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衛(wèi)兵++劉魁
摘要:啟蒙主義是影響西方國家及部分非西方國家近代化進程的一種重要思想觀念。西方啟蒙主義認為在國家治理中應當崇尚科學理性精神、明確政府權力邊界、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保障公民自由參政,以及由政府提供國民教育。其局限性是,在資本主義的啟蒙目標與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在工具理性的制度設計與價值理性的民主訴求之間存在偏離,特別是作為愿景的價值追求與付諸行為的價值實踐之間存在背反。有甄別地借鑒啟蒙主義在國家治理中的組織動員、目標引領、價值喚起和反思優(yōu)化等合理成分,將有助于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推進和實現(xiàn)。
關鍵詞:國家治理;啟蒙主義;價值取向;西方國家
中圖分類號:D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7-0046-04
基金項目:201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多元現(xiàn)代性境遇與文化強國路徑研究” (2012SJD720014);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嬗變與重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教育信仰研究”(14YJC880023)。
作者簡介:季衛(wèi)兵(1979-),男,江蘇張家港人,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治理理論與實踐;劉魁(1964-),男,安徽祁門人,博士,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后現(xiàn)代哲學、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在西方語境中,“啟蒙”一般特指17-18世紀由英國、法國、德國等率先開啟并影響到幾乎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及其所倡導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治理路徑。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啟蒙主義幾乎貫穿于西方國家近代以來國家治理的各個歷史階段,是一條或隱或現(xiàn)的重要價值主線。盡管西方啟蒙主義的局限性受到了中外學者的批判,但時至今日,啟蒙的思維方式以及啟蒙主義的一些價值訴求仍能引發(fā)人們的深思、共鳴并可從中獲取一定的反省和借鑒。
一、西方啟蒙主義及其國家治理取向的形成
西方啟蒙主義的形成和確立充滿了艱辛、反復和曲折,是近代以來歐美主要國家民眾反對沒落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尋求建立民主政體并進而推動經濟社會文明進步的偉大斗爭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和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基礎。西方啟蒙主義及其治理取向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因素驅動:
一是自然科學的繁榮發(fā)展與宗教神學的虛無愚昧之間的沖突。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宗教神學幾乎成為了統(tǒng)治世間一切的“最高權威”,這導致在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有一個神的意志一勞永逸地存在,它規(guī)定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一個民族、一個個人的價值,是根據(jù)他們順從神的意志的多少來衡量。”[1]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以及16-17世紀的一系列自然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及其揭示的自然世界的真實圖景和認識事物的方法,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思維習慣,并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倫理傾向??梢哉f,邁著大步穩(wěn)健發(fā)展的近代自然科學,與日益沒落守舊卻仍不甘退出歷史舞臺的宗教神學之間的沖突,是西方啟蒙主義取向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
二是經濟社會的興盛趨勢與封建專制的禁錮壓制之間的沖突。在經濟領域,自然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新興技術手段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也對傳統(tǒng)的封建制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逐漸興起。但與此同時,封建政權的苛捐雜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加繁重,嚴重影響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在社會思想領域,文藝復興運動使人文主義思潮得以興起和蓬勃發(fā)展,中世紀的“幽靈”在人文主義面前已經風光不再,而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則進一步對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發(fā)起了挑戰(zhàn)。正因為如此,廣大民眾開始嘗試以新的視角、新的思維去看待世界、解釋事物和展望未來圖景,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和豐富,也削弱了宗教、王權在民眾中的神圣和威嚴。封建專制下的沉重苛捐雜稅和愈發(fā)強力的思想禁錮、言論壓制等與廣大民眾尤其是新興力量要求繁榮進步和開明包容的呼聲之間形成了直接沖突,這迫切要求形成一種新的主流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以沖破舊思想、舊制度、舊政權的藩籬,而作為這種新的主流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的最重要代表,啟蒙主義呼之欲出。
