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炫?/p>
經常出國的人會突然發(fā)現,走到世界的每一個角度,都能輕易地看到中國人的身影,聽到漢語的聲音。別的先不說,就連“中國大媽”都成為世界經濟的焦點,廣場舞也蔓延到發(fā)達國家的中心地段。經過幾十年的埋頭苦干,中國人也迎來了經濟物質上的“黃金時代”。
走出了百年被欺凌的悲情的民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構建一個復興、富強的國家形象,同時也希望在外人的眼中,能有一個全新的國際形象。這時,如何講述中國,已經成為國人必須面臨的議題。
其實這個命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中國人自己講述中國的故事,另一個是他人講述中國的故事。但不管是誰講述中國故事,都不能成為只講“好中國”的故事,而應客觀地面對中國的成就與問題。
【警惕他人廉價的甜言蜜語】
明清以降的近代(更遠的馬可·波羅以及有關于“香格里拉”等想象就不納入觀察了),國外人士對于中國的觀察,幾乎都如管中窺豹一樣,典型的如明恩溥《中國人氣質》與何天爵《真正的中國佬》,前者從性格、氣質、文明和陋習等方面進行生動的描述,但這種描寫更多的是一種獵奇式的;后者從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全景式的闡釋,但還是極為平面化的宏觀描述。不過此后慢慢地,西方對東方的想象開始接近于理性認識——盡管還是帶有較多的好奇感在其中。
雖然有著數量眾多的海外中國研究(包括漢學),可依然存在著很多先入為主的偏見。特別是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可以反映出他們對中國的想象。在一些國外人士的眼里,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還是中國功夫。如龐然大物的中國,在西方的視野中感覺神秘,因為很多事情他們前所未聞;此外,有些事情又是他們感到無法理解的。
不過近些年來情況發(fā)生了巨變,中國成為了世界的焦點,因此與中國有關的書籍,開始汗牛充棟了?!吨袊筅厔荨樊斨袊y(tǒng)治世界》《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這些從書名到內容無不高唱贊歌的書籍,正在紛紛涌入。在中國研究熱潮中,明顯有一群“速成漢學家”的存在。一些人在中國走了一趟,就好像成為中國問題專家、中國通了。
比如在《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實現現代性的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是另類的發(fā)展模式,它可能會取代西方的發(fā)展模式。他認為到2050年中國將主宰世界,那時代替美元的全球貨幣將是人民幣,漢語將像英語一樣風靡全世界,孔子就像柏拉圖一樣,全世界的人都要學習他的經典。他說,過去英國是海上霸主,美國是空中和經濟霸主,到了2050年中國將成為文化霸主,將以文明統(tǒng)治全世界。
但這些作品的共同基本特征就是喜歡宏大敘事,將中國好的一面放大到極致,總結出各種各樣的所謂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模式”。但估計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些廉價的話語,卻往往能夠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因為這些滿足了部分國人的虛榮心,迎合日益高漲的非理性民族主義。
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們卻很難看到。不過在《南都周刊》2010年第20期的“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Sorry,這只是一個標題”這篇專訪中,我們看到了難得的真實講述。馬丁·雅克如此回答記者:“你聽我說,不要打斷我——這是因為中國永遠不可能真正統(tǒng)治整個世界。美國沒有,英國沒有,中國也無法統(tǒng)治世界?!?/p>
【魯迅曾批評“合群的愛國的自大”】
近年來,一種自大的情緒也開始在國民中悄然升起。這種情緒早些年在《中國不高興》《中國站起來》《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國2020:一個新型超級大國》等熱銷作品中體現了出來:但可笑的是,有些作者甚至連國門都未踏出過。
其實,幾十年前魯迅在《隨感錄三十八》中就對此進行了深刻的點評了: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皞€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zhàn)?!昂先旱淖源蟆薄皭蹏淖源蟆?,是黨同伐異……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倘若遇見攻擊,他們也不必自去應戰(zhàn),因為這種蹲在影子里張目搖舌的人,數目極多,只須用Mob(注:暴民、烏合之眾)的長技,一陣亂噪,便可制勝……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
魯迅還列出了其五種表現形式,其中四種為:一、“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這是完全自負。二、“外國物質文明雖高,中國精神文明更好”。三、“外國的東西,中國都已有過;某種科學,即某子所說的云云”,這兩種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據張之洞的格言,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物。四、“外國也有叫化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蟲”。這是消極的反抗。反觀現在某些網絡及報刊上的言論,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沒有逃離出魯迅總結的套路。
【心態(tài)開放、包容批評才是自信的民族】
中國經濟實力增長背后的自我意識逐漸強烈,開始熱切地關注自身的形象。從國家外交、文化交流、經貿活動、公民交往等,都欲全方位地提升形象,“本土”“民族性”這些日益成為文化上的關鍵詞。但在某些時候,這是一種文化自卑之后的過激反應,一旦面臨批評,很容易產生過度且固執(zhí)的反應。
其實,對于外來的他者來說,那些吹捧中國的著作,誰又能證明他們不是想當然呢?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走了一圈,就在感嘆中國的“奇跡”與“不可思議”了,卻沒有看到廣大中西部與農村地區(qū)的截然不同。如果中國沉溺于這種不乏投機色彩的吹捧,就很容易迷失方向,驕傲自滿從而得意忘形,忘了中國畢竟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離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社會,還有很長的艱辛路程。
對于來自國人內部的批評,就更需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正如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所說的:“研究社會現象的,要盡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我并不認為,純粹的批評,就是消極的。找出我們社會中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即使沒提出解決辦法,也是有意義的。甚至只是把丑惡的現象揭露出來也是有意義的?!?/p>
這其中的道理其實是極為淺顯的,正如一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一樣,一個天天贊美與吹捧你的人,絕對不可能是你真正的朋友,往往是虛偽者甚至居心叵測的騙子居多。而那些時時提醒、批評和指正你的人,盡管有時候讓你難堪,卻是真正為你好,為你考慮的。推及一個組織、一個國家,道理也是一樣的。而且,真正自信的人與國家,就算是面對不客觀的批評與指責,也是有著足夠的坦然與淡定的,能夠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之前,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投放的中國國家形象片,是用具體的人物來彰顯與表達國家形象,這直觀地告訴我們,從宏大排場與規(guī)模中走出,更加注重社會中每一個具體的人,才能更好地展示一個國家的面貌。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中國形象的縮影,中國的新形象掌握在中國自己的表現中,從個人到國家。
經得起罵,也經得起夸,開放、包容,榮辱不驚、不卑不亢,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成熟國家與國民應有的自信表現。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