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昌
毛澤東極為重視家風,他在家風問題上所持的態(tài)度可以概括為“三有”,即有教、有愛、有嚴格要求,為領導干部樹立了榜樣。
子女不能有任何特殊
毛澤東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家屬是出了名的。
據(jù)毛澤東的衛(wèi)士回憶: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李敏、李訥在北師大附中學習時,為了不讓校方特殊照顧,家長欄填寫了保健醫(yī)生王鶴濱的名字。毛澤東還要求兩個女兒上學、回家,一律乘公共汽車,嚴令不讓車接車送。毛澤東對唯一留在身邊的孩子李訥,僅僅四五歲就讓她和保姆一起去吃大食堂,不允許與自己一起吃小灶。1960年間,在北京大學讀歷史系的小女兒李訥只有每星期六下午能夠回家,而且學校在距離市中心很遠的海淀區(qū),一旦學校有什么集體活動,直到天黑才能離校。衛(wèi)士長李銀橋擔心一個不滿20歲的女孩獨自走夜路不安全,有時候瞞著毛澤東派車去接。這事竟被毛澤東察覺了,嚴厲地批評了李銀橋。李銀橋提醒毛澤東說,當時正是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時,向大陸派遣了不少特務。你想沒想到,你的女兒是特別引起他們注意的。毛澤東對李銀橋的這個判斷沒有反對,但是他仍然不同意派車去接。他說:“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女兒呢?”后來,李銀橋只好用毛澤東的積蓄給李敏、李訥每人買了一輛自行車。由于不準接送,李敏和李訥常常是兩三個星期才回家一趟。
毛澤東最愛他的小女兒李訥。但是,他對她不過分寵愛,對她的“痛苦、憂傷”“不做河伯了”認為“是極好事”,從此就有希望了,這就是對子女的真愛。
毛澤東為什么深受全國人民的尊敬?除了他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讓中國開始了新紀元之外,還因為他一心為了人民群眾。為此,他自己和家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出了犧牲,留下了一切為了人民以及自己在做人方面的活教材。有人說,毛澤東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但他并沒有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
毛澤東作為黨的主席、國家主席,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不僅表現(xiàn)在不允許子女因為自己的身份和權(quán)力有任何的特殊,而且體現(xiàn)在嚴格的家教方面。
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lián)學習結(jié)束返回延安。就是這個離別19年的愛子,剛回到毛澤東身邊,就被派到農(nóng)村鍛煉。毛岸英臨走的時候,毛澤東囑咐他:你在蘇聯(lián)大學畢業(yè)了,但學到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去學另一半知識。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它就叫“勞動大學”。毛澤東還告訴毛岸英:要老老實實地鍛煉,要和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調(diào)查研究工作,通過實際調(diào)查,了解中國農(nóng)村和中國農(nóng)民的情況,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毛岸英深入到農(nóng)村后,與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50多天以后,因胡宗南進犯延安,形勢緊張,村長把毛岸英送回到毛澤東身邊。毛澤東仔細地打量:只見毛岸英頭上用白羊肚毛巾扎著個英雄結(jié),穿著灰土布汗褂子,臉上黝黑黝黑的,跟陜北青年農(nóng)民一個樣。毛澤東摸了摸兒子的雙手,一層厚厚的繭子,說:“這就是你在勞動大學的畢業(yè)證書!”1947年3月,毛岸英又告別了父親,東渡黃河,到山西、河北等地參加土改工作。
當毛岸英與劉思齊打算結(jié)婚時,毛澤東問他們:是怎么準備的婚事?毛岸英說:我們商量好了,越簡單越好。我們都有隨身衣服,也有現(xiàn)成的被褥,不用花錢買東西。毛澤東對他們簡樸辦婚事的想法十分高興,并說,那就把我的一件大衣送給你們。大衣是男式的,他想了想說,白天岸英穿,晚上思齊蓋。他還高興地說:這是喜上加喜。
“喜上加喜”,這后一個喜,就是簡樸。毛澤東自己生活簡樸,也這樣要求子女。不僅日常生活簡樸,而且子女婚事也簡樸。但是,當毛澤東得知按照新《婚姻法》規(guī)定劉思齊不到法定年齡時(差四個月),堅決不允許他們結(jié)婚。為此,毛澤東與毛岸英有這么一段對話:“婚姻是由我們自己做主的事?!薄澳阏艺l結(jié)婚由你做主,結(jié)婚年齡就要由制度和紀律做主。”“歲數(shù)不到結(jié)婚的人多著呢。”“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子呢!我們的紀律你不遵守誰遵守?”這后一句話似曾相識,當毛澤東得知毛岸英在朝鮮犧牲的消息后,有人埋怨當初就不該讓毛岸英赴朝。毛澤東說: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不能因為是國家主席的兒子,就不可以為中朝人民犧牲。后來,又有領導人建議將毛岸英的遺體移送回國,毛澤東拒絕說,“就讓他長眠于戰(zhàn)斗過的地方吧!”
