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
(中國礦業(yè)大學 外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研究生英語學術(shù)論文語體特征多維度對比分析
黃瑩
(中國礦業(yè)大學 外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摘要:對工科研究生英語學術(shù)論文與工程類期刊論文的語體特征的多維度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工科研究生論文具有更多“交互性”“情景依存性所指”、更少“抽象性”等口語體特征,而期刊論文具有更多“信息性”“明確所指”“抽象性”等書面體特征。這說明工科研究生英語學術(shù)論文寫作中缺乏語域意識。
關(guān)鍵詞:語體特征;多維度分析;語域意識
Granger[1]提出的基于語料庫的對比中介語分析,為中介語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手段”,但在中國“運用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展”[2]268。國內(nèi)外對比中介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單一或較少語言特征的對比。Aijmer[3]對比分析了瑞士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使用模態(tài)詞(包括情態(tài)助動詞、情態(tài)副詞及其他具有模態(tài)意義的實義動詞)方面的特征,發(fā)現(xiàn)瑞士英語學習者將口語特征遷移到了書面語中。Gilquin和Paquot[4]41-61對比分析了國際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包括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在內(nèi)的14個非本族語者的語料和英語國家語料庫(BNC)本族語者的筆語、口語語料,發(fā)現(xiàn)不同母語背景的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新手寫作者在議論文寫作中均具有口語化特征,體現(xiàn)為由英語本族語口語、英語學習者寫作、英語本族語新手寫作,向英語本族語者學術(shù)寫作逐漸遞減的發(fā)展趨勢。莫俊華[5]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議論文寫作中具有口語化特征,但隨英語水平的提高而遞減。王立非、張巖[6]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比英語本族語者在議論文寫作中使用更多疑問句,因此,具有口語化特征。文秋芳、丁言仁[7]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使用頻率副詞具有口語、筆語混合的特征。
國外中介語對比研究中,雖然均發(fā)現(xiàn)英語學習者的書面語具有較多口語體特征,但仍存在不少分歧。例如,Petch-Tyson[8]、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2]268-274、劉小燕/惠燕[9]113-118發(fā)現(xiàn),英語學習者的書面語篇比英語本族語者的書面語篇具有更多口語體特征。馬廣惠[10]45-49則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的書面語篇(英語作文)具有更多正式性書面語特征,而美國學生的書面語篇卻具有更多口語體特征。這些研究中的書面語篇均為一般英語作文,沒有對書面體、正式性程度要求更高的學術(shù)語篇進行研究。而且,上述研究對于語篇口語體與書面體特征的區(qū)分流于簡單化,因為口語體與書面語體的區(qū)別表現(xiàn)為多語言特征、多維度的共現(xiàn)[11]56。盡管馬廣惠的研究主要使用了Biber[11]的多特征、多維度模式,但該研究僅比較了微觀的具體語言特征的頻次差異,沒有基于各語言特征對不同的維度進行宏觀比較。劉小燕、惠燕[9]113-118雖然也使用了Biber[11]79-95的多維度分析模式,但僅研究了6個維度中的4個維度,且沒有對具體語言特征進行微觀比較。
本文擬采用Biber[11]79-95的多特征、多維度語體分析模式,對工科研究生的英語學術(shù)論文和工程類國際期刊英語論文的語體特征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對比分析,以揭示其異同,為其英語學術(shù)論文寫作提供借鑒。
1研究設計
1.1語料
本研究構(gòu)建了2個小型語料庫:工科研究生英語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和與工科研究生所在學科大體對應的發(fā)表在工程類國際期刊上的英語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前者簡稱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后者簡稱期刊論文語料庫。
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的語料,來自于筆者為所在大學的非英語專業(yè)(主要為工科)碩士生開設的英語學術(shù)寫作的課程論文。這些論文正文字數(shù)不少于3000詞。隨機抽取學生論文30篇,約10.5萬詞。
工程類期刊論文語料庫的語料,選自荷蘭Elsevier出版集團出版的Science Direct學術(shù)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分別選取與工科碩士生所在學科大致相同的期刊,并從中選取最近1期的實證類論文1篇。這些論文作者是來自于母語為英語的國家的研究機構(gòu),雖不能完全確定論文作者是否全部是英語本族語者,但其英語學術(shù)寫作的水平至少接近于英語本族語者??偣策x取了論文30篇,約18.3萬詞。
兩語料庫只包括摘要和正文部分,不包括正文中的圖表標題、圖表內(nèi)和附注的文字內(nèi)容。
1.2語體特征多維度分析模式和操作程序
Biber[11]103考察了67項語言特征,但經(jīng)過因子分析后,能夠明確解釋的6個因子或維度下的、因子負荷(factor loadings)大于0.35的語言項目共有59項。為檢索方便起見,本研究在實際操作中將“作主語的WH關(guān)系從句”(WH relative clauses in subject positions)與“作賓語的WH關(guān)系從句”(WH relative clauses in object positions)以及“作主語的That關(guān)系從句”(THAT relative clauses in subject positions)與“作賓語的That關(guān)系從句”(THAT relative clauses in object positions)分別合并為一項。因此,本研究實際檢索的具體語言項目為57項。
