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俞杰星
柴燒的自建與燒成日記摘要
圖文/俞杰星
Wood-fired of modern ceramic art means that people take the wood as fuel to gain the fring method of art results through fames, ash-glazes and fre marks texture. It has been in some ceramic artists' good graces and widely developed in Europe, Japan,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because of its volatile, incidental features.
我從2009年至今于浙江杭州郊區(qū)自建柴窯并進行燒成實驗,期間寫了《建窯日記》、《燒窯日記》,即時記錄了過去幾年來在柴窯建造與燒成方面的心路歷程,本文是對日記內(nèi)容的摘錄:
我利用兩年寒假的時間建造了這座柴窯,由于初期得不到家人、朋友、鄰里的認同,在整個建窯過程中幾乎就是憑借一己之力而完成的,因而備受煎熬與孤獨,我將其形容為一個人的精彩。
“流汗的過程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與感悟,如果一味追求結(jié)果而忽視過程的話,這樣的人生是功利的,利己的,盲從的!這就好比我們?yōu)槭裁聪矚g體驗談戀愛的過程,卻惶恐結(jié)婚的結(jié)果。勞動的時候人的感悟是深刻的,只是有時候勞動者并不善于表達,對我們而言,汗流的還太少?!?/p>
“回首半年前自己的勞動成果,我禁不住地感慨:這是我自己建的嗎?過去吃了多少苦?。慨?dāng)我把支撐拱頂?shù)哪炯懿鹆酥?,面對異常堅固的窯體,實在是情不自禁地激動了少許。這幾天的修補,工作量雖然不大,可是卻格外辛苦,不僅和炎炎烈日抗衡,還要周旋在蜜蜂與蚊蟲之間,著實難耐。當(dāng)我汗流浹背,雙眼朦朧的時候我體會到吃苦的目的在于測試自己的器量。人的潛能會無限嗎?人的精神是決定力量嗎?無論結(jié)果如何,每當(dāng)我們挺過之后,回望自己走過的路,擦拭汗水與淚水,多少會有些感動的痕跡吧!”
“連續(xù)數(shù)日的降雪,我只得待在家中,無所事事,仿佛失去了生活的目標(biāo)一樣迷茫無措。當(dāng)短暫的晴天蹣跚來臨時,身上頓時重燃一股無窮的動力推動著自己前行。經(jīng)過兩年寒假的辛勞,大部分的工作也已完成,柴窯的整體已經(jīng)初見端倪。當(dāng)我看到成功的希望,頓時生騰出分外的力量,一切都變得順利成章。然而一旦我們見不到光明的時候,我們就特別容易動搖,無助和絕望,可見困難之時堅定信念,腳踏實地是多么的重要和不易??!”
“天公作美,我的動作也格外地麻利,目前幾乎所有的零散工作都行將結(jié)束,應(yīng)當(dāng)說建窯工程終于開始進入倒計時的階段了。
……
午后的陽光透過建筑間的夾縫照射到我的身上,說不出是冬日的暖陽還是勞作的熱量,驀然之間仿佛是在修砌自家屋頂一般的愜意?!?/p>
“我建窯以來是否真的存在消極或厭煩的情緒?過去還真沒有,不過今天確實相當(dāng)陰霾,也許是工期太長,干活太累,也可能是效率太低,枯燥乏味吧!總之就像是那些經(jīng)常在大城市里開車的司機一樣,難免總要抱怨,煩悶的。然而今天同樣還是異常緊張的一天,或者說開始更合適吧。因為目前有關(guān)煙囪的搭建已經(jīng)有些高度了,站在梯子和磚頭的上面總有搖搖欲墜的感覺,有那么一陣,伴著刺骨的寒風(fēng),仿佛自己已然飄在空中,但見煙囪的內(nèi)壁陰森恐怖,似乎有什么力量吸引著我想要墜落下去,求得超然。每次回過神來總覺得小腿發(fā)軟,大腿酸麻,爬下煙囪,倒吸口氣,才算安心。明天仍要繼續(xù)?!?/p>
“關(guān)于建窯我還有一些最最真實但卻猶豫再三的話想要記錄一下:在過去兩個寒假的日日夜夜,除了時而能夠涌上期盼的熱血,體味小小的成就外,大多數(shù)時間其實是空白與孤單的。在看似順利的進程中,有太多的瑣事與煩擾,也許是勞動本身就很辛苦,所以會抱怨,會氣憤,會苦悶?;钤诂F(xiàn)實的生活中想要認真做成一件事真的好難,活著好累,恐怕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所以無論如何要珍惜,要感恩!”
