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勵斌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
取舍之間:古埃及都城變遷比較探析
謝勵斌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541001)
摘要:歷史上,古埃及都城更迭頻繁,探析相關史實不難發(fā)現(xiàn):古埃及都城選址變化不單單依據(jù)軍事地理等因素,從而曲折反映了古埃及政治中心逐漸北移的歷史發(fā)展趨勢,這也是古埃及主動適應具體歷史條件變化的結果,遷都體現(xiàn)了政教在各時期伴隨力量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等表現(xiàn)特征。
關鍵詞:古埃及都城變遷
都城變遷即為遷都,但在古埃及,都城之廣義概念并非等同于現(xiàn)當代政治學意義上的“首都”,由古埃及歷史變遷可知,在古埃及歷史上,曾有宗教中心及行政中樞合一或分離的不同史實。狹義而言,都城可理解為“統(tǒng)治中心”,指以歷代古埃及君主為核心的王室所在地及相伴隨之行政中心駐地,即本文所論古埃及“都城”之義。人類歷史無論就橫向而言抑或是縱向分析都不難發(fā)現(xiàn),都城變遷可謂司空見慣,而絕非古埃及所特有;但透視古埃及由都城變遷所反映的相關史實,不僅有利于掌握其基本規(guī)律及歷史發(fā)展特點,而且對今人探討古埃及文明之興衰變化歷程大有裨益。
古埃及自約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Menes)初步完成國家統(tǒng)一至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Kingdom)而將之劃歸所轄行省止的3000余年中涉及多座都城的更迭變化。即孟斐斯(Memphis)①、赫拉克來俄波利斯(Heracleopolis)②、底比斯(Thebes)③、伊賽塔維(Itjtawy)④、索伊斯(Xois)⑤、阿瓦里斯或培爾拉美蘇(Avaris&Pi-Ramesses)⑥、阿馬納(Amarna)⑦、塔尼斯(Tanis)⑧、布巴斯提斯(Bubastis)⑨、萊翁特坡里斯(Leontopolis)⑩、賽斯(Sais)?、門德斯(Mendes)?、塞本尼托(Sebennytos)?和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
(一)從孟斐斯到赫拉克來俄波利斯。孟斐斯是古埃及第一到第八王朝的王室所在地及行政中心駐地。盡管馬涅托(Manetho)把埃及早王朝時期(即埃及第一及第二王朝)稱為提斯王朝(Thinite Dynasties),但提斯?只不過是這一時期古埃及君主出身世系,真正都城即孟斐斯?。約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完成國家統(tǒng)一便建立該城并定都于此,盡管學界至今仍對美尼斯的確切歷史身份存在各種爭議,但是對他與孟斐斯的關系及對該城早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該城憑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古埃及最早的政治中心,奉卜塔(Ptah)為保護神,并使之成為埃及得名之溯源。其地位于上下埃及之界點上,承接南北。東臨尼羅河三角洲,擁有豐沛的水源供應,既便于農作物耕種與生產,又是定居生活的重要保障。
約公元前2150年老邁昏聵的古埃及君主佩皮二世(PepiⅡ)死后,由于繼承諸子在位短暫而未能應對古埃及第六王朝末期所出現(xiàn)的政治、經濟危機,致使古埃及古王國統(tǒng)一局面逐漸崩潰并結束了君主專制。古埃及陷入分裂混亂之局。在此期間位于中部埃及的赫拉克來俄波利斯逐漸強大起來并控制了北部三角洲與中埃及等地區(qū)并建立了古埃及第九和第十王朝。赫拉克來俄波利斯近臨法雍湖,有利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擴大耕種。因而使赫拉克來俄波利斯成為新的政治中心而稱雄一時。
(二)從赫拉克來俄波利斯到底比斯再到伊賽塔維。古埃及第一中間期后期,位于古埃及南部的底比斯依靠地跨尼羅河兩岸和臨近努比亞與紅海的陸水交通貿易優(yōu)勢而得到發(fā)展,促使其在孟圖霍特普一世(MentuhotepⅠ)時開始公開反對北方赫拉克來俄波利斯王朝而于此建立古埃及第十一王朝。該王朝從因提夫一世(Intef I)時起開始與北方赫拉克來俄波利斯王朝相斗爭并對各地采取縱橫捭闔之策,此外,從因提夫一世起還將從上埃及赫爾摩波里斯(Hermopolis)引進的阿蒙神(Amon)賦予其國家神的崇拜地位,使之由地方開始集權化而使底比斯不斷強大起來。反觀赫拉克來俄波利斯王朝卻在底比斯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漸顯頹勢,先是在阿赫托伊三世(Wahkare KhetyⅢ)時期因無法戰(zhàn)勝底比斯而采取守勢,后又在美利卡拉(Merykare)由于不斷敗于底比斯而喪失領土,終使后者在孟圖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Ⅱ)統(tǒng)治時期將其取代而再次統(tǒng)一古埃及,古埃及由此進入中王國時代而使底比斯開始了新的歷史時期。