Biber[11]104-114研究中確定的6個維度分別稱作:“交互性/信息性”(Involved vs. Informational Production)、“敘事性/非敘事性”(Narrative vs. Non-narrative Concerns)、“明確所指/情境依存所指”(Explicit vs. Situation-Dependent Reference)、“顯在勸說性”(Overt Expression of Persuasion)、“信息抽象性/非抽象性”(Abstract vs. Non-Abstract Information)、“即席信息詳述性”(On-Line Informational Elaboration)。關(guān)于這6個維度所包含的具體的語言項目,分別見表2和表3。
本研究使用英國Lancaster大學的CLAWS 7詞性標注系統(tǒng)對2個小型語料庫進行標注。然后使用Mike Scott開發(fā)的語料庫檢索工具WordSmith Tools 3.0根據(jù)Xiao/McEnery[12]提供的檢索方案對標注過的具體的語言項目進行檢索*關(guān)于檢索的語言特征,見網(wǎng)址:http://www.ling.lancs.ac.uk/corplang/cbls/zipfiles/patterns.zip。。首先,檢索出每一語篇57項語言特征的詞頻,并計算出每項語言特征(word length和type/token ratio除外)的每千詞詞頻。再計算每一語篇每一維度包含的語言特征的Z分數(shù)。然后分別計算每一語篇在6個維度上的因子分數(shù)。具體算法為:該維度所含的因子負荷為正的語言項目在該語篇每千詞詞頻的Z分數(shù)之和減去權(quán)重為負的語言項目的Z分數(shù)之和;最后分別計算兩個語料庫中所有語篇在6個維度上的因子分數(shù)的平均值。
我們使用SPSS 16.0對兩語料庫各維度及其對應的語言項目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2結(jié)果與討論
2.1兩語料庫在6個維度上的因子分數(shù)的比較
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與期刊論文語料庫在6個維度上的因子分數(shù)如圖1所示。t檢驗結(jié)果表明(見表1),兩語料庫的因子分數(shù)在6個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具體而言:在第1個維度上,學習者的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多“交互性”特征,而工程類期刊論文具有更多“信息性”特征;在第2個維度上,期刊論文具有更多“敘事性”特征,而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多“非敘事性”特征;在第3個維度上,學習者的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多“情景依存性所指”特征,而期刊論文具有更多“明確所指”特征。在第4個維度上,期刊論文比學習者的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多“顯在勸說性”特征;在第5個維度上,學習者的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多“非抽象信息”的特征,而期刊論文具有更多“抽象信息”的特征;在第6個維度上,期刊論文比學習者的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多“即席信息詳述性”特征。
圖1 兩語料庫及面對面交談語料庫在6個維度上的分數(shù)
參照Csomay[13]的做法,我們也將Biber[11]125研究中的面對面交談(face-to-face conversations)在各維度上的因子分數(shù)置于圖1中以便比較。雖然兩語料庫在因子分數(shù)方面在6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學習者語料庫總體上更傾向于口語化,但是,兩語料庫各維度分數(shù)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相對于面對面交談均表現(xiàn)為具有更多書面體特征。
表1 兩語料庫在6個維度上因子分數(shù)比較的t檢驗結(jié)果
注:表中數(shù)值為t值;*表示在.05水平上因子分數(shù)有顯著差異(雙尾檢驗)。
從多維度比較來看,我們的發(fā)現(xiàn)與劉小燕、惠燕[9]116-117對于一般英語議論文的寫作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劉小燕、惠燕[9]116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作文在第1個維度上具有更多交互性特征,而英語本族語者作文具有更多信息性特征。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發(fā)現(xiàn)與上述研究相同。但在第3個維度上,劉小燕、惠燕[9]117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作文具有更多明確所指的特征,而我們的發(fā)現(xiàn)卻與此相反。在第4個維度上,我們的發(fā)現(xiàn)也與上述研究相反。劉小燕、惠燕[9]117發(fā)現(xiàn)在第4個維度上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具有更多勸說性特征,而我們發(fā)現(xiàn)工科研究生的學術(shù)論文具有更少勸說性。在第5個維度上,劉小燕、惠燕[9]117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作文具有更多抽象信息特征,而我們的發(fā)現(xiàn)與此相反。由于上述研究未比較第2個維度和第6個維度,因此我們無法與之比較。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工科研究生學術(shù)論文并不是在所有維度上都明顯具有口語特征,而在敘事性和即席信息詳述性方面表現(xiàn)為具有更多書面語特征;而期刊論文在敘事性和即席信息詳述性等方面具有更多口語體特征,因此工科研究生學術(shù)論文和期刊論文都具有口語與書面語混合的特征,但期刊論文具有更多正式的書面語特征。
