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晨珠
【關(guān)鍵詞】品德與生活 活動 體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A-
0025-02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chǔ),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活動是教和學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講解教科書;兒童更多通過實際參與活動來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為了實現(xiàn)課程目標要求,在教學該課程時,筆者努力營造適合低年級學生活動的環(huán)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jié)合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fā)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快樂、主動地參與學習,身心都健康成長。
一、回歸生活場景,激發(fā)體驗興趣
從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對基本理念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中都含有四個字——“兒童生活”,可以大致理解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和發(fā)展生活。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不能把品德教學和兒童生活割裂開來,而要讓兩者有機滲透,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寓教學于兒童的生活之中,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要做到這些,教師要做兒童生活的有心人,全面了解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個性特征以及生活經(jīng)歷,從兒童的興趣、愛好、經(jīng)驗出發(fā)開展活動,讓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生活,使學生積極參與,在生活中獲得發(fā)展。
例如教學《我們找到秋天了》這一課時,筆者設(shè)計了“走進秋天”“送禮物回家”“欣賞秋天”“留下秋天”幾個活動。課前,筆者把興趣愛好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分在同一組,讓他們帶著“你知道哪些果子在秋天成熟嗎”“秋天到了,天氣涼了,看看周圍有什么變化”等問題,“走進秋天”,觸摸秋天,觀察、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并尋找秋天賜予了人類哪些珍貴的禮物,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讓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課始,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哪兒找到了秋天,帶回秋天的哪些“禮物”,然后開展“送禮物回家”的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把自己從大自然帶回的“禮物”送回老師事先設(shè)計好的“家”中——樹、果、花、葉、糧食……這樣把學生的生活和教學有機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會了給“秋天的禮物”分類,增長了見識,發(fā)展了自己。學生對秋天有了初步的認識后,筆者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秋天”:秋天在樹林里——樹葉變黃、變紅,被秋風吹落,變成養(yǎng)料滋養(yǎng)新的生命;秋天在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競相開放,異彩紛呈,將秋天打扮得更加美麗;秋天在田野里——稻谷、高粱、麥子成熟了,一片金黃色,給人們提供了延續(xù)生命的糧食;秋天在果園里——蘋果、雪梨、葡萄等各類水果掛滿枝頭,碩果累累。通過欣賞秋天,學生感受到秋天是一個美麗、豐收的季節(jié)。最后,讓學生在觀察、體驗、感悟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把秋天的美景拍攝或描繪下來,留住大自然的美。這樣,《我們找到秋天了》教學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活動中落幕,學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帶給人類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內(nèi)心深處便產(chǎn)生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積極情感,從而產(chǎn)生了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這樣的教學,遵循了課標中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原則,增強了低年級學生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zhì)等打好基礎(chǔ)。
二、創(chuàng)設(shè)情景模擬,注重體驗過程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品德與生活課程在內(nèi)容設(shè)置上,有的雖然源于生活,可是對于現(xiàn)在的兒童來說難以身臨其境,他們無法體驗,由此受到的德育可能是外在的,不會內(nèi)化為他們的品質(zhì)。這時,我們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shè)某種情景,讓兒童模擬,經(jīng)歷仿真性練習,獲得真實的體驗、認知和感悟。
例如,在教學《愛惜糧食》一課時,筆者把事先到田野里錄制的農(nóng)民插秧過程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初步體驗糧食來之不易,可是這沒有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怎樣才能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插秧的艱辛呢?筆者在課堂上設(shè)計了一個模擬插秧活動——“擺五角星”。活動內(nèi)容如下:讓學生左手拿一個裝有100個塑料五角星的盒子,彎下腰,右手把這些五角星一行擺5個;擺出的五角星橫豎要對齊,人要像插秧那樣倒退著走,每個人把盒子里的五角星擺好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學生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體驗,再回過頭來看插秧的過程,就仿佛自己置身于勞動之中,插秧的艱辛、糧食來之不易就深深地烙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里,尊重農(nóng)民、愛惜糧食才會內(nèi)化為學生的品質(zhì)。又如,在上《遇到危險怎么辦》一課時,除了讓學生明白課文中列舉的身邊的危險、掌握相應的避險常識之外,筆者讓學生進行了防震演練。事先不告訴學生如何防震,只告訴學生地震來襲,幾分鐘乃至幾秒鐘就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演練前,筆者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展示自己的自救方法,然后讓學生聽老師口令進行防震演練:“教室開始晃動起來,地震啦!