古埃及第十一王朝盡管完成了再次統(tǒng)一古埃及的歷史任務,但無力解決古埃及古王國末期以來的中央與地方矛盾問題。約公元前1991年末任君主孟圖霍特普四世(MentuhotepⅣ)死后,該王朝遂在內戰(zhàn)中解體。曾任該王朝宰相的阿蒙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atⅠ)聯(lián)合數(shù)省長官使古埃及恢復統(tǒng)一并建立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為穩(wěn)定政治統(tǒng)治和加強中央集權,阿蒙內姆哈特一世將都城由底比斯遷至家鄉(xiāng)伊賽塔維。
(三)從伊賽塔維到底比斯、索伊斯、阿瓦里斯。伊賽塔維作為都城貫穿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始終。伊賽塔維位于今埃及開羅以南法尤姆(Faiyum)綠洲附近。即孟斐斯以南。阿蒙內姆哈特一世選址該地作為都城一方面有利于古埃及抵抗來自亞洲的侵擾(該地連接上下埃及,埃及語意為兩塊土地的主人?,因便于古埃及朝廷控制下埃及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從而暫時緩解了古埃及古王國末期以來的中央與地方矛盾問題。伴隨王權的再次強大,古埃及國力逐漸加強而對外進行擴張。塞索斯特里斯一世(SenusretⅠ)承襲阿蒙內姆哈特一世之位后先后遠征努比亞、利比亞以及西亞地區(qū),建立要塞、開采礦石和通過貿易加強古埃及對外聯(lián)系。另一方面塞索斯特里斯一世還繼承古埃及第十一王朝以來崇拜阿蒙神之傳統(tǒng)并通過建造神廟使之活躍而神化王權。此外,建都伊賽塔維還促進了古埃及區(qū)域地理開發(fā)歷程。自塞索斯特里斯二世(SenusretⅡ)起,古埃及的君主們開始開發(fā)王室駐地附近的法尤姆綠洲,通過引尼羅河水促進該地灌溉并通過修建大壩調節(jié)水位而有利于墾荒與農業(yè)生產,間接促進了以拉洪(El-Lahun)為代表的中小城鎮(zhèn)的產生與發(fā)展,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與生活狀況并為探討該時期古埃及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思想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阿蒙內姆哈特四世(AmenemhatⅣ)起,由于前任君主阿蒙內姆哈特三世(AmenemhatⅢ)漫長的統(tǒng)治而使繼任者短暫享國致使古埃及朝廷又開始走向衰落,該王朝末任君主塞貝克涅夫魯(Sobekneferu)死后古埃及又逐漸陷入割據(jù)紛爭之局,先后出現(xiàn)了分別以南方底比斯為都的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和第十七王朝,以尼羅河三角洲西北部索伊斯為都的古埃及第十四王朝及由來自亞洲的入侵者希克索斯人(Hykso)以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阿瓦里斯為都的古埃及第十五、第十六王朝等多重并立的政治中心對峙格局。
(四)從底比斯到索伊斯到阿瓦里斯再到底比斯。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結束后,古埃及又逐漸陷入割據(jù)紛爭之局,先后出現(xiàn)了分別以南方底比斯為都的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和第十七王朝,以尼羅河三角洲西北部索伊斯為都的古埃及第十四王朝及由來自亞洲的入侵者??怂魉谷艘阅崃_河三角洲東北阿瓦里斯為都的古埃及第十五、第十六王朝等多重并立的古埃及第二中間期政治中心對峙格局。從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后期起,底比斯取代伊賽塔維再次成為都城并延續(xù)至第十七王朝及以后的第十八王朝前期、后期及第十九王朝早期,這一現(xiàn)象大約反映了古埃及朝廷的崩潰與中王國的結束?。伴隨君權下移,來自西亞的入侵者??怂魉谷送ㄟ^和平滲透或武裝入侵等方式逐漸控制了下埃及、中埃及。并迫使位于上埃及的古埃及第十三、第十七王朝向其稱臣。
尼羅河三角洲東北的阿瓦里斯是希克索斯人的統(tǒng)治中心。西南距離今埃及開羅約100公里。原位于尼羅河布巴斯提斯支流上,曾為巴勒斯坦人所控制,后屬??怂魉谷?。該地因尼羅河穿過城市而具有相當之交通運輸優(yōu)勢。此外,該地還因近臨西亞而便利了下埃及與亞洲及愛琴海沿岸各地區(qū)經貿往來,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表明:該地曾在交易旺季成為負載超過300以上船支的繁忙港口?。從而反映了古埃及在經貿文化作用下政治中心開始逐漸由南向北移動的趨勢,也是古代世界跨國、跨地區(qū)之間相互聯(lián)系、交往的橫向發(fā)展的有力體現(xiàn)。??怂魉谷艘栽摰刂饾u向古埃及內地輻射,一方面他們將馬匹、戰(zhàn)車和盔甲帶入埃及,另一方面他們也接受古埃及本土影響而吸收古埃及之文化與藝術風格。
