見圖11)、《劉中使帖》《湖州帖》等.《祭侄季明文稿》書寫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追思在抗擊安祿山叛亂時并肩戰(zhàn)斗而犧牲的侄子,在悲憤、痛惜中寫了此文,情感表現(xiàn)真摯、濃烈,尼采說過最好的文學作品是用血寫出來的,最好的書法作品何嘗不是如此.《爭座位帖》是顏真卿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寫給定襄王郭英乂的信件稿本,其中痛斥其諂媚宦官魚朝恩的行為,書法風格與《祭侄季明文稿》相似而更加成熟、恣肆.北宋書法家米芾對顏真卿的楷書不以為然,但對《爭座位帖》推崇備至:“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也.世之顏行第一書也.”[9]189除了一般的行草書外,顏真卿還有類似狂草的作品傳世,如著名的《裴將軍詩》,但非純粹的草書,而是楷書、行書、草書混雜書寫,從書寫風格上看與顏真卿的楷書是一致的,但后人對其真實性多有疑問.
圖10 《祭侄季明文稿》
圖11 《爭座位帖》
我們以《祭侄季明文稿》為例分析顏真卿行草書的風格,可以看出是以中鋒用筆為主,點畫隨書寫情緒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濃淡、輕重的節(jié)奏,有當時人所追求的“折釵股”“屋漏痕”的意趣,如果把它和王羲之書寫的同樣表現(xiàn)悲痛之情的《喪亂帖》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中鋒提按用筆與倚側、絞轉用筆在點畫書寫形態(tài)和情感表現(xiàn)上的重大差異.就單字結構而言,基本上取左右環(huán)抱之勢,呈現(xiàn)出內在的張力,而整體章法隨書寫時的情緒而波動,書法藝術與文字內容契合無間,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以《祭侄季明文稿》為代表的顏真卿行草書在筆法、單字結構形態(tài)上與其楷書正體是一致的,而《祭侄季明文稿》在書寫時間上比顏真卿楷書前、后期之間的標志性作品《東方朔畫贊》遲四年,這表明,他在楷書系統(tǒng)中正體、草體的用筆、單字結構形態(tài)上的創(chuàng)新是同步進行的.
顏真卿行草書的最大特色即在于與楷書正體在用筆、結構上的一致性,實現(xiàn)了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的統(tǒng)一,這一點如果放到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相互關系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看就顯得尤為重
要.東漢末年隸體解散,新興的楷書系統(tǒng)中的正體、草書、行狎書等呈現(xiàn)出多元并進的態(tài)勢,王羲之是早期楷書系統(tǒng)書法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后,正體、草書、行狎書經歷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歐陽詢的楷書、李邕的行書、張旭和懷素的大草書,各自達到其巔峰狀態(tài).但隨著楷書系統(tǒng)的不斷演進,其內部的楷書正體、草體相互之間愈來愈走向統(tǒng)一,這是字體、書體發(fā)展中趨向于實用、簡捷的自然趨勢,顏真卿正處于這個關節(jié)點上,他的行草書在用筆、結構上都與其楷書正體統(tǒng)一起來了.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傳統(tǒng)中,草書、行書和楷書正體都是從漢隸大傳統(tǒng)中分化出來的,彼此之間是平行的,而且主要是行書、草書的筆法、結構推動楷書正體的發(fā)展,而在顏真卿為代表的書法新傳統(tǒng)中,楷書正體的筆法、結構主導了行草書,這是楷書系統(tǒng)書法發(fā)展上的一個大轉折.所以,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的地位可以和王羲之媲美,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書法的審美因素,而是由于風云際會,他開啟了和王羲之代表的書法傳統(tǒng)不同的新傳統(tǒng).
顏真卿的行草書與楷書正體在筆法、單字結構上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這使楷書系統(tǒng)在經過五百多年的演進后自身達到了成熟階段,而這個統(tǒng)一的形態(tài)成為后世楷書系統(tǒng)的常態(tài),很難有人能夠突破,就是說從顏真卿之后,不但楷書系統(tǒng)中的楷書正體固化了,與之相應的草書、行書也固化了.從書法藝術發(fā)展的視閾來看,楷書系統(tǒng)內部正體、草體的統(tǒng)一對于行草書的發(fā)展有利有弊.從有利的方面說,草體的書寫變得簡易直接,只要有楷書正體的書寫基礎,加上點畫簡省、連帶就可以說是行草書了,這和早期草書、行狎書有自身傳統(tǒng)所形成的復雜的字形、書寫方式大不相同.從不利的方面說,單字結構的固化必然會損害草體連綿性的特征,中鋒提按筆法固然有其自身的表現(xiàn)力,但傳統(tǒng)草書、行狎書使用絞轉筆法帶來的點畫書寫的豐富性被大大削弱了,尤其是中鋒提按筆法會影響書寫的速度,而速度正是草書表現(xiàn)激越情感的根本依托,所以唐代楷書系統(tǒng)成熟后草書尤其是大草書再難出現(xiàn)興盛的局面.