毛澤東為什么如此重視家風
毛澤東為什么如此重視家風,以至于到了人們難以理解的程度?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我是國家的主席,不是毛家的主席
毛澤東對親友是富有感情的,但是,感情是感情,原則是原則。他絕不會拿感情代替原則。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以后,毛澤東的一些親屬、親戚、朋友、同學、熟人陸續(xù)給他寫信,希望到北京看望他,有些人希望毛澤東給他們安排工作,有些人希望毛澤東打個招呼,自己能夠升遷。這都是人之常情的事情。但毛澤東說:自己是共產(chǎn)黨人,不是封建皇帝,不能延續(xù)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陋習;自己是國家的主席,不是毛家的主席,只能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而不能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當田家英請示如何處理毛澤東的親屬來信時,毛澤東規(guī)定了處理的原則:凡是要求到北平來看我的,現(xiàn)在一律不準來。如果他們不聽,一定要來,往返的路費叫他們自己出,來我也不見,機關也不接待,怎么來的,怎么回去,不要說我這個人不講情面。凡是要我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謝絕。我這里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
這“四不”,可以說是絕情。沾親帶故,就甭想借毛澤東沾國家的光。他在實際行動上與中國傳統(tǒng)官僚文化中“講關系”那一套劃清了界限。
這并不是說毛澤東不愛自己的親屬。他曾給李淑一作過一首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边@首《蝶戀花·答李淑一》充分地表達了對愛妻的思念之情。當毛岸英從莫斯科回到延安時,毛澤東當時重?。ǒ懠玻┰谏恚H自前往機場迎接,這是多么深重的感情呀!endprint
毛澤東不僅深深地愛著兒女妻子,對于已經(jīng)去世的父母他同樣深懷思念之情。他在1956年回韶山時,特意到父母墳前三鞠躬,并說:“前人辛苦,后人幸福?!痹诨厝サ穆飞?,他對陪同的羅瑞卿等人說:“我們共產(chǎn)黨不迷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長還是不能忘記的?!边@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在家風問題上的態(tài)度——有愛、有度、有原則。
(二)不能一人做官,雞犬升天
毛澤東極為反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一套。
一進城,毛澤東就對秘書說:“我們共產(chǎn)黨的章法,決不能像蔣介石他們一樣搞裙帶關系,一個人當了官,沾親帶故的人都可以升官發(fā)財。如果那樣下去,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和蔣介石一樣早晚要垮臺?!?/p>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帶領全國人民打下了天下,取得了江山,但是,他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國家主席,除了為人民做事,什么也沒有。他的親人沒有“雞犬升天”,他也沒有“封妻蔭子”。所有找他要工作、要官職的親朋好友,都被他拒絕了;他的兒子犧牲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他的第一任妻子楊開慧因為他而被國民黨殺害;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侄子也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他第一個發(fā)現(xiàn)“江青有野心”,并給予了嚴厲批評;他一心為了人民群眾,從來不想個人的事。這種偉大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感動了幾乎所有的中國人,以及世界上了解他的人們。即使反對他的人,面對這些也說不出話來。不說他的功績,僅就這一條,就值得后人永遠學習。
(三)毛澤東想的是“這個國家如何治理”
“家風”,首先是領導人的個人作風。這是自律,更是身教。
毛澤東進駐延安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內(nèi)外人士給毛澤東贈送的禮品不計其數(shù)、無所不包。僅從一份1938年到1939年一年的部分禮品清單來看,就有收音機、攝影軟片、立體幻燈機、兔毛背心、雨衣、地毯、枕席、龍須草席、海產(chǎn)標本、人參、鹿茸、酒杯等40余種。其中不少是個人送的。
對于禮品,毛澤東的原則是照章辦事、一律交公,以理馭情。由于形成了制度,所以許多禮品未經(jīng)毛澤東過目,便已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中央警衛(wèi)局及身邊的工作人員辦理了交公手續(xù)。韶山毛澤東紀念館現(xiàn)保存著幾份處理禮品清單。清單上詳細記載了送禮者,送禮時間,送禮的數(shù)量和種類以及禮品的處理情況,以備查考。據(jù)毛澤東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他經(jīng)??吹酵鈬I導人把珍貴禮品送給毛澤東,而毛澤東只欣賞一下,便囑咐交公。秘書人員認為東西是送給主席個人的,勸他留用一些,這也合情合理。而毛澤東則說:“不行,這是給國家主席的。如果我不是國家主席,就不會有人給我送禮了。如果你是國家主席,他們也會送給你的。”以上說到的只是在延安時期一年的例子,至于其他時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給毛澤東送禮的國內(nèi)外人士和組織,那就更多了。但是,一律交公,沒有例外。
身邊工作人員曾勸說毛澤東:“反正這些禮品是送給您的,您吃了用了都是應該的。”不料,毛澤東作了這樣一番解答:“這個問題不是那么簡單,黨有紀律。這些禮物不是送給我個人的,是送給中國人民的。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么治理呢?”
這就是中國人民衷心愛戴的偉大領袖,他始終認為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是人民給的,不能用來謀取任何私利。準確地說,不是“謀取不謀取”的問題,而是送到眼前的都不要。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著比一般人更高的境界,是從“國家還怎么治理”這個高度來認識的。特別是他講的“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這個話表明,他除了像平民那樣有“吃的花的”以外,作為領袖,再也沒有其他奢求,如金錢、房產(chǎn)等等。
1965年秋,甘肅省天水縣花牛寨生產(chǎn)大隊的社員們給毛澤東寄去一箱他們自己收獲的蘋果,讓領袖與自己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不久,他們便收到中央辦公廳的一封信,還有44.82元錢。錢是毛澤東親自交代寄的。信中說:“中央早有不收受群眾禮物的規(guī)定,請你們以后不要再送,現(xiàn)匯去人民幣44元8角2分,請查收?!焙髞?,這封信的內(nèi)容被花牛寨人刻成了碑,高高地豎在村口,以教育子孫后代銘記這件事。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嚴格要求自己、過著清貧的生活,是因為他最明白“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的道理。他以天下為己任,反對一切特權(quán)思想,尤其反對脫離群眾的做法。為了救國救民,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不僅自己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給子女留下資產(chǎn)、財富。他的子女,也沒有當大官的、沒有發(fā)大財?shù)摹?/p>
(責編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