但是,希克索斯人畢竟是以入侵者的方式入主“中原”的,在古埃及第二中間期后期,伴隨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崛起而使以??怂魉谷藶榇淼谋狈胶鸵怨虐<氨就寥酥戏矫懿粩嗉觿《l(fā)戰(zhàn)爭,南方底比斯政權在塞肯內拉(Seqenenre)、卡莫斯(Kamose)及雅赫摩斯一世(AhmoseⅠ)父、兄、弟三位君主的不懈斗爭下終于占領阿瓦里斯,完全驅逐希克索斯人出境而結束了古埃及自中王國瓦解后百余年間的動蕩分離之局面,迎來了再次統(tǒng)一的新王國時代。古埃及都城遂因政治、軍事消長變化而再次實現(xiàn)了由阿瓦里斯向底比斯變遷之現(xiàn)象。
(五)從底比斯到阿馬納再到底比斯。約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雅赫摩斯一世成功驅逐??怂魉雇鈬肭终叨构虐<爸孬@獨立和統(tǒng)一,進入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繁榮的新王國時代。這一時期以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Ⅰ)、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Ⅰ)、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Ⅲ)、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Ⅱ)等歷代新王國君主憑借底比斯南接努比亞、北連下埃及的有利優(yōu)勢不斷開疆拓土,將古埃及疆域推至極致。此外,中王國時期底比斯所興起的阿蒙神崇拜伴隨王權和神權的合一及軍事擴張等因素作用而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處于支配地位,神廟祭司因得到君主們大量的經濟支持而成為重要政治力量,從而使底比斯成為政治、軍事、宗教中心。祭司奴隸主勢力的日趨膨脹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和政治影響逐漸開始損害世俗奴隸主集團利益并危及王權,促使法老開始嘗試干預,引發(fā)王權與神權之爭并最終使法老對以底比斯為中心的阿蒙神信仰產生疑慮。到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Ⅳ)統(tǒng)治時期由于底比斯阿蒙神祭司集團企圖插手王位安排失敗而使王權與神權之爭進入白熱化狀態(tài)。為此阿蒙霍特普四世為徹底擺脫底比斯阿蒙神祭司集團影響與控制而采取以阿吞神(Aten)一神崇拜取代以阿蒙神為代表的多神崇拜而改名阿肯那頓等措施,都城也由底比斯遷至阿馬納,開始了阿馬納時代。
阿馬納(阿肯那頓稱之為“埃赫塔吞”,意為“阿吞神德澤所被之地”)位于今埃及中部的尼羅河東岸的一塊處女地上,阿肯那頓令人在此勘定新址構筑新城。反映了除政治因素外還有區(qū)域經濟地理開發(fā)利用等意圖。事實上,阿馬納近臨尼羅河,三面環(huán)山,無城墻,格局采用順尼羅河流向而稍呈彎曲狀的帶形,城區(qū)內以北、中、南三面分區(qū),規(guī)劃靈活之道路連接全城區(qū),城區(qū)道路以棋盤式呈現(xiàn)。城市整體一掃底比斯之神秘、昏暗、陰沉之氣而具有創(chuàng)新、光明、現(xiàn)實感,是阿肯那頓時代所追求的政治社會生活革新與文化藝術進步態(tài)勢的充分反映。
然而,阿馬納時代卻未能長久。阿肯那頓在改革過程中遭到底比斯神廟祭司集團及舊貴族的壓力和抵抗,雙方發(fā)生激烈斗爭。由于阿肯那頓未能取得軍隊支持(這一時期古埃及放棄了對西亞的關注而使其勢力開始不斷內縮,嚴重損害了軍隊的利益。)和因遷都產生的百姓經濟與信仰負擔及王室內部矛盾而使之發(fā)生妥協(xié)、動搖。阿肯那頓死后,底比斯神廟祭司們成功地迫使他的繼承人圖坦卡蒙(Tutankhamun)逐漸放棄改革,恢復阿蒙神信仰并遷回底比斯,阿馬納時代告終。
(六)從底比斯到培爾拉美蘇。圖坦卡蒙執(zhí)政末期,古埃及又開始了對外爭霸并嘗試進攻西亞地區(qū)而與在該地區(qū)崛起的赫梯人(Hittie)發(fā)生沖突。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初期的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Ⅰ)、塞提一世(SetiⅠ)等法老統(tǒng)治時期,古埃及曾多次用兵西亞而取得不少勝利基本扭轉了頹勢,為完全恢復古埃及之西亞屬地及達到消除赫梯人威脅之目的,塞提一世時期開始在原??怂魉谷硕汲前⑼呃锼古f址上修建要塞,至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Ⅱ)時代擴建該城稱并以此為都,稱培爾拉美蘇(意為“拉美西斯的領地”)。在此建都便利了古埃及與巴勒斯坦及敘利亞等地的聯(lián)系,從而突出了對外事務在這一時期的重要性。再次體現(xiàn)了古埃及法老的個人權威,加強了對邊地的控制,從而使之成為前沿陣地和行政樞紐。底比斯由此再次成為宗教而非政治中心。