三是新興階層的參政訴求與君主政體的獨裁集權之間的沖突。啟蒙主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2]33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導致了西歐各國社會階層的分化,手工業(yè)主、手工業(yè)者、市民階層以及資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變革發(fā)展的主要力量。但按照當時的身份等級,貴族和教士屬于特權階層,占據(jù)國家的軍政、司法、宗教等要職,而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則屬于第三等級,承擔繁重稅賦,承受著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壓迫。為了爭取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削弱甚至推翻封建獨裁統(tǒng)治,新興資產階級和進步知識分子發(fā)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盵3]伴隨著啟蒙運動的持續(xù)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啟蒙主義思潮,為西方尤其是歐美近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與價值基礎。
經過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國的啟蒙運動,啟蒙主義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逐步形成。在人文思想方面,涌現(xiàn)出了霍布斯、洛克、休謨、斯密、弗洛森、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康德等一大批哲學家、思想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他們的言論、觀點、著述以及社會活動是啟蒙主義思想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在國家治理實踐層面,美國的《獨立宣言》(1776年)和《聯(lián)邦憲法》(1787年)、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德國的《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等,或是啟蒙運動的直接產物,或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反映了上述國家在推進國家治理方面的啟蒙主義取向。
二、西方啟蒙主義的國家治理取向與實踐
西方啟蒙主義具有多維性,并非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學派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傾向,不能視其為一套同質的思想體系??傮w而言,啟蒙主義順應了當時的歷史發(fā)展潮流,是資本主義社會初期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建立國家政權和進行國家治理的重要價值遵循。
第一,將崇尚科學理性精神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前提。啟蒙主義認為科學理性能有效解釋自然現(xiàn)象,將其推廣至政治生活領域必將有助于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有序運行。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國家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從而使其從由維護宗教轉向維護國家本身。在資產階級建政初期,國家治理的首要任務是鞏固資產階級政權,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鞏固政權,就需要進一步擺脫宗教神學的余威,宣揚“人的理性高于神的啟示”的價值理念,通過確立關于自然、人類、國家、社會等的可知地位為世界祛魅,強化資產階級建立政權和治理國家的可能性與合法性,并引導民眾從對自然的膜拜和對神或上帝的迷信中解脫出來,參與到建設新政權、新社會和新生活的具體實踐中。發(fā)展經濟,就需要按照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而不是神的旨意來組織生產活動,獲取經濟效益。一方面,需要人們通過獲得自然科學知識,增強運用知識和技術的能力,以更好地擺脫自然的束縛,并從自然界獲取更多的生產原材料以擴大再生產,從而成為自然的主人。另一方面,鼓勵人們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并不斷走向成熟與自主,努力掙脫傳統(tǒng)等級秩序和封建經濟運行秩序(如封建行會)的束縛,從而更加能動和有效地參與到社會的經濟活動中去。
第二,將明確政府權力邊界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目標。啟蒙主義認為,封建專政縱權、貪腐、壓迫民眾、為所欲為,原因在于權力不受限制,代表封建貴族的王權、代表上帝的神權與新興資產階級、市民階層、農民等所期待的公權之間缺乏必要且清晰的邊界。因而,對政府權力進行合理限制成為啟蒙主義國家治理觀的重要旨趣之一。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或分立的思想發(fā)端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在18世紀被洛克、孟德斯鳩等啟蒙主義思想家完善,并在英國、美國等得到了具體實踐。洛克認為,立法權、執(zhí)行權和對外權是國家權力的主要體現(xiàn),主張執(zhí)行權與立法權相分立。孟德斯鳩在洛克“兩權分立”的基礎上,提出國家的立法權力、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有關民政法規(guī)事項的行政權力(即司法權力)應分立并相互制衡。[4]在具體實踐中,英國的《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王位繼承法》(1701年)確立了基本的憲法原則,為推行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和實行以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提供了依據(jù)。美國的建政者們也清醒地意識到“立法、行政和司法權置于同一手中,不論是一個人、少數(shù)人或許多人,不論是世襲的、自己任命的或選舉的,均可公正地斷定是虐政”。[5]作為權力分立思想的首次成功實踐,美國1787年憲法實現(xiàn)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的相互分立。