2.2兩語料庫每一維度下各語言項目相對詞頻的比較
本研究還對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與期刊論文語料庫中每一語言項目的相對詞頻(每1000詞)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如表2所示,第1個維度下的28個語言項目中,有19個在使用頻率上具有顯著差異。尤其在詞匯長度(word length)、類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以及非限制性定語從句(sentence relatives)、原因從句(causative subordination)等方面,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均顯著低于工程類期刊論文語料庫。這說明工科研究生詞匯豐富度和句子復雜度低。因此,學習者學術(shù)語篇語料庫的語體正式程度較低,口語體特征更明顯。
如表3所示,在第2個維度下的6 個語言項目中,有5個在使用頻率上具有顯著差異。期刊論文中較多使用動詞過去式、公有動詞等均表明具有更多的敘事特征。在第3個維度下的7個語言項目中,有5個在使用頻率上具有顯著差異。期刊論文語料庫中使用更多名物化的詞(nominalizations)和“in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pied-piping constructions)、其他副詞(other adverbs)和短語并列結(jié)構(gòu)(phrasal coordination)等語言特征,說明其具有更多明確所指特征,而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具有較多情景依存性特征,即口語體特征。在第4和第5個維度下的各6個語言項目中,分別有5個在使用頻率上具有顯著差異。條件從句(conditional subordination)、省略引導詞的過去分詞(past participal WHIZ deletion relatives)、被動結(jié)構(gòu)和狀語從句等語言特征,更多出現(xiàn)在期刊論文語料庫中。這同樣說明:期刊論文語料庫具有更多書面語特征,而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具有更多口語特征。在第6個維度下的4個語言項目中,期刊論文語料庫有3個語言項目比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均明顯使用較多。而“that賓語從句”和“that關(guān)系從句”這2個語言項目都是表示書面語的語言特征。但期刊論文語料庫同時也使用更多指示詞(demonstratives)。從第6個維度看,英語學習者學術(shù)論文語料庫具有更多口語體與書面體混合的特征。
表2 第1個維度下各語言項目的平均每千詞詞頻及t檢驗結(jié)果
注:*表示在.05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雙尾檢驗)。
從各語言特征的比較來看,我們的發(fā)現(xiàn)與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2]268對于一般英語議論文的語體特征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基本一致。Gilquin和Paquot[4]41-61認為,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的口語體特征與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的教師的教學有關(guān)。由于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局限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教材,而且很多非英語本族語者教師的英語詞匯豐富度和句子復雜度均比英語本族語者低,因此,英語學習者的正式語體的英語輸入不夠。此外,Gilquin和Paquot[4]57還認為,英語學習者的書面語口語化與使用的寫作教材有關(guān)。學術(shù)寫作教材中,通常對同義的詞語的語體或語域特征不加區(qū)分(如表結(jié)果的副詞“so”、“consequently”或“therefore”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ilquin和Paquot[4]56發(fā)現(xiàn),某些口語體特征不但英語學習者的寫作中較多使用,而且英語本族語者的寫作中也較多使用,并表現(xiàn)為從英語學習者向英語本族語者漸變的趨勢。這說明英語學術(shù)寫作是一個從口語體特征向書面語特征發(fā)展的過程。
缺乏語域意識也是英語學習者學術(shù)寫作中口語體特征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桂詩春[14]認為,應該從教和學兩個方面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域意識,以克服學習者書面寫作中的口語化傾向。
表3 第2至第6個維度下各語言項目的平均相對頻數(shù)及t檢驗結(jié)果
注:*表示在.05水平上有顯著差異(雙尾檢驗)。
表中從past tense verbs縱向至present participle clauses,各項目屬于第2個維度;從WH relative clauses縱向至other adverbs,各項目屬于第3個維度;從infinitives縱向至split auxiliaries,屬于第4個維度;從conjuncts縱向至other adverbial subordinators,屬于第5個維度;其余項目屬于第6個維度。
3結(jié)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工科研究生論文和工程類期刊論文都具有書面體特征以及書面體和口語體混合的特征;但工科研究生論文具有更多“交互性”“情景依存性所指”、更少“抽象性”等口語體特征,具有更多“非敘事性”、更少“即時信息詳述性”“顯在勸說性”等書面體特征,而期刊論文具有更多“信息性”“明確所指”“抽象性”等書面體特征,更多“敘事性”“顯在勸說性”“即時信息詳述性”等口語體特征。工科研究生論文的這些語體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術(shù)寫作中的中介語的重要特征。
參考文獻:
