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潤乾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于園可無憾矣”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于園》末尾的一個句子?!爸劣趫@可無憾矣”這個句子,教參上是這樣翻譯的:“這樣的假山石安置于園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保ā墩Z文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第19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8版)然而,教學時,學生卻提出了異議:“至”是“到達”的意思;“無”通“毋”,是“沒有”的意思;“憾”是“遺憾”的意思。這個句子直譯出來是“到了于園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教參為什么要把主語確定為“這樣的假山石”呢?
我肯定了學生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同時生出這樣的疑惑:這句話無論是單獨翻譯,還是放在整個句子中來分析,學生的質(zhì)疑都在理。為什么教參這樣翻譯呢?是編者譯錯了,還是另有原因?我反復閱讀教材,但難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從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查到了這篇文章的原文。原著中這一句是,“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園可無憾矣?!笨吹皆?,心里的疑惑頓然消失。原來,作者是用懷胎(即原文中的“胎”)、孕育(即原文中的“娠”)、生孩子(即原文中的“男女”)打比方,形象地寫出了于園主人建造假山的幾個步驟。從這個意義上說,“至于園可無憾矣”就不是說主人公的游覽,而是說假山石的價值和命運——將它們放置在園林之中,才是它們“無憾”的歸宿。此時“于園”應理解為“在園林之中”,即“于”作介詞。
這樣翻譯,把這句話在全文結(jié)構(gòu)和主題方面的作用都體現(xiàn)出來了。從結(jié)構(gòu)來看,這句話照應了前文集中描寫的于園“奇在磊石”的內(nèi)容。于園的奇特之處在假山,它們構(gòu)成了于園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假山奇在哪里?一是以“實”奇。用石塊壘成兩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植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夠上去。二是以“空”奇。“奇峰絕壑”堆砌在后面廳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其四周,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襯托出假山之“空”。三是“以幽陰深邃奇”。臥房欄桿外,有一條盤旋而下的溝壑,形狀像螺螄回旋形貝殼。于園里的石頭來自于荒野,本是無生命之物,但到了于園之后,它們卻集如此之多的“奇”于一身,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原文用懷胎分娩的比喻手法來寫,更有利于體現(xiàn)出這種活力)。于這些石頭而言,能到于園是它們的幸運,它們自然“可無憾矣”。從主題來看,這句話包含著對具有高超藝術(shù)構(gòu)思的園林主人于五和為建造于園而付出心血的那些能工巧匠的贊美,如果不把這幾句話刪掉,這種贊美更自然,更真切。
不知為什么,現(xiàn)在的蘇教版教材刪去了中間這一串形象化的比喻。這樣一刪減,學生出現(xiàn)上述翻譯錯誤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感覺學生的理解更符合邏輯。避免這種錯誤的最好辦法是,尊重原創(chuàng)。這樣處理,既有利于降低教學難度,又有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原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者單位:竹溪縣實驗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