第三,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要義。在封建專制下,人是神明或王權的附屬物,其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受到極大的抑制,生存的自由度和生命的質量受到重大影響。啟蒙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民眾擺脫盲從與迷信,找回自我存在的真實意義,確立自然狀態(tài)和社會空間中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價值。啟蒙主義強調,人(即國民、公民或市民)在國家治理中居于主體地位,而不是封建專政時代的至高無上的神或國王。國民或公民可以在國家的物質生產、法律制定、權力運行、文化創(chuàng)造、社會管理等方面發(fā)揮從未有過的作用。當然,不同國家的治理活動在“尊重人的主體作用”方面各有側重,如17-18世紀英國的國家治理尤其注重個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財產等,充分尊重個體的感覺、經驗和利益。而在法國,則側重于倡導“主權在民”和人的個性自由,《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強調國民是主權的擁有者,“整個主權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國民”,并且認為這是構建新的民族國家的基礎。[6]在此后的德國,則鼓勵民眾作為自由獨立的個體在國家和社會事務中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美國是西方啟蒙主義取向的集大成者,不僅強調尊重個性自由,保障公民追求自由、平等、財產、博愛等權利,還明確要幫助民眾追求幸福。
第四,將保障公民自由參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在西歐封建時代,市民階層自由參政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奢望。在啟蒙主義影響下發(fā)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使個人從宗教王權的人身依附關系中脫離出來,并以原子式的獨立個體形式與國家整體建立普遍關系、參與國家治理事務。一方面,啟蒙主義強調個人參政的天賦性和平等性,主張每一位社會公民均可以“無差別地”參與到國家的運行與監(jiān)督中,國家有責任保護公民個人參政的基本權利。例如,法國1793年憲法規(guī)定:“政府的設立是為了使人能夠行使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強調,“為了保障這些權利(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盵7]另一方面,啟蒙主義強調個人參與國家事務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性,通過立法形式規(guī)定公民參政的方式、范圍和權利,從而使“公共事務本身反而成了每個個體的普遍事務,政治職能成了他的普遍職能”。[8]例如,在17世紀的英國,由民眾投票決定賦稅,同時為行政官員規(guī)定責任,加入陪審團參與法律事務。美國1787年憲法提出了民眾參與政治的共和主義傾向,認為每一位公民都應該在民主制度框架內承擔相應的政治使命,包括推選賢能之士來發(fā)現(xiàn)和追求公共利益。
第五,將政府提供國民教育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途徑。啟蒙主義強調,民眾是創(chuàng)立民主政權和有效實施國家治理的主要力量,而廣大民眾有效行使民主權利、參與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由政府主導實施國民教育,以此增強民眾的國家認同,培養(yǎng)“心智完善”“品德高尚”“身體健康”的公民。在國民教育的目標設定方面,啟蒙主義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掌握科學理性知識、具有“自由” “平等”“博愛”精神以及熱愛民族國家、民主政治的國家合格公民,引導公民不僅關心作為主體的“我”,還應關心作為群體的“我們”,并由此延伸至民族國家、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在國民教育的組織實施方面,啟蒙主義主張由國家提供教育資源,并堅決排除宗教勢力對教育的介入和控制。啟蒙主義還提出全體公民(不論貧富和地位高低)均應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法國1791年憲法、1793年《公共教育法》均明確了國民教育的公立性和免費供給原則。在英國,馬爾薩斯(T.R. Malthus)提出政府應當為普通民眾提供教育,穆勒(J.S. Mill)提出政府提供國民教育并通過教育改變國民的習慣,而《1870年初等教育法》則以法律形式明確提出要以公辦學校來填補教會學校的不足。
三、啟蒙主義取向在西方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與局限
啟蒙主義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論淵源、思想根基和價值取向,不僅深刻影響了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廣泛影響。恩格斯就囑咐過現(xiàn)代無產階級的領導者將代表啟蒙主義思想的“卓越的法國唯物主義文獻”在工人中廣泛傳播,因為“就是在今天看來它們的內容仍有極高的價值,它們的形式仍然是不可企及的典范”。[9]247列寧也強調,“翻譯和大量發(fā)行18世紀的法國啟蒙著作和無神論著作”應當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工作之一。[10]具體而言,啟蒙主義的歷史地位和治理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孕育了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一系列基本治理理念。啟蒙主義形成于17-18世紀的西歐和北美,其“倡導的科學、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對整個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具有根本的價值引導和行為規(guī)范作用”。[11]多數(shù)西方學者認為,啟蒙開啟了人類社會的現(xiàn)代性,成功地從思想變革引發(fā)物質變革和社會變革,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秩序的重構和價值理念的重構。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治理實踐中提出或推行的理性主義、科學主義、自由主義、共和主義、保守主義、多元主義、權威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等主張以及憲政、后現(xiàn)代等思潮,或多或少都可以從啟蒙主義思想中找到淵源或者“影子”。因此,研究西方國家的國家治理,有必要對啟蒙主義進行重點考察,將其作為分析西方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治理問題的重要參照。