[1]Granger S.From CA to CIA and back: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puterized bilingual and learner corpora[C]∥Aijmer K,Altenberg B,Johansson M.Languages in Contrast. 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7-51.
[2]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5(4).
[3]Aijmer K.Modality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interlanguage [C]∥Granger S,Hung J,Petch-Tyson S.Computer Learner Corpor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2: 55-76.
[4]Gilquin G,Paquot M.Too chatty: Learner academic writing and register variation[J]. Journal of English Text Construction, 2008, 1(1).
[5]莫俊華.中國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因果連接詞的語料庫研究[J].外語教學,2005,26(5):45-49.
[6]王立非,張巖.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疑問句式使用的特征:一項基于中外學習者語料庫的對比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9(1):43-47.
[7]文秋芳,丁言仁.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使用頻率副詞的特點[J].現(xiàn)代外語,2004,27(2):150-156.
[8]Petch-Tyson S. Reader/writer visibility in EFL written discourse[C]∥Granger S.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8: 107-118.
[9]劉小燕,惠燕.中國學習者語域意識的多維向分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1(2).
[10]馬廣惠.中美大學生英語作文語言特征的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4(5).
[11]Biber D.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Xiao Z,McEnery A.Two approaches to genre analysis: Three genres in modern American English[J].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2005, 33(1): 62-82.
[13]Csomay E. Academic talk in American university classrooms: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oral-literate discourse?[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6(5):117-135.
[14]桂詩春.語用域意識與二語習得[J].中國外語教育,2008,1(1):5.
責任編輯:柳克
A Multidimensional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tylistic Features of Postgraduates’ English Research Papers
HUANG Y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corpus-based multidimensional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English research papers and those of engineering journal articles demonstrates that engineering students′ research papers tend to have significantly more spoken style characterized by more “involved production”, “situation-dependent reference” and less “abstract information”, whereas the engineering journal articles are likely to have more written style prominently featured with more “informational production”, “explicit reference” and “abstract inform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register awareness is inadequate in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Keywords:stylistic features;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register awareness
收稿日期:2016-01-17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yè)大學社會科學專項基金項目(JGW111943);中國礦業(yè)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2015Y0301)
作者簡介:黃瑩(1971-),男,河北徐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料庫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7-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