2013年2月1日燒成曲線記錄
從2011年第一窯至今利用寒假,我一共進行了四次完整的柴燒實驗,期間的辛苦與收獲比之建窯時期更加的豐富與曲折。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我的實踐活動逐步得到了家人、朋友的認可,并在后期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協(xié)助,這令我進一步明白一個道理:想要改變他人,首先要改變自己。
“燒窯的準(zhǔn)備工作相當(dāng)繁瑣,因為是柴燒,所以有許多環(huán)節(jié)不同于煤氣或電的燒成。首先需要準(zhǔn)備耐火材料并制作各種形態(tài)的墊片,是為了防止作品、棚板、立柱之間由于燒成中的木灰釉氣而粘連。其次,需要裝飾作品,但這一環(huán)節(jié)應(yīng)與裝窯一起考慮,諸如底層與高層、前室與后室、火口與煙道,不同的位置其溫度、落灰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結(jié)合著考慮,反復(fù)比較,作出大致安排,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調(diào)整。柴燒中為了追求一些變化和木材自身燃燒的效果,在裝窯時要作出許多改變,與以往煤氣窯電窯那種滿裝,高利用熱能的裝窯方式有所不同,需要經(jīng)驗,也需要對作品效果的大致推斷,剩下就是窯火通靈,看其造化了,這也正是柴燒的神秘與樂趣所在。就我而言所有這些都是第一次嘗試,只是憑借自己以往的經(jīng)驗以及書本的所學(xué),資料的收集,還需要多實踐,進一步完善。”
“這次柴燒原有的計劃是進行48-60小時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木材數(shù)量估算不足,即便準(zhǔn)備了驚人的木料,還是在第二天的前夜捉襟見肘,通過及時調(diào)整燒窯的步驟,最終將燒窯過程控制在40小時。兩天時間內(nèi)有30小時是草木灰的積累過程,對此我是滿意的,但在高溫保溫階段略顯倉促,一波三折,固然有木材數(shù)量不夠以及下雨潮濕的客觀事實,但主觀上體力不支也是很大的原因。經(jīng)過一整天的鏖戰(zhàn),進入到第二天的晚間時,精神上固然極力堅持,但身體反應(yīng)則有所變慢。特別是高溫節(jié)奏變快之后,伴隨著閘板、風(fēng)門、投柴、運柴等的需要,仍然在寒冬之際大汗淋漓,疲憊異常?!?/p>
“在同樣經(jīng)過兩個白天,一個夜晚的漫長等待后,終于又迎來了再次的攻火階段,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不僅我爸堅守崗位,我媽也早早趕來,在夜晚最艱苦與疲憊的時候,表哥夫婦也參與了投柴的輪換,使得最后階段我有點空隙與體力記錄心得,這是此前三次所未曾有過的。在此真的要感謝他們,如果說幾年前我形容建窯的過程是一個人的精彩,孤獨與阻力并存,那么如今的燒成則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與無私的付出,也許他們被我的執(zhí)著所感染,也許只是為人父母的無奈,因為我清楚地知道他們是不太理解我所謂的陶藝的,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于是他們的這種體諒與協(xié)助就顯得更為難能可貴了,這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無論我今后如何,有什么成果,今天能夠走到這一步都應(yīng)慶幸父母的這份理解,為此我是十分感激的,只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不太善于言語的表達。
一個月內(nèi)兩次柴燒,實在是相當(dāng)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對所有的參與者而言都是體力與心理的考驗,所幸最后的結(jié)果基本滿意,應(yīng)該說非常不錯,我有什么理由不滿意呢?凡事都沒有十全十美的,留有遺憾也是客觀的,現(xiàn)實的,為此我真的拼盡全力了,從來就沒有這種超脫與傾空的感覺,好像電量耗盡一般,以往總是要留些余地與存量的。
關(guān)于柴燒可能就此結(jié)束,也許還會有第五次,但不論怎樣,我該系統(tǒng)總結(jié),聽取意見,適時發(fā)表了。當(dāng)我們工作,學(xué)習(xí)到一定階段后難免會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編織的世界里。此時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認識加以分析與研判,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理由?!?/p>
高溫?zé)扇?/p>
我認為,與柴燒作品古樸、自然的意趣相比,柴燒陶藝的實踐精神、互動理念是更值得我們鼓勵與提倡的。特別是在當(dāng)下培養(yǎng)全能陶藝實踐者和建立個人陶藝工作室制度的環(huán)境下,推動我國現(xiàn)代陶藝多元發(fā)展更需要青年人的自我實踐與自覺自省。
Diary summary of the kiln self-erecting and fring 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