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煒
所謂的鄉(xiāng)土文化,指的就是與當?shù)氐娘L景、物產(chǎn)、民風民俗、故事傳說以及建筑物等有關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如果能充分地發(fā)掘利用這些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可以大大地促進農(nóng)村中學的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安徽省全椒縣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縣,清代即有“一桐城二全椒”(意指文風鼎盛)之說法,西漢時期開始置縣(因全氏一族聚居于椒陵山上,故得名全椒)。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和淳樸的民風,涌現(xiàn)了一批至今都頗有名望的儒士賢臣(榜眼吳昺,名僧憨山,縣令吳平等)。全椒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不僅建造起諸如神山寺、龍山寺、積玉橋等傳奇建筑物,而且創(chuàng)造了包括民間故事、諺語俗話、民歌戲曲在內(nèi)的獨特地方文化。碧云湖波光粼粼、漁光唱晚,南屏山茂林修竹、筆鋒毓秀,椒陵大地物華天寶、名優(yōu)特產(chǎn)(管壩牛肉、馬廠酥笏牌)享譽天下……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燦爛的鄉(xiāng)土文化的組成部分。
怎樣充分發(fā)掘和利用這些鄉(xiāng)土文化資源來促進農(nóng)村中學的作文教學呢?本人在25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xiàn)將幾點感想體會總結出來與大家共享。
一、介紹全椒文化,強化寫作自信
“心態(tài)決定一切”,如果學生總認為自己不是塊寫作的料,寫起作文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注定這位學生在寫作上難有作為,難成大器;相反,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抱著“我能行”的必勝信念,并且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鉆研寫作,肯定在這方面會有所成就。那靠什么來樹立學生的寫作信心呢?古代的神童離當代太久,外地的天才距離本地太遠,還不如到本地的儒士賢臣中去尋找。于是我利用周日組織學生參觀吳敬梓故居和紀念館,然后在語文課上補充一些關于吳敬梓的資料給學生,讓學生談談體會。有位學生說:“真是不可思議,寫出驚世名著《儒林外史》的大文豪吳敬梓竟然是我們的同鄉(xiāng),是我們的鄰居!”于是我趁機把話題往樹立寫作信心方面引導:“一生坎坷的吳敬梓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寫作的,主要是靠后天努力,特別是他有把文章寫好寫活的堅強決心。只要我們肯下苦功夫來學習寫作,我相信,人杰地靈的椒陵大地不可能只孕育出吳敬梓這一個文壇‘人杰,一定還會出現(xiàn)第二個、第三個吳敬梓的,你們有這樣的信心嗎?”學生一個個大聲地喊著:“有!”
二、遍游名勝古跡,激發(fā)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谧魑慕虒W中,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尤為重要。學生對寫作感興趣了,不用你老師時時逼著他們寫,他們會自己抽時間寫,不但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且自己主動寫作,忙得不亦樂乎。相反,如果學生沒有寫作興趣,教師布置作文,他們就會隨隨便便,東抄西湊,拖拖拉拉地糊弄差事。靠什么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呢?把學生關在教室里紙上談兵,灌輸一大堆“寫作方法”,不要說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恐怕連學生本來有的一點寫作興趣也給泯滅了。因此,我決定把學生引領到社會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接觸社會,親近大自然,這不失為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一種好方式。于是我周日帶學生爬南屏山、車轂尖,游三塔寺、神山寺,賞荒草圩、碧云湖,并不失時機地向?qū)W生介紹與這些風景名勝有關的傳說故事。游過這些地方后再布置作文,學生很快就把參觀名勝古跡的作文交到了我手里,一個個都描寫得繪聲繪色,栩栩如生??梢姡瑢W生的寫作興趣多少已經(jīng)被激發(fā)出來了。更可喜的是,許多學生節(jié)假日隨父母外出旅游后,居然主動地寫了相關文章送來給我欣賞、點評。
三、講述民間故事,充實寫作素材
學生在寫作中常常感到?jīng)]啥東西可寫,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想方設法使學生的資料庫豐富起來就成了語文老師的迫切任務。讀經(jīng)典文章,通過廣泛的閱讀豐富寫作材料,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但在我看來,經(jīng)常舉辦故事會,讓學生接觸鄉(xiāng)土故事傳說,也是積累寫作材料的好方法。全椒是古文化發(fā)達的地方,如仙鶴巷的故事、柴王井的傳說、梁武帝與龍山寺的淵源等,無不家喻戶曉。因此,我建議學生回家后讓父母親友或鄰居中年長者講一個與當?shù)啬骋皇挛镉嘘P的民間故事并把它記下來,然后不定期舉辦鄉(xiāng)土故事會。結果,講的人講得精彩,聽的人聽得入神。許多學生還會在作文中恰當引用一些鄉(xiāng)土故事傳說,寫作文就不再空空如也,自然平添光彩,下筆如有神了。
四、了解民風民俗,尋覓寫作靈感
寫作需要靈感,而靈感并非虛無縹緲的東西,它來源于生活,是寫作者在感知生活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因此,讓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民風民俗,就顯得極為重要。我讓學生利用假期去了解家鄉(xiāng)的一種民風民俗,看能否從中找到寫作的靈感。如果能找到靈感,就寫一篇文章,開學交上來。結果許多學生都送來了自己的大作,其中一篇“正月十六走太平”尤其精彩,特別是人流如海的熱鬧場面描寫得十分成功。我問這位學生為何文章寫得如此之好時,她說:“我查閱資料,親自參加了‘正月十六走太平,自然靈感大發(fā)??!”
五、搜集方言土語,積累寫作語言
要寫好文章,就要有相當?shù)恼Z言積累。有的學生覺得有內(nèi)容可寫,但不知從何入手。這主要是缺乏語言積累,盡管有想要表達的意思,卻不能用恰當?shù)恼Z句來表達。因此,充實學生的語言積累對作文教學來說至關重要。許多教師都鼓勵學生多看書勤摘錄,這固然不錯。然而,讓學生去接觸鄉(xiāng)土語言這種活生生的語言材料絕對是語言積累的新途徑。在鄉(xiāng)土方言中有許多生動形象的語言,全椒籍大文豪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中有精彩片段,如胡屠戶罵范進“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xiàn)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現(xiàn)世寶比喻丟臉的家伙)”。再如,范進中舉發(fā)達后送錢給胡屠戶,“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舒是伸的意思,舒和攥連用,生動地刻畫了屠戶貪財?shù)某髴B(tài))”。鄉(xiāng)土方言中有許多傳神的好東西,連吳敬梓都不忍棄之不用,我們又怎能視而不見呢?于是我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一句鄉(xiāng)土俗語或古語,(全椒人的說法,意思是指有一定的表現(xiàn)能力、簡單易記、形象生動的俗話),弄清它的意思,然后抽空交流。學生參加此項活動很積極,收集效果很好,如“砸蛋(比喻大事不妙)”“快活地不曉得哪頭逢集(形容高興得忘乎所以)”“日白流蛋(比喻油嘴滑舌,喜歡說大話)”“小炮子(指英俊帥氣的小伙子)”。另外,有的學生在寫作文時還把一些鄉(xiāng)土俗語古語運用其中,使文章頓生光彩。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己山之石”同樣“可以攻玉”。挖掘整理鄉(xiāng)土文化資源,不僅傳承了地方文化,還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更培養(yǎng)了學生對家鄉(xiāng)、對文學的熱愛,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