中國書法史是和漢字書寫史交織在一起的,一般的理解是,中國書法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字體演進占主導地位和書體演進占主導地位兩個大的階段.早期的書法史往往與字體演變直接相關,在實用書寫中夾雜著對書寫審美的追求,而從東漢末年的漢隸解體以降,楷書系統(tǒng)逐漸成為其后兩千年的主導字體,字體從此不再演進,變化的只是書體,即同一種字體下的書法風格的變化,審美意識逐漸成為書法發(fā)展的主導因素.而就楷書系統(tǒng)而言,又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這就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一個大階段和以顏真卿為代表的另一個大階段,而楷書系統(tǒng)自身的完全成熟是顏真卿所代表的新傳統(tǒng)的標志.
顏真卿的楷書正體在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幾乎掩蓋了鐘繇、王羲之的舊傳統(tǒng),但這有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大概要到北宋時期才逐漸確立其主導地位.后世學習顏真卿以及柳公權楷書的代不乏人,但顏筋柳骨太成熟了,后世學者幾乎很難有新的發(fā)展.北宋書法家蔡襄被尊奉為“宋四家”之一,他的楷書規(guī)模顏真卿,為時人所稱賞,但他的顏體楷書缺乏真正的筋骨.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等人因種種因緣在書法淵源上越過唐宋而追摹晉人,使顏真卿楷書在元代及受元人影響的明代書壇傳承者較少.清代立意效法顏真卿楷書的有錢灃、祁寯藻等人,清代的書法名家何紹基也學習顏真卿書法,他用深厚的功力和不尋常的回腕執(zhí)筆法寫出了有顏真卿筆意而又有自己風格的作品.如果說顏真卿楷書在后世還有幾位接力者的話,那柳公權楷書在后世有所發(fā)展的則幾乎闕如了.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正因為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已經流行到了如“五谷布帛”的程度,所以就不會也不必要出現(xiàn)特別的傳承名家了.
顏真卿的行草書在唐代尚未得到重視,在深受王羲之以來行草書傳統(tǒng)熏陶的人看來,顏真卿的字太粗魯、粗俗了,把顏真卿的行草書《祭侄季明文稿》等和繼承王羲之傳統(tǒng)的唐太宗的《溫泉銘》、唐玄宗的《鹡鸰頌》以及杜牧的《張好好詩》等作個比較就可以看出來.顏真卿的行書在五代、北宋時期開始確立主導地位,傳為楊凝式的行書《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把顏真卿行草書那種線條的筋力、風格的強悍都體現(xiàn)出來了,而北宋時期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的行草書都深受顏真卿的影響.顏真卿以及柳公權的書法新傳統(tǒng)在草書上的表現(xiàn)形式在五代楊凝式、北宋黃庭堅的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而要到明清之際的王鐸、傅山才算完全成熟,王鐸書法的底子是柳公權,傅山書法的底子是顏真卿,他們將顏筋柳骨推進到大草書領域,將顏真卿、柳公權所代表的書法新傳統(tǒng)發(fā)展到極致.
注釋
① 《自書告身》墨跡和《顏勤禮碑》在時間上屬于顏真卿后期楷書,但它們在顏真卿后期楷書的圓渾用筆、寬博結構中又有一些方尖用筆、倚側結構,有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等人舊傳統(tǒng)中的東西.《自書告身》現(xiàn)代的研究者多考證其非顏真卿所書,而《顏勤禮碑》也有研究者致疑,相關研究參見曹寶麟:《顏真卿自書<告身>證訛》,《中國書法》1986年第3期;吳敢:《被誤置的經典:顏真卿<顏勤禮碑>辨?zhèn)巍?,《收藏家?013年第1期.
[1]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 王連富,蘇曉敏.北派書法與顏體形成[M]//中國書法院.晉唐楷書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
[4] 莊輝.顏楷成因探尋辨[M]//晉唐楷書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
[5]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6] 潘德熙.跋《柳州羅池廟碑》[J].書法,1986(4):18-19.
[7] 邱振中.論楷書對筆法衍變的若干影響[J].書法研究,1984(3):1-26.
[8] 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9] 黃正雨,王心裁.米芾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Abstract: The regular script originated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clerical script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and reached full maturity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middle and later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process, Yan Zhenqing was the founder of the maturation of regular script. The maturation of regular script mainly included the maturation of tandardized regular script and the unification of standardized and cursive scripts in the system of regular script. Yan Zhenqing played a link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using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rush. With his utstanding creation of running and cursive script, he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writing style between standardized and ursive script in the system of regular system. H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and became nother important calligrapher after Wang Xizhi.
(責任編校:李建明 英文校對:李玉玲)
Yan Zhenqing and the Maturation of Regular Script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Tang Dynasty
LI Xiangjuna,b
a. School of Philosophy, b. Research Center for Value and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Yan Zhenqing; the system of regular script; the structure style of a word; writing with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ush
H028
A
1673-2065(2016)04-0121-08
2016-05-03
李祥俊(1966-),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衡水學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史、中國書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