二是推動了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革命、改革與治理。啟蒙主義形成于社會急劇轉型的歐洲(尤指西歐),有力推動了西歐國家的“各類政治制度”“各種知識的形式”以及“技術”等轉型與突破。[12]在英國,啟蒙開啟的科技革命直接導致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促進了議會制度和市場經濟的形成,極大地提高了英國的國家治理水平和海外殖民擴張的能力。在法國,啟蒙主義所倡導的價值理念“給了法國共和黨人和恐怖主義者一面理論旗幟,并且為《人權宣言》提供了底本”。[9]687760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提出的共和、權力分立、社會契約、人民主權等思想在法國近代以來的國家治理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在美國,英法的啟蒙主義思想進一步得到拓展和提升,《獨立宣言》繼承和發(fā)展了“天賦人權” “社會契約”等主張,第一次通過政治綱領的形式確立了“人權原則”,為美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原則和價值基礎。此外,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也深受啟蒙主義的影響。當今世界最發(fā)達的西方國家?guī)缀醵冀浭苓^啟蒙主義思想的浸潤,并使這些國家的治理理念和治理狀況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實現(xiàn)了“由特權到平等,由奴役到自由,由迷信到理性,把合乎邏輯的思想內化為堅定的意志,并上升為國家制度”。[13]
三是影響了非西方國家近代化與現(xiàn)代化的進程。啟蒙主義是西方國家發(fā)展資本主義和構建現(xiàn)代社會的內源性思想體系,它不僅改變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也深刻影響了許多非西方國家的近代化與現(xiàn)代化。一方面,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受啟蒙思想影響而爆發(fā)的政治革命“把人民被分散、被溶化在封建社會各個角落的政治精神激發(fā)出來,由此引發(fā)了人民反思自身的理性需求,煥發(fā)了他們投身公共領域的政治激情”,[14]例如南美和非洲近代以來發(fā)生的反殖民斗爭;另一方面,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受啟蒙主義提出的科學理性、民主政治、國民教育等思想的影響,嘗試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改良,以期擺脫貧窮落后面貌和有效提升國力與民生,例如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的最初20年,“向外國(主要是西歐)看的潮流彌漫了整個社會”,“日本社會的眾多領域、它們的領導人和無數(shù)的知識分子都接觸到了外來的影響,并傳播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新型模式”。[15]在近代以來中國謀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奮斗過程中,不同的社會階層、知識分子都深受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例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在19世紀末期宣傳進化論思想,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在20世紀初期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其在辛亥革命后頒布的《臨時約法》規(guī)定國家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并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發(fā)生在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反對專制和愚昧,極大地啟發(fā)了民眾的民主意識,推動了現(xiàn)代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一事件被部分學者視為中國的“啟蒙運動”。
當然,受到歷史、階級、地域、文化等局限,西方啟蒙主義的國家治理取向并非已經完善到“十全十美”??傮w而言,西方啟蒙主義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資本主義的啟蒙目標與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啟蒙主義試圖構建的國家秩序和民主制度代表了當時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經濟政治發(fā)展的訴求,與封建時代的國家治理主張相比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但遠非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啟蒙主義強調的信仰、宗教等自由,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及其新建政權通過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fā)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來進一步促進資本的擴張,推動資本主義的繁榮發(fā)展。恩格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xiàn);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9]57馬克思強調人在現(xiàn)代政治中的主體作用,提出只有超越自我意識和政治自由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解放,從而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馬克思在批判啟蒙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進而提出,應立足“物質的生活關系”來重新奠定理性、政治、宗教等的本源性根基,通過歷史和實踐的視角來突破先驗理性的束縛,從而把握對客觀世界和現(xiàn)實社會進行改造的內在規(guī)律。