培爾拉美蘇規(guī)模龐大,全城劃分四區(qū)分奉諸神,即古埃及本土神靈阿蒙和瓦吉特(Wadjet)以及亞洲神靈塞特(Set)與阿斯塔特(Astarte),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力圖結合敘利亞與古埃及的愿望。此外,該城突出君主個人崇拜而強化了法老權威。近鄰的尼羅河分支則為生產與生活提供了水源與土地。拉美西斯二世在此與赫梯人相戰(zhàn),在長期均勢而對峙未果后,約公元前1283年伴隨埃赫雙方簽訂《銀板和約》(Egyptian-Hittite Peace Treaty)并締結婚姻而結束了兩國之間近一個世紀的紛爭。由此該城開始成為古埃及與西亞等地區(qū)進行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促使古埃及政治中心的逐漸北移。由于該城主要建筑目的是加強古埃及對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屬地的管理與交流,因此當古埃及第二十王朝中期以后喪失對上述地區(qū)的控制后,該城便走向衰落。終在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末年為距其以北24公里的塔尼斯所取代。
(七)從底比斯到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萊翁特坡里斯再到賽斯。古埃及第二十王朝后期,由于王室王位紛爭和王權與神權矛盾再起以及海上民族(Sea People)的多次入侵等因素作用而導致新王國的衰落。約公元前1085年,上埃及底比斯神廟祭司赫里霍爾(Herihor)成功奪權并與居住于下埃及塔尼斯法老斯門德斯(Smendes)兩分天下,從而終結了古埃及第二十王朝和標志了新王國時期的結束,古埃及再次進入紛爭動蕩的第三中間期 (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至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
從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起,伴隨王權與神權矛盾再起而使古埃及政治中心再次發(fā)生轉移。法老斯門德斯在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家鄉(xiāng)塔尼斯建立都城。在培爾拉美蘇因缺乏水源后對其石料進行再利用,從而最終取代前者成為古埃及在這一時期下埃及地區(qū)重要的城市。此外,該城還憑借其為古埃及距離亞洲最近的港口優(yōu)勢發(fā)展成為重要的商貿城市,直至公元6世紀因受洪水威脅而遭廢棄。
早在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 (RamessesⅢ)統(tǒng)治時期,位于尼羅河三角洲西岸的利比亞人便不斷向古埃及內地移民而逐漸控制古埃及北部地區(qū)。在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法老普撒塞尼斯二世(PsusennesⅡ)死后,利比亞人首領示撒一世(ShoshenqⅠ)聯(lián)合地方祭司貴族而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定都尼羅河三角洲布巴斯提斯。該城位于塔尼斯西南方,四面有尼羅河環(huán)繞并開鑿有兩條運河以用于生產與生活,建有城墻。利比亞人法老們在此大興土木,修建了不少神廟等建筑。公元前52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征服古埃及后,該城遂不斷衰落而遭廢棄。此外,在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示撒三世(ShoshenqⅢ)在位期間,尼羅河三角洲王公帕杜巴斯特一世(PedubastⅠ)在該地的萊翁特波里斯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三王朝,該王朝與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長期對峙,后被努比亞人(Nubians)首領皮耶(Piye)出兵攻滅。
在古埃及第三中間期的紛爭動蕩中,位于尼羅河三角洲賽斯的地方統(tǒng)治者泰夫那克特(Tefnakht)憑借該城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四王朝,該王朝對各地采取縱橫捭闔之策而由下埃及不斷向上埃及擴張,遂與底比斯神廟祭司發(fā)生矛盾而促使后者聯(lián)合努比亞人與其作戰(zhàn)。努比亞人在首領皮耶、沙巴卡(Shabaka)等人的領導下一度擊敗賽斯王公而入主上下埃及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定都孟斐斯。但該王朝不久便亡于西亞亞述人(Assyrian people)的入侵。賽斯王公遂利用亞述入侵埃及之空檔而重新統(tǒng)一上下埃及結束了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以來的紛爭動蕩之第三中間期,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定都賽斯。該城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卡諾匹克附近,憑借近鄰尼羅河入??诘牡乩韮?yōu)勢而促使該王朝通過地中海和與非洲其他地區(qū)的貿易而獲得大量財富,從而建造了相當數(shù)量的廟宇、宮殿和陵墓。此外,伴隨這一時期古埃及對外經貿聯(lián)系的加強,大量希臘人和腓尼基人(Phoenician)進入古埃及,前者在法老普薩美提克一世(PsamtikⅠ)的支持下得到優(yōu)惠待遇并在都城賽斯附近建立了瑙克拉提斯(Naucratis)等定居點,后者則在法老尼科二世(NechoⅡ)的派遣下完成了環(huán)繞非洲的航行,從而反映了古代世界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開拓并豐富了古埃及人的視野與生活環(huán)境,體現(xiàn)了經濟貿易因素在古埃及都城變遷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標志著古埃及政治中心由南向北移的完成。
