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文
良弓必適時而作
●段奇清/文
韓信被劉邦殺死時,說了一句讓后世人永遠記住的話,這句話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表n信其實稱不上一張“良弓”。
北宋大軍平定江南,南唐覆亡。宋太祖一聲令下:放馬南山,刀槍入庫。147年后的北宋末年,方臘起事,皇上派人征討。武器卻不夠,大家想起了太祖下令建在揚州的那座兵器庫。庫門一開,涼氣撲面,將士們將立在墻邊的一把把弓箭拿在手里??匆豢?,膠漆沒絲毫脫落;拉一拉,剛硬且彈性極好。人們不禁驚嘆:真是好弓!
馬永卿在所著 《嫩真子》中說,他對《考工記》一書進行過研究。弓人制弓需要干、角、筋、膠、絲、漆六種材料,“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所謂“巧者”,是指“制作必以其時”:冬天“析(剖)干”,春日“液角”,夏日“治筋”,秋天“合三材”,于寒冷的冬日奠定弓體,在春天打磨弓弦,經(jīng)過這一道道工序后,到了秋天再合為一體。這樣,一張張良弓就如同農(nóng)人種的糧食被收獲了。
可見,能造出宋太祖時那樣的好弓,關鍵在于取得六材后“因時而作”。對于做人來說,更需要審時度勢,切不可逆時而動。
韓信在軍事上的確是有一套的,自從入伙劉邦后,幫劉邦收復三秦,平定魏、趙、燕,隨之又打下齊地70多城。他尤其懂得驕兵必敗的道理,就在這一路凱歌時,一天在與楚軍名將龍且相遇,他且能做到不輕易與其對壘,而是一路撤退,過了濰水才駐扎好軍隊,并讓兵士連夜將濰水用沙袋堵了起來。并不知道這條河流究竟有多深的龍且卻一定要顯擺自己,不聽部下勸說,執(zhí)意令大軍過河追剿韓信。龍且率領部隊到了河中間,上游的沙袋被韓信的兵士盡行搬去,結果滾滾而至的河水大浪淘沙般,將龍且淘出了歷史的洪流。
韓信似乎是一張良弓,然而終于不是。
在接到韓信平定齊地的喜訊后,漢王劉邦高興得涕淚橫流,因為劉邦此時正被楚霸王項羽圍困在了廣武,有了韓信這只生力軍,還有什么樣的圍困解不開呢!
當劉邦的命令到達之時,也當是韓信發(fā)兵起程之日。韓信也常常說:漢王不比霸王,他能信任我,我在霸王手下,官職小,地位低,我說的話,霸王是不愿意聽的。我投奔漢王后,漢王重用我,拜我為上將軍,把幾十萬兵士交給了我。在缺衣少食時,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省下自己的酒食給我吃。
可是,韓信在那一刻卻聽信門客蒯徹的話,按兵不動讓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心中雖然幾百個不愿意,但還是答應了。韓信卻一錯再錯,依然受到蒯徹 “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蠱惑,首鼠兩端將軍隊駐扎下來,急得劉邦在心中大罵:“這小子太沒道理了!我在這兒活受罪,天天盼著他來,封他做了齊王,他還不來,想干什么啦?”
韓信就這樣迷失在了欲望的河流里。
不由得想起了晚清的郭嵩燾。清咸豐五年(1855),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遭到太平軍的重創(chuàng),連失武昌和九江,退居南昌,這時曾國藩連死的心都有了。郭嵩燾在得知他的處境后,日夜兼程打老遠趕來安慰他,讓曾國藩從焦慮走了出來,為了報答朋友,曾國藩特意吩咐手下:大營里的錢糧郭嵩燾可以隨意支取。
對于許多人來說,活在世上,莫非就是升官發(fā)財。幾個月后,郭嵩燾不僅沒花曾國藩大營里的一文錢,他還與曾國藩達成一項協(xié)議:只為你曾國藩效力,并不求保薦。不是不想當官,別人推薦可以,你曾國藩推薦就不行。此后數(shù)年間,郭嵩燾先后官至巡撫,稱得上一方大員,但這確實與曾國藩一點關系也沒有。
時代總會按著其固有的規(guī)律發(fā)展著,你要是投身時代這張大弓中,就要從大局出發(fā),如果只想著一己之私利,讓良機一再錯失,最終落的必是一個弓折弦斷的下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