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媛楊春輝范 平(、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2;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
急性腦血管意外的心電圖改變及臨床意義研究
宋媛1楊春輝1范平2*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2;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摘要】目的觀察研究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早期心電圖變化,分析其臨床意義。方法將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99例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納入本次研究,并對其心電圖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入選299例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中,心電圖異常改變者共計94例,占31.4%。與腦梗死患者相比,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例與急性腦出血病例心電圖異常率明顯增加,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急性腦血管意外且伴有心電圖異常改變者病死率明顯高于心電圖無異常改變者(P<0.05);其中ST-T改變是心電圖異常改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電圖異常改變病例中,重度患者占比明顯高于心電圖無異常改變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一旦出現心電圖異常改變,應引起臨床的充分關注與重視,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做好心臟功能監(jiān)測,以免病情進展惡化,從根本上降低患者死亡率。
【關鍵詞】急性腦血管意外;心電圖異常;臨床意義
急 性 腦 血 管 意 外 (acut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ACVA) 往 往 合 并 缺 血 性 心 電 圖(electrocardiogram,ECG)改變,引發(fā)心臟損害,臨床主要通過心電圖監(jiān)測評估患者心臟功能、心電活動異常以及心肌受損情況[1]。本文主要觀察研究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早期心電圖變化,并探討分析其臨床意義,為臨床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2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99例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納入標準[2]:①符合全國第六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②經頭顱MRI或者CT掃描確診。排除標準感染、水電解質紊亂、腫瘤、既往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病史者。其中男性患者158例,女性患者141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61.2±13.7)歲;入院48h內均接受心電圖檢查,其中1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74例急性腦出血,212例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輕型(0-15分)36例,中型(16-30分)101例,重型(31-45分)162例。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進行標準12導聯心電圖檢查,所用儀器設備為日本光電公司提供的9020K心電圖描記儀,采集率與分辨率分別設定為1000s、5mV,定標電壓設定為10mm/mV,走紙速度為25mm/s。心電監(jiān)護持續(xù)時間不少于4d,部分患者可接受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對于ST-T改變以及心律失常病例應在2周內行1-3次常規(guī)12導聯心電圖復查。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齊者或者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t檢驗,方差不齊或者數據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則行秩和檢驗,當P<0.05時判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心電圖異常率與死亡率的相關性分析
入選299例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中,心電圖異常改變者共計94例,占31.4%。其中1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心電圖異常改變者共計9例,占69.2%(9/13);74例急性腦出血患者中心電圖異常改變者共計33例,占44.6%(33/74);212例腦梗死患者中心電圖異常改變者共計52例,占24.5%(52/212),與腦梗死患者相比,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例與急性腦出血病例ECG異常率明顯更高,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本組死亡病例共計47例,其中33例合并ECG異常改變,占35.1%(33/94),14例未見ECG異常改變,占6.8%(14/205),急性腦血管意外且伴有心電圖異常改變者病死率明顯高于心電圖無異常改變者(P<0.05)。
2.2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心電圖異常改變與病情的相關性分析
94例心電圖異常者均伴有ECG異常表現1-2個,其中ST-T改變是心電圖異常改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電圖異常改變病例中,重度患者占比明顯高于心電圖無異常改變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圖1-9。
表1 急性腦血管意外(ACVA)病例心電圖(ECG)異常改變與病情的相關性分析
圖1 ST-T改變心電圖表現
圖2 心房顫動心電圖表現
圖3 心室顫動心電圖表現
圖4QT間期延長
圖5 房性早搏
圖6 室性早搏
圖7 竇性心動過緩
圖8 房室傳導阻滯
圖9 竇性心動過速
圖10 左室高電壓
腦血管意外事件往往會導致全身臟器功能異常改變,其中首發(fā)衰竭器官就是心臟,以腦心綜合征為主的病例報道在近年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3-4]。急性腦血管意外發(fā)病有較大幾率造成心肌損傷,而心電圖改變則成為臨床敏感指標。據統(tǒng)計,急性期患者伴有心電圖異常改變者約占24%~58%[5]。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急性腦出血患者中,心電圖異常率明顯高于梗死患者,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腦出血患者病情處于危重,且合并顱內高壓,腦部血流量明顯減少而導致腦組織處于血氧匱乏狀態(tài),進而對腦干心血管運動中樞產生直接性的不良影響[6]。從表1數據分析來看,本組心電圖異常病例中ST-T改變是最為常見的表現,左心室高電壓次之,此外還包括多種心律失常以及QT間期延長。同時,急性腦血管意外中輕型病例ST-T改變、心房顫動、心室顫動、左室高電壓、房室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房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等心電圖異常率明顯低于中型與重型病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臨床可將心電圖異常改變納入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病情評估指標體系中,用于評價患者病情預后。
研究表明,合并腦心綜合征的腦血管病患者往往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本次入選病例中47例最終死亡,其中35.1%(33/94)合并心電圖異常改變,6.8% (14/205)未見心電圖異常改變,說明臨床充分關注伴有心電圖異常變化的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例,此類患者往往合并程度各異的失語以及意識障礙,而神經外科臨床表現也極易掩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體征,所以臨床主要通過心電圖檢查、動態(tài)心電監(jiān)護等手段明確患者心電活動異常類型,評估心肌受損程度以及心肌功能等指標,務必早期明確診斷并及時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一旦出現心電圖異常改變,應引起臨床的充分關注與重視,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做好心臟功能監(jiān)測,以免病情進展惡化,從根本上降低患者死亡率。
參考文獻
[1]楊延靈,熊建群,余琛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異常的表現[J].廣東醫(yī)學,2012,33(17):2598-2600.
[2]梁瑞卿,崔寶菊,王惠娟等.腦卒中急性期心電圖變化探討[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8(1):41-43.
[3]沈玉玲.急性腦血管病并心血管病85例心電圖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5):154-155.
[4]秦孝智,金振一.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心電圖復極波異常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20):4125-4126.
[5]閆雅芳,徐明,王坤等.132例腦出血患者的心電圖變化與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08(4):147.D
[6]金萍.腦血管意外所致心電圖改變探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3):1893-1894.
*為本文通訊作者。范平,1979年生,女,漢族,四川人,博士學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無創(chuàng)心電的診斷與治療。
作者簡介:宋媛,1981年生,女,新疆人,碩士學歷,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無創(chuàng)心電圖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