(八)從賽斯到門德斯、塞本尼托再到亞歷山大城。公元前52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岡比西二世(CambysesⅡ)滅亡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而將之劃歸所轄行省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七王朝。但波斯帝國在古埃及的統(tǒng)治并不穩(wěn)定,古埃及各地不斷爆發(fā)反波斯人的起義與斗爭。公元前404年古埃及民眾在阿米爾塔伊俄斯(Amyrtaeus)的領導下,利用波斯君主大流士二世(DariusⅡ)死亡之機而促使古埃及再次取得獨立,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八王朝,定都賽斯。
阿米爾塔伊俄斯統(tǒng)治古埃及數(shù)年便被尼發(fā)魯?shù)乱皇溃∟epheritesⅠ)所推翻,后者將都城由賽斯遷至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家鄉(xiāng)門德斯,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門德斯西臨尼羅河,水源豐富。該城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即存在定居點,在早王朝時期成為該地區(qū)都邑而未曾中斷。尼發(fā)魯?shù)乱皇肋x擇該地建都一方面反映了對其所具有的歷史經濟優(yōu)勢的繼承,另一方面是古埃及新政治勢力崛起而引發(fā)政治中心轉移的體現(xiàn)。
公元前380年,出身塞本尼托的將領涅克塔尼布一世(NectaneboⅠ)成功奪權并滅亡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而在家鄉(xiāng)塞本尼托建立古埃及第三十王朝。塞本尼托位于布巴斯提斯以北的一個尼羅河中的半島上,便利的區(qū)位優(yōu)勢有利于該地與下埃及和孟斐斯等地開展經濟貿易活動。涅克塔尼布一世在此大興土木,從而使古埃及出現(xiàn)了短暫的藝術繁榮局面。然而,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統(tǒng)治并未能長久,公元前343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Ⅲ)征服古埃及而建立古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從而在古埃及再次確立了波斯人的統(tǒng)治。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進入古埃及,延續(xù)3000余年的古埃及“法老埃及”時代告終,古埃及由此進入長達300余年的馬其頓·希臘統(tǒng)治時代,直至公元前30年羅馬占領古埃及止。政權的更迭再次導致了古埃及政治中心的變化。在征服古埃及的同年,亞歷山大大帝為了鞏固他在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并建立地中海海軍基地而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邊緣之近地中海附近選址并令建筑師狄諾克拉底(Dinocrates)吸收古希臘規(guī)劃與建筑之大成而以自己之名建立了亞歷山大城。該城選址一方面是由于尼羅河所提供的積水潭所帶來的豐富水量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近海有法羅斯島(island of Pharos)而為其提供理想錨地的反映。狄諾克拉底將該城劃分為五個區(qū)域,而廣造各種建筑,使之成為比古希臘城邦雅典(Athens)大三倍的新城。此外,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焚掠腓尼基推羅(Tyre)后,使亞歷山大城可以直接得到歐洲通過尼羅河和連通尼羅河與紅海的運河之東方貿易而使其勢力大增。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后,馬其頓帝國遂在諸將領紛爭中土崩瓦解,亞歷山大城被擔任該地總督的托勒密一世(PtolemyⅠ)所控制,他在此建都并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大城在托勒密一世、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和托勒密三世(PtolemyⅢ)等君主的努力下而成功取代雅典而成為地中海最大的文化中心,來自各地的學者在豐厚的物質與便利的研究條件作用下紛至沓來,他們在亞歷山大城博物園或圖書館苦心研修,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公元前3世紀末,由于托勒密王朝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激化及對外戰(zhàn)爭的不斷失利而走向衰落,其國土不斷遭到羅馬蠶食,公元前30年古埃及全境為羅馬所有。