孩子們趕快逃生吧!5……4……3……2……1,停!”學生在逃生位置不動,師生一起評價誰的自救方法好。生1:我躲在兩面墻之間,這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固的空間,比較安全,我的方法好;生2:小紅往外跑,太危險,時間太短了,跑不出去的;生3:躲在桌椅下的同學比較安全。師:其實這方法不科學,美國搜救隊長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地震時,躲在桌底、床底的傷亡率是98%,而躲在桌旁、家具旁的傷亡率只有2%,可見躲在桌子旁邊的同學更安全;生4:地震時,小紅慌了,站在原地沒有躲藏,非常危險……本次演練讓學生在親歷逃生演練、評價、討論中掌握了防震常識,懂得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辦法,并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告訴自己身邊的人,做到人人懂防范、人人懂自救,當災害真的來臨時,就能用上學到的自救方法保護自己,盡可能減少傷亡慘劇的發(fā)生。
教學中遇到存在于學生生活中而學生又難以接觸的教學內(nèi)容時,我們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shè)一些情景模擬,讓兒童親身參與、直接體驗,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將引領(lǐng)學生健康成長,甚至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賦予角色扮演,引導體驗感悟
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兒童不應只當“觀眾”“聽眾”,而應該是“演員”。教育者在教學中適當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對于學生閱讀文本、再現(xiàn)生活情景、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思想行為方面的信息,能讓學生用心經(jīng)歷、用心感悟,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體驗他人的不幸與艱辛……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幫幫殘疾人》時,筆者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開展“盲人敲鼓”的活動,讓學生走進殘疾人的生活世界。首先讓學生在離鼓5米遠的地方面對鼓站好,筆者用布把學生的眼睛蒙住,被蒙住眼睛的學生原地轉(zhuǎn)一圈后拿著鼓槌去敲鼓?;顒又?,學生興趣勃勃,扮演盲人的學生跌跌撞撞前去敲鼓,敲到鼓或敲不到鼓都引來觀看學生的捧腹大笑。在愉快的體驗活動過后,筆者讓扮演盲人的學生談自己被蒙住眼睛去敲鼓的感受,也讓觀看的學生談感受,學生在表演和討論中體會了盲人的艱辛,感悟到盲人的難處,從而萌生幫助盲人的念頭,在生活中才會付諸行動。
接著我們開展了“缺了一條腿的殘疾人取花接力賽”活動。筆者把全班學生分成4組,每組12個人,站成“一”字豎排,讓學生把一條小腿往后抬起,同側(cè)的手抓住該腳不放,使自己變成“缺了一條腿的殘疾人”,接力從離他們20米遠的地方取回鮮花?;顒釉跓崃业臍夥罩羞M行,所有學生都體驗了殘疾人的生活,知道了正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殘疾人卻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做到,在內(nèi)心深處油然而生同情殘疾人的情感以及尊重、關(guān)心、幫助殘疾人的共識,這種認知將會指引他們在生活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體驗助人之樂,從而讓自己健康、積極地生活。
角色扮演是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如果合理運用,將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四、巧用教學游戲,實現(xiàn)自主學習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把兒童應做的事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把身體與精神的訓練相互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訣之一”。游戲是教學中常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nèi)容相配合的活動方式,它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yǎng)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guī)則、學習科學知識等有很大幫助。
例如,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初步了解生活周圍存在的危險,回家路上怎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認識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和交通設(shè)施,掌握上學路上的安全常識。但這些僅僅是課堂上的空洞說教,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容易遺忘。沒有形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內(nèi)在要求,上學路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過馬路的良好習慣,筆者讓學生玩過馬路的游戲。首先用桌子圍成一個“十字路口”,讓一些學生帶上貨車、摩托車等頭飾玩過馬路的游戲,游戲結(jié)束后,組織學生評價他們過馬路的方式是否恰當。有的學生說:“不恰當,人和車相撞了?!边@時,筆者引導道:“對呀,這只是一個模擬游戲,如果真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太可怕了!假如我們在‘十字路口安裝紅綠燈這樣的交通標志那結(jié)果會如何呢?我們來試試?!鼻昂髢纱谓厝徊煌慕Y(jié)果,使學生深刻領(lǐng)會到交通標志的重要性,在親歷體驗和耳濡目染中,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交通標志重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同樣重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自然會轉(zhuǎn)化為學生生活中的自覺行為??梢?,教學中巧用游戲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學會生活、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品質(zhì)、快樂成長。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diào)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所有活動的選擇應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凡是具有教育價值、能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的教學活動都可以運用到教學中。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