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甲
(1.河北省委黨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省臨城縣委辦,河北 邢臺 054399)
農村宗教對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影響及對策
馮甲1,2
(1.河北省委黨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省臨城縣委辦,河北 邢臺 054399)
農村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薄弱地區(qū),由于缺乏承載這些功能的載體 , 宗教這一保守落后 的意識形態(tài), 就乘虛而入。目前農村宗教組織和宗教勢力興起已成為一個復雜 、敏感而不 容忽視的問題 。
農村;宗教;基層;黨組織建設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 ,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價值觀念等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社會正由單一化、同質性向多元化、異質性轉變。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社會價值和規(guī)范的沖突必然會導致道德失范,讓一部分農村人思想上產生理想信仰危機。
(一)宗教與傳統(tǒng)文化民俗信仰的融合及宗教界人士為適應世俗化所作的努力增強了宗教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在宗教倫理道德中,有一套切合現(xiàn)世的人倫道德規(guī)范,它符合人性對親情、正義、公正、同情、互助等的心理需求,是人能夠獲得心理或精神上的滿足,產生歸依感。針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宗教界人士對自身的教義、教規(guī)增加了新的詮釋與內涵,在某種程度上也適應了世俗化的要求,加之他們極力宣揚的慈愛、互助、集體主義與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可以說在法制仍不健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對法律還起著一定的補充作用,這些都進一步增強了宗教對人們的吸引力。
(二) 單調乏味的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們缺少寄托。
隨著城鎮(zhèn)戶籍制度的放開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離開家園,走進城市尋找新的出路。而那些留守的婦女與老人又因為自身文化素質、年齡、經濟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空虛,文化生活貧乏,為了尋求精神寄托,而選擇了信教。
(三)農村組織化程度的降低、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為教會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市場經濟改革下的個體農民,面對日益復雜、模糊和不可預見性的市場,感到對自己未來前景的迷茫與困惑,感覺自己的命運無法預料,無法定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坐標,從而產生孤立無援和漂泊無依的疏離感。這時,就迫切需要一個可以信賴的組織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由于基層組織功能的弱化,農民自身的關聯(lián)性較小,農民失去了依賴的對象。于是,為尋求安穩(wěn)與寄托,人們紛紛將目光轉向各式各樣的教堂和教會。在某種程度上,農村宗教儼然已經代替了基層組織的部分功能,滿足了農民內心的心理歸屬感和對組織的依賴感。這些在客觀層面上為宗教在農村擴大影響提供了機會。
(一)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要做好村干部隊伍的選拔工作,要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能帶頭和帶領群眾致富的“雙帶型”村干部,注意培養(yǎng)和選拔政治素質和發(fā)展能力強的“雙強型”村干部,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作風硬的人,把那些想干能干會干事的人選進村集體班子中,充分發(fā)揮其“領頭雁”作用。加強村級領導班子領導,完善村干部的選拔配備及管理工作,廣開視野,擴大民主,選配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為村干部,發(fā)展那些致富能力強、奉獻意識強和公道正派的群眾為黨員并將其培養(yǎng)成干部,培養(yǎng)那些勇于創(chuàng)業(yè)、帶民創(chuàng)業(yè)的黨員為村級后備干部,選拔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善于經營、精通管理、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強、年輕有文化的人進入村班子,特別是選優(yōu)配強村黨支部書記隊伍,為發(fā)展集體經濟建設一支觀念新、懂專業(yè)、素質高的農村發(fā)展領路隊伍。
(二)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凝心聚力。
進一步建立健全發(fā)揮基層組織作用的長效機制,嚴格考核并與維護農村穩(wěn)定績效掛鉤的要求,全面落實提高村干部績效報酬補助標準的政策,激勵村干部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堅持黨建帶團建、帶婦建,發(fā)揮好鄉(xiāng)鎮(zhèn)黨委龍頭帶動作用、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四老”人員的傳幫帶作用,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推動發(fā)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維護穩(wěn)定、促進和諧的能力。要重視樹立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威信,積極探索“好事讓基層組織去辦、好人讓基層干部去當”的有效途徑,把工作骨干穩(wěn)定在基層,把凝聚服務群眾的資源和手段更多地交給基層,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體現(xiàn)在基層,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凝心聚力的作用。
(三)做好干部培訓工作。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黨員能進能出機制,優(yōu)化黨員隊伍結構”積極落實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責任制,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優(yōu)化設置,充分發(fā)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領頭作用。
(四)重點管理從事農村宗教活動的特殊人員和群體。
做好對重點人員和特殊群體的服務管理體系。建立并健全農村輿情信息收集整理、綜合研判和情況反饋的科學機制。結合“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大力開展“大走訪”工作,圍繞重點群體的內在聯(lián)系和組織網(wǎng)絡,全面開展針對性的基礎調查,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
(五)改進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政治、組織領導方式,確保黨組織在農村基層的絕對領導地位。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是基層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 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基層黨組織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 求 ,積極改革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體制機制,確保黨組織在農村基層的領導地位。
總之,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增強農村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決定性因素,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對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工作的自覺性,認真扎實抓好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1]陳涌.村組織的功能定位、現(xiàn)狀及其完善[J],唯實月刊 , 2012 (2).
[2]趙瑞明.以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J],新長征 , 2013 (10).
D635
A
1671-864X(2016)07-0034-01
馮甲,就讀院校,河北省委黨校,在職單位:河北省臨城縣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