結合上述可知,古埃及都城變遷絕非古埃及歷史之孤立或偶然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表現(xiàn)。其一是取決于都城的地理區(qū)位之優(yōu)勢與重要性,如底比斯、阿瓦里斯或培爾拉美蘇、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賽斯、亞歷山大城等城市均憑借便利的交通環(huán)境而成為古埃及一朝或數(shù)朝都城。如孟斐斯、赫拉克來俄波利斯、伊賽塔維等城市都依靠發(fā)達的農業(yè)而得到古埃及不同時代統(tǒng)治者的青睞而成為都城。又如伊賽塔維、培爾拉美蘇等城市被選為都城則是為了鞏固國防,加強對各地或邊境管理的體現(xiàn)。其二是古埃及政治形勢變化的產物。如阿馬納便是王權與神權之爭而使古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為了便于脫離神廟僧侶集團與舊貴族的束縛而尋求開拓王權政治空間的結果。又如赫拉克來俄波利斯、索伊斯、阿瓦里斯、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萊翁特坡里斯、門德斯、塞本尼托等都是古埃及特定的歷史與政治環(huán)境下的產物。此外,古埃及都城變遷上也離不開歷史人物的影響與作用。由古埃及3000余年中所涉及多座都城的更迭變化不難看出,古埃及都城變遷常常離不開某位重要君主的影子,如美尼斯統(tǒng)一上下埃及,建都孟斐斯、阿蒙內姆哈特一世建立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定都伊賽塔維、尼發(fā)魯?shù)乱皇澜⒐虐<暗诙磐醭ǘ奸T德斯、涅克塔尼布一世古埃及第三十王朝而定都塞本尼托等,反映了這些君主企圖通過改朝換代、建立新都而彪炳千秋的心態(tài)。
古埃及都城變遷也反映于所體現(xiàn)出的特點和規(guī)律上。如在時間上,古埃及在早王朝至古王國時期并未發(fā)生都城變遷的歷史現(xiàn)象,在古埃及步入第一中間期至第二中間期都城不重復變化五次 (從赫拉克來俄波利斯到底比斯再到伊賽塔維、又從伊賽塔維到底比斯、索伊斯、阿瓦里斯),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都城不重復變遷三次 (從底比斯到阿馬納再到底比斯、又從底比斯到培爾拉美蘇),在古埃及進入第三中間期到后期王朝時期都城不重復變遷七次 (從底比斯到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萊翁特坡里斯再到賽斯、又從賽斯到門德斯、塞本尼托),而在希臘化時代都城又固定于亞歷山大城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古埃及都城變遷的頻率呈現(xiàn)兩端無波動,而在中端波動較大的情況。又如從空間上透視,古埃及都城變遷呈現(xiàn)先是由北往南,再從南向北,最后穩(wěn)定在北方的基本態(tài)勢:即早王朝至古王國時期都城設于古埃及中部孟斐斯,第一中間期至第二中間期都城變遷則是由南向北(從孟斐斯到赫拉克來俄波利斯),又從北往南(從赫拉克來俄波利斯到底比斯),再從南往北(從底比斯到伊賽塔維),復從北往南(從伊賽塔維到底比斯),次從南向北(從底比斯到索伊斯和阿瓦里斯)。其中底比斯在此期間還出現(xiàn)重復為都的情況。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都城變遷則為從南向北(從底比斯到阿馬納),又從北往南(從阿馬納遷回底比斯),再從南向北(從底比斯到培爾拉美蘇)。底比斯在此期間又出現(xiàn)重復為都的現(xiàn)象,反映其在古埃及政治、宗教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在古埃及進入第三中間期到后期王朝時期都城則是從南往北(從底比斯到塔尼斯),再從北往南(從塔尼斯到布巴斯提斯),又從南往北(從布巴斯提斯到萊翁特坡里斯),最后在北方呈穩(wěn)定甚至是繼續(xù)向北的態(tài)勢(從萊翁特坡里斯到賽斯、從賽斯到門德斯、塞本尼托再到亞歷山大城)。這其中又出現(xiàn)孟斐斯再次成為都城的特例(古埃及第二十五之努比亞王朝建都于此),體現(xiàn)該王朝法老們由于是外族入主古埃及而在都城選址上希望通過追根溯古以安定人心,進而尋求政權合法性的統(tǒng)治心態(tài)。上述史實反映了古埃及伴隨歷史變化政治軍事與經濟文化諸因素之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而古埃及都城政治中心由南向北移的完成則體現(xiàn)了古埃及由上埃及到下埃及之區(qū)域地理開發(fā)的不斷加強與深化的過程及伴隨時代變化古埃及對外聯(lián)系的持續(xù)深入。