其次,工具理性的制度設計與價值理性的民主訴求之間存在偏離。啟蒙主義極力推崇的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工具理性一再泛濫,“理性萬能論”最終使人不再是目的而僅僅是手段。從人的本質和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趨勢而言,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人的參與熱情、保障人的民主權益,并在此基礎上符合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要求和人類社會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內在邏輯的民主制度,才是真正具有科學意義和價值理性的治理取向。由此可見,啟蒙主義治理主張的工具理性與人類社會價值理性的民主訴求之間缺乏一定的張力。一方面,啟蒙主義過度強調科學技術的工具作用,認為只有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才是治理國家的主體力量,啟蒙由此滑入了理性自負和濫用的困境,人們從封建時代盲目崇拜神權、宗教、王權走向了過度崇拜資本、技術的另一個極端。無限崇尚科學主義僭越了對生命和道德應有的敬畏,物(尤指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逐漸凌駕于個人的道德責任之上,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2]34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濫及其與資本的結合孕育了資本主義危機,其中既包括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也包括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自然界承載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16]啟蒙主義對個體解放和個人權利的過度強調,導致了個人主義的滋生和共同體意識的缺失,也加劇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潮的蔓延,人類改造自然、掌控自然的能力似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也是生態(tài)危機、責任危機等現(xiàn)代性危機產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最后,作為愿景的價值追求與付諸行為的價值實踐之間存在背反。啟蒙主義所描繪的國家善治圖景及其價值追求在引導民眾批判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中發(fā)揮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但在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之后,其之前倡導的價值理念并未在國家治理中得到完全實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價值追求與價值實踐之間的二律背反?!半S著資產階級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神話昏暗的地平線被計算理性的陽光照亮了,而在這陰冷的光線背后,新的野蠻種子正在生根結果。”[17]在法國,革命前為新興資產階級搖旗吶喊的啟蒙學者們在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中提出了“理性王國”“永恒的正義”“平等的人權”等進步主張,而在革命后實際掌控政權的資產階級卻把這些變成了由其自身獨享的東西。在美國,一大批資產階級革命家高舉啟蒙理性大旗,鼓動民眾奮起反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而獲得獨立后的資產階級卻強調其“傳播文明”的使命,進一步加劇了對北美原住民的殖民統(tǒng)治。當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并不能因為資產階級在革命前后對啟蒙價值觀所持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而認定啟蒙本身就帶有虛偽性和欺騙性。
四、對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有益啟示
盡管存在著諸多局限,但西方啟蒙主義畢竟開啟了人類社會現(xiàn)代性設計的序幕,孕育了現(xiàn)代社會的諸多價值要素,至今仍有極高的價值。當前,中國正在全力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在此過程中有必要對啟蒙主義的國家治理取向進行恰當?shù)膿P棄,在整體性超越資本主義啟蒙傳統(tǒng)的同時從中獲取有利于實現(xiàn)國家善治的合理養(yǎng)分。
一是注重發(fā)揮啟蒙在國家治理中的組織動員功能??档抡J為,“啟蒙”就是“敢知(dare to know)”,[18]即敢于質疑無知和迷信,探究事物之本源。在當代中國探索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重視思想解放和思想發(fā)動是重要經驗之一,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是1978年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引發(fā)了人們對“兩個凡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種國家治理導向的爭辯,從而成功地將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向實施經濟建設的改革開放。在當前一些重點領域的治理中,也應注重做好思想解放、輿論鋪墊等啟蒙層面的準備,以此更好地澄清大是大非,為突破治理困境、取得治理實效奠定思想基礎。例如,加強生態(tài)治理不僅要完善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修復等法律法規(guī),還應警醒人們敬畏自然,引導人們轉變對生產生活的基本價值觀念,并使其力所能及地參與到生態(tài)治理過程之中。
