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濟航
有時也要體諒兒女
文 汪濟航
雙休日的午后,我出門去辦事,迎面撞見熟人老王的兒子,見他臉上愁云密布,很不高興,頓感疑惑:剛才碰見他上樓去看父母時,臉上還陽光燦爛,熱情地跟我打著招呼,怎么這么快就走了?走時又這么不高興呢?
我緊隨其后,走到一樓,喊住他問:“你怎么啦?怎么不高興啦?”老王兒子“唉”地嘆了口氣,愁眉苦臉地對我說,他每次來看父母,其父都把自己遇到的、看到的不愉快的事情說給他聽。起初,他覺得父親老了,話多一點也屬正常,于是耐心地聽父傾訴,并適度開導(dǎo)。
誰知,他每次來都是如此,一進(jìn)門,其父就開始跟他抱怨,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要是有點不耐煩,其父就數(shù)落他,說他不孝順。
今天也是如此,兒子一進(jìn)門,老王就抱怨今年給退休職工增加養(yǎng)老金的事至今沒兌現(xiàn),并駁斥了兒子“大家都沒拿到,你不要著急”的勸解,還責(zé)怪他沒帶香煙來。老王的兒子說:“有時我真不想來了,但想到要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來看望,又有些于心不忍?!?/p>
聽了老王兒子的訴苦,看著他滿臉的委屈,我想起鄰居老李來,他的做法與老王截然相反。老李的兒子每次回來探望,老李都把自己遇到的好事、有趣的事情說給兒子聽,讓其子高高興興地來,高高興興地走。有一次,其子同我聊起父親老李時,笑呵呵地說:“我爸真有意思,每次來看他,都要給我講一些令人發(fā)笑的事情,像是個‘老頑童’?!?/p>
兩位老人對待子女看望的不同做法,值得深思。一般來說,老人們的中年子女,都要打拼事業(yè),工作忙,壓力大,又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務(wù)多,生活負(fù)擔(dān)重。做長輩的,理應(yīng)體諒子女的難處,多為他們減負(fù)才對。對上門看望自己的子女們,多說些有趣的事、高興的事,把自己生活中好的一面展示給孩子們,讓負(fù)擔(dān)重、壓力大的子女回家時放松心情,舒緩壓力,自然樂于“?;丶铱纯础?。
反之,如果子女每次上門,你都把心里不痛快的事情一股腦地講給他們聽,連帶著提些相關(guān)的要求,無疑會增加子女的煩惱和負(fù)擔(dān)。倘若子女做得稍有不周,就覺得其不孝順,生氣甚至訓(xùn)斥。這樣,就會使子女們感到委屈,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回家看你了。
當(dāng)然,老年人心中的苦惱需要有宣泄的出口,不能總是憋屈于心。對此,老人們可及時地向自己老伴談?wù)劊ハ喟参堪参?;也可適當(dāng)向圈內(nèi)的老年朋友談?wù)劊ハ嗾{(diào)侃勸慰一下;至于身體有病等不宜隱瞞子女之事,當(dāng)然可以告訴孩子,但需要注意方式,盡量適時適度,要主動減少子女們的精神壓力和負(fù)擔(d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