再從古埃及各都城歷史時間上評價,孟斐斯、底比斯、伊賽塔維、阿瓦里斯或培爾拉美蘇、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賽斯、亞歷山大城等城市建都時間較為長久,歷史底韻豐厚。而索伊斯、阿馬納、萊翁特坡里斯等地則存世短暫,如阿馬納本身即建于處女地上,使用僅十余年即遭廢毀,可謂是曇花一現(xiàn)。這充分證明了該城是古埃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典型建筑代表,此外,由于其未存在疊壓現(xiàn)象,因此為現(xiàn)當代考古學家重新探討古埃及城市規(guī)劃思想與建筑實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例佐證。
古埃及都城變遷具有多重意義。首先,都城變遷可使古埃及符合具體歷史條件環(huán)境下不同的政治需要,以有利于各朝代穩(wěn)定統(tǒng)治或長治久安,從而有利于各王朝各種生產消費或經濟貿易活動及大小不一的征戰(zhàn)要求。其次,通過古埃及都城變遷還產生了各類人等的聚會或分離,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各時期各民族之間各文化交流、傳承與發(fā)展,進而不斷提高人類利用世界與改造世界水平與能力。此外,古埃及都城變遷促進了相關建筑、工程技術不斷提高與進步,為現(xiàn)當代世人留下難以估量的物質財富與精神遺產。
附圖1
注釋:
①孟斐斯位于今埃及開羅(Cairo)以南25公里的尼羅河南三角洲之西岸。
②赫拉克來俄波利斯位于今埃及貝尼蘇懷夫(Beni Suef)以西約15公里。
③底比斯位于今埃及盧克索(Luxor)的尼羅河兩岸。
④伊賽塔維約位于今埃及開羅以南法尤姆(Faiyum)綠洲附近。
⑤索伊斯約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西北部。
⑥阿瓦里斯或培爾拉美蘇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北。
⑦阿馬納位于今埃及明亞省(Minya Governorate)艾斯尤特(Asyūt)以北71公里處。
⑧塔尼斯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⑨布巴斯提斯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⑩萊翁特坡里斯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賽斯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卡諾匹克(Canopus)附近。
?門德斯位于今埃及東尼羅河三角洲。
?塞本尼托位于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亞歷山大城為今埃及亞歷山大?。ˋlexandria Governorate)省會。
?提斯確址不明,待考。
?劉文鵬,著.古代埃及史.商務印書館,2000:105.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十一卷·孟斐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104.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辦公室,編.非洲通史·第二卷·非洲古代文明.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73.
?美]詹森·湯普森,著.郭子林,譯.埃及史:從原初時代至當下.商務印書館,2012:59.
?Booth,Charlotte.The Hyksos Period in Egypt.Oxford:Shire Publications,2005.p40.
參考文獻:
[1]劉文鵬.古代埃及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05-545.
[2]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不列顛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編輯部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104-532.
[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辦公室.非洲通史[M].計建民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3:73-74.
[4][美]詹森·湯普森.埃及史:從原初時代至當下[M].郭子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9.
[5]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7.
[6]沈玉麟.外國城市建設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7.
