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紅宇
貝多芬說:我情愿寫10000個音符,也不愿寫一個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個字,去換貝多芬的一個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辦法?在偉大的藝術(shù)與它謙卑的粉絲之間,就存在著這種不平等。
但我依舊虔誠地朝拜著,并且相信:每寫下10000個字,就與音樂圣殿的距離又近了一個音符……
當(dāng)?shù)弥@趟旅行的下一站是饒河縣時,我的耳畔立刻飄過來一陣熟悉的回聲——“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那回聲一聲近,一聲遠,瞬間蕩出一段緩緩流淌的河流,隨后,一只小漁船,穿過晨光,悠然而來……
那河流來自烏蘇里江,那回聲來自《烏蘇里船歌》(以下簡稱《船歌》)的序唱部分,那小漁船來自赫哲族人,一江一水一船歌,在我的記憶中組合而成一幅雋美的畫卷,一掛許多年,盡管我從未去過饒河,因為有這幅畫,總感覺對這座位居烏蘇里江中下游、被稱為“赫哲族之鄉(xiāng)”的小縣城,是那么的熟悉。
執(zhí)著畫筆為我描繪出這幅畫的,是郭頌老師那高亢溫暖的歌喉。自上世紀(jì)六十年代開始,從收音機中、電視機里,還有各種文藝晚會的大舞臺上傳來,郭頌老師的《船歌》讓“長又長”的烏蘇里江流遍了神州大地,人們在歌聲中想象著它的好,可若要真正感受它的美,漁船還要擺渡回烏蘇里江上。
一年前,陪同事去采訪一對老夫妻,見了面才知道,那位年逾古稀卻依舊風(fēng)度翩翩的老先生,是胡小石老師,《船歌》的詞作者。盡管是揚州人,但胡老師在黑土地上幾乎生活了一輩子,北方人的開朗豪爽早已浸染在他的言談笑貌之中,得知我家先生吸煙、愛吃肉,還常常熬夜看電視,胡老師風(fēng)趣地說:“我們應(yīng)該認(rèn)識一下,一定會成為朋友的”。
說起《船歌》的詞創(chuàng)作,胡老師的眼中始終閃動著光彩,好像“金色的陽光照船帆”:1962年,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前,為了推新歌,省內(nèi)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紛紛到各地采風(fēng),胡老師來到饒河縣四排鄉(xiāng)的赫哲族居住區(qū),一呆就是幾個月,他親眼目睹建國后赫哲人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感同身受創(chuàng)作出《船歌》,寫出來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情感,每一個詞都是凝聚著心血……
《船歌》問世之后,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并在國際上引起轟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rèn)定這首歌為亞太地區(qū)音樂教科書,那一年,胡小石老師才22歲。
自從拜訪過胡老師之后,我便對烏蘇里江更加向往,因為胡老師說過:歌詞創(chuàng)作一定要有“畫趣”,那船歌里的烏蘇里江可不是美得像一幅畫了?!循著歌聲的足跡,我來到了饒河。
饒河是一座充滿魅力的邊城,不僅被江水環(huán)繞著,更被歌聲擁抱著:傳唱了半個多世紀(jì)的歌頌赫哲族圣山的歌曲《大頂子山高又高》,是從這里傳遍全國的;描寫戰(zhàn)士駐守邊防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沈陽前進歌舞團創(chuàng)作員鄔大為,來到饒河珍寶島前線體驗生活之后創(chuàng)作的;當(dāng)然,最為人熟知的,饒河是《船歌》的誕生地。
從小聽《船歌》時,就有一個疑問:“藍藍的江水起波浪”,確定顏色沒調(diào)錯?對于在松花江邊長大的我來說,早已習(xí)慣了江水就該是泥沙黃的了,可是到了饒河,見到陽光下清幽雅致的烏蘇里江才知曉,最澄凈碧透的江水,仿佛裁自幽藍的天,真正的水天一色。
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幾條沒有被工業(yè)污染的江河,烏蘇里江被稱作中國最純凈的江河,“晴山滴翠水挼藍,聚散漁舟兩復(fù)三”,南宋詩人陸游的《漁歌子》穿越時空獻給烏蘇里江正合適。
而真正勾勒出烏蘇里江的畫情畫趣的,是“聚散漁舟”,是忙碌于江上的漁船。赫哲族祖祖輩輩依烏蘇里江而居,漁獵而生,《船歌》就是在赫哲族傳統(tǒng)民歌曲調(diào)基礎(chǔ)上改編而成的,“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多么豐美幸福的景象!
來到全國僅有的三個赫哲族聚居地之一、饒河四排赫哲鄉(xiāng),在赫哲族風(fēng)情園里,發(fā)現(xiàn)了郭頌老師當(dāng)年來這里采風(fēng)時的照片。負責(zé)景區(qū)講解的是一個年輕的赫哲族女孩,我們請她唱一段《船歌》,她只唱了一句,無論如何想不起第二句了,唱不完整《船歌》沒關(guān)系,“緊搖槳來 掌穩(wěn)舵/雙手贏來 豐收年”,因為赫哲人早已過上了歌中所描繪的那種幸福生活。
赫哲族是我國最早看見太陽的民族,最早照進心里的陽光,也會最燦爛地流溢到笑容中,在四排鄉(xiāng),笑容就是淳樸熱情的赫哲同胞歡迎四方客人的禮儀:“塔拉哈”的美味款待著尊敬的朋友,“伊瑪堪”的歌聲洗去遠客的行塵,“鹿神舞”的歡快牽起民族的和諧,赫哲族人的傳統(tǒng)和幸福,都在被朝陽般的笑容傳遞著……
從饒河回到家沒幾天,便聽聞郭頌老師病逝的噩耗,心里很難受,烏蘇里江和赫哲人的漁船都是美的,但那美是靜靜的美,唯有配上郭老師的歌聲才變得鮮活生動,好像陽光照在烏蘇里江上。赫哲人有語言沒有文字,郭老師的歌聲也是他們的一種語言吧?會流傳千古的。
這一陣子開車,天天聽《船歌》,每聽一遍,思緒就飄到烏蘇里江一回,于是理解了,為什么李健會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總決賽上,將《故鄉(xiāng)山川》與《船歌》融合到一起演唱,對于在黑土上長大的孩子來說,《烏蘇里船歌》便是我們的故鄉(xiāng)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