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仇偉
摘 要:“圖形—背景”理論源于心理學,經(jīng)由語言學家Talmy的引入,后常被運用到語言組織結(jié)構(gòu)中,成為認知語言學中重要理論之一。文章借由實例著重解讀了其在簡單句和復(fù)合句中的運用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圖形—背景”理論;簡單句;復(fù)合句
一、引言
早期國內(nèi)外語言學家從不同維度對句法的定義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探討。但是,傳統(tǒng)的研究僅限于語言本體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認知心理因素對語言的音形義所造成的重大影響。本文將以“圖形—背景”理論為基礎(chǔ),重點闡釋其在簡單句與復(fù)合句中的合理運用,體現(xiàn)該理論在句法研究中的強大解釋力。
“圖形”(Figure)和“背景”(Ground)這一對術(shù)語最早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1915)在探討“臉與花瓶幻覺圖”(Face-vase illusion)現(xiàn)象時提出。Koffka(1935)等完形心理學家將該現(xiàn)象運用到知覺組織研究中,后由Talmy引入到認知語言學,他認為“圖形”是一個移動或者概念上可移動的實體;“背景”是為突出圖形的一個參照體。Langacker在其基礎(chǔ)上提出了“射體”和“界標”的概念。Ungerer和 Schmid更是認為簡單句中的主語對應(yīng)圖形,而賓語對應(yīng)背景。學者們一致認為圖形是突出的部分,而背景只是襯托部分。
二、“圖形—背景”理論與簡單句
在簡單句中圖形和背景的關(guān)系常表現(xiàn)為各種方位關(guān)系,例如“上下”“旁邊”等。如:
(1)The bike is near the river.
譯文:自行車在小河附近。
(2)The river is near the bike.
譯文:小河在自行車附近。
傳統(tǒng)語法認為它們的結(jié)構(gòu)一致,表達意思相近,因此是對等句。但是,在“圖形—背景”理論的詮釋范圍內(nèi),因為(1)和(2)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因而凸顯的圖形也不一樣。參照Talmy等對圖形和背景所持有的見解,可以得知,在(1)中,主語“自行車”是較小的物體,因凸顯程度高即為圖形,賓語“小河”作為確定自行車位置的參照物,即背景。在(2)中,與(1)正好相反,“小河”成為被凸顯的成分,此時的“自行車”成了確定小河位置的參照物。因作者選擇的視角不同,(1)和(2)的凸顯內(nèi)容也不同,并不影響人們的理解。
三、“圖形—背景”理論與復(fù)合句
在復(fù)合句中,圖形與背景的關(guān)系常表現(xiàn)為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具體而言,圖形具有相對性,在時間方位上是可變換的事件;而背景是參照物,在時間方位上相對固定。Talmy(2000:327-329)根據(jù)圖形和背景的關(guān)系詳述了復(fù)合句的五大原則。
1.時序原則
即“先發(fā)生的事件(語法化為從句)被概念化為圖形,后發(fā)生的事件(語法化為主句)為背景”。如:
(3)After class(背景)he went back home(圖形).
在(3)中,先出現(xiàn)的是處于從句位置的after class,表示先發(fā)生的事件為背景;而處在主句位置的he went back home是后發(fā)生的事件為圖形,是作者強調(diào)的重點信息。人們在認知上會很容易接納句末焦點的規(guī)律性。
2.因果原則
即“表示原因的事件(語法化為從句)概念化為背景,表示為結(jié)果的事件(語法化為主句)概念化為圖形”。如:
(4)He cried(圖形)because he lost his bag(背景).
在(4)中,處于主句的he cried是結(jié)果,而從句位置的because he lost his bag作為原因是為引出結(jié)果幻化為背景,直至圖形的出現(xiàn)。先因后果的順序也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
3.內(nèi)包原則
即“在時間上延續(xù)較長的事件(語法化為從句)概念化為背景,包容時間較短的事件(語法化為主句)概念化為圖形”。如:
(5)When he was the headmaster(背景), everything was all right(圖形).
在例(5)中,處于從句的When he was the headmaster在句子中是較大事件,為主句想表達的意思埋下伏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似乎也是一種因果關(guān)系。也許正是由于他的盡職盡責,事情才會變得明朗。
4.依存原則
即“具有決定性的第一事件被概念化背景(語法化為從句),具有依存性的第二事件被概念化為圖形(語法化為主句)”。如:
(6)Tom hay(圖形)while the sun shines(背景).
在例(6)中,從句while the sun shines是決定性事件,而主句Tom hay則是依存性事件。如果太陽不出來,Tom就沒辦法曬草,該事件的邏輯是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
5.替代原則
即“尚未發(fā)生的事件被概念化為背景(語法化為從句),而相對正在發(fā)生的事件被概念化為圖形(語法化為主句)”。如:
(7)Taylor is singing(圖形) rather than reading(背景).
在例(7)中,reading是尚未發(fā)生的事件,被定義為背景處于從句位置,而主句的singing是正在發(fā)生的事件被定義為圖形,得到凸顯。
以上種種例子表明“圖形—背景”理論適用于簡單句和復(fù)合句。圖形和背景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客觀上是由事物的特性決定,二是主觀上是由人們選擇的視角或者意圖決定的。
四、結(jié)語
文章重點論述了“圖形—背景”理論的概念,并借由實例探討了該理論在簡單句與復(fù)合句中的語言現(xiàn)實化。由此可知,“圖形—背景”理論在句法應(yīng)用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理論很好地詮釋了句法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不只有語法規(guī)則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還與人們的認知方式有關(guān)。
參考文獻:
[1]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1(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0-123.
[2]Rubin, E. Figure and ground(A). In D. Beardslee & M. Wertheimer (eds.). Readings in Perception(C).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1958: 194-203.
[3]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Vol. 1(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312-320.
[4]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2006: 177.
[5]梁麗, 趙靜.圖形—背景理論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005 (2): 116-119.
[6]王寅.構(gòu)式語法研究(上卷): 理論思索(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447-4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外教社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胡塞爾現(xiàn)象學視閾下的認知語言學研究”(2015SD0016B)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萍(1990- ),山東臨沂人,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仇偉,山東章丘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漢語言對比、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