[7]令狐若明.埃及學研究——輝煌的古埃及文明[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188.
[8]李曉東.埃及歷史銘文舉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286.
[9]郭丹彤,馬曉敏.法老的詛咒——探尋古埃及神秘的巫術與宗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228.
[10][埃]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埃及考古學——埃及古代建筑、雕刻與繪畫[M].林幼琪,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1-64.
[11][埃]阿·費克里.埃及古代史[M].高望之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22-214.
[12]蒲慕州.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68.
[13]周啟迪.古代埃及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377.
[14]周啟迪.世界上古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35-84.
[15][意]L·貝納沃羅.世界城市史[M].薛鐘靈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0-55.
[16][希]希羅多德.歷史——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M].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09-191.
[17]顏海英.守望和諧——古埃及文明探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292.
[18]金壽福.永恒的輝煌——古代埃及文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9-171.
[19]劉文鵬.古代西亞北非文明[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184.
[20]劉文鵬.埃及學文集[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1-329.
[21][美]凱文·希林頓.非洲史[M].趙俊,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27-40.
[22][英]J·R·哈里斯.埃及的遺產[M].田明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13.
[23][法]吉耶梅特·昂德赫.金字塔時代的埃及[M].吳志杰,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1-147.
[24]溫靜.尼羅河的贈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182.
[25]雷鈺,蘇瑞林.中東國家通史——埃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35.
[26]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資料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1-320.
[27]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選[M].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1-215.
[28][美]時代-生活圖書公司.尼羅河兩岸·古埃及[M].聶仁海等,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8-183.
[29]Booth,Charlotte.The Hyksos Period in Egypt[M].Oxford:Shire Publications,2005:p.40.
[30]BillManley.The Seventy GreatMysteriesof Ancient Egypt[M].London:Thames&Hudson Ltd,2003:p.101.
[31]M.A.Murray.Legends of Ancient Egypt[M].Mineola:Dover Publications,2000:p.13-256.
[32]James Henry Breasted.Ancient Records of Egypt: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M].Ithaca:CornellUniversity Library,2009:p.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