二是注重發(fā)揮啟蒙在國家治理中的目標引領功能?!皩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現(xiàn)階段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基本目標,其具體內涵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但這一治理目標并非空洞的口號,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一個需要十幾億中國人民共同參與、共同擔當、共同享有的偉大理想實踐。因此,在當代中國,必須有效地引領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成為中國夢的價值倡導者和自覺行動者,使之以強烈的使命情懷將個人夢有機融入中國夢。這就要求關于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立足歷史文化傳統(tǒng)、立足世情國情民情、立足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在具體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引領每一位公民積極發(fā)揮主體性并在其中真正確立自身的時代角色和文化身份。
三是注重發(fā)揮啟蒙在國家治理中的價值喚起功能。從教化的角度,可以將啟蒙視為一種對善的喚起,而這種喚起無疑將有效地扭轉當代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割裂、工具與價值相偏離的治理困境。當前,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引領與精神支撐作用。一方面,應通過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推動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觀的具體化,并將其內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價值選擇和價值行動;另一方面,應大力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當代中國的轉化與借鑒,使之成為推動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價值內核。
四是注重發(fā)揮啟蒙在國家治理中的反思優(yōu)化功能。國家治理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治理過程往往具有挑戰(zhàn)性、探索性和風險性。注重運用啟蒙主義所蘊含的反思、批判等合理主張,能有效地避免國家治理過程中的風險失控和方向偏離,從而有利于國家善治目標的實現(xiàn)。在當代中國,一方面應引導人民群眾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西方國家治理的歷史進程和現(xiàn)實困境,批判地吸收西方國家治理中的合理要素,從而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另一方面,應注重對當代中國治理歷程、經驗與教訓的回顧和反思,積極為優(yōu)化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確立適宜的治理價值取向等積淀涵養(yǎng),從而切實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
參考文獻:
[1]吳增定.《致基督者》講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17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何云峰,胡建.西方“個體主義”文化價值觀的演變、歷史意義與局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6-164.
[5][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lián)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46.
[6][法]索布爾.法國大革命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9∶475.
[7]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93.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寧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4.
[11]吳春梅,張貽龍.中國馬克思主義啟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1).
[12]杜小真.??录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537.
[13]伍光良,呂乃基.啟蒙運動路線圖及其意義——從知識論的角度[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5).
[14]劉同舫.啟蒙理性及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批判性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5,(2).
[15][以]S.N.艾森斯塔特.日本文明——一個比較的視角[M].王曉山,戴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3.
[16]陳學明.資本邏輯與生態(tài)危機[J].中國社會科學,2012,(11).
[17][德]霍克海默,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
[18][美]約翰·麥克里蘭.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淮棟,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3.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