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彤
滿族刺繡與旗袍文化探微
文:劉思彤
清中期滿繡(局部)
劉思彤
滿族
滿繡第五代“非遺”傳承人
師承于國家級滿繡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劉雅梅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在7000年的歷史進程中,尤其是清代以來對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滿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滿族不僅同其他民族一起為國家的統(tǒng)一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滿族刺繡便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滿繡,是滿族人刺繡的簡稱。又名“針繡”,俗稱“繡花”。是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
滿繡屬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刺繡的一種,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遼金時期,滿族的先人女真人就在不斷學習中原漢族刺繡技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形成了女真刺繡風格。這一技藝為后世滿族所繼承和發(fā)展。
滿族的補繡藝術即源于女真人的釘線。釘線是女真婦女繡在狩獵的箭囊和馬鞍子坐墊上的一種簡單的、粗糙的民間工藝品。開始時是一種防止狩獵期間休息、吃飯之后相互拿錯狩獵工具的一種標記性“符號”,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手工藝術。
明末清初,滿族在吸收漢族刺繡技藝的同時,也繼承了女真人的刺繡傳統(tǒng),形成了滿族民間刺繡。明末時的建州女真,其紡織手工業(yè)仍為“女工所織只麻布”,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后才自己生產(chǎn)綢緞。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督堂官派出73人織蟒緞、補子,然后呈獻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罷十分高興,嘉獎道:“于不產(chǎn)之地織此蟒緞、綢緞、補子,乃至寶也?!毖a子,即為按文官、武官的品級大小繡制在官服上的圖案,文官為禽、武官為獸。補子上的這些鳥獸圖案都是采用刺繡的方式繡上去的。
在清代,手工刺繡更加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皇帝、大臣還是平民百姓,服飾和日常用具上都有刺繡,因而,從皇后貴妃到平民旗女,都會刺繡,刺繡成了滿族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而經(jīng)久不衰。滿族婦女穿滿族式旗袍,多有繡制花邊或滿地刺繡。其中,在婦女穿的旗袍的領口、袖頭、衣襟等處鑲上十八道繡有各種花紋的牙子。這種旗袍在當時滿族婦女中非常流行,也是最為講究的,被稱作“十八鑲”。當然,從鑲滾花邊的繁簡程度,也能看出其社會地位、家境狀況等。
隨著清王朝的退位,滿族服飾成了革命對象,但作為滿族女裝之一的旗袍卻得以保全,而且經(jīng)過改良以后成為體現(xiàn)中國民族特色的女服之一。滿族民間刺繡也就隨之保存下來,民國初年有不少傳承清朝時期的刺繡藝術家,在各重要刺繡產(chǎn)地亦有刺繡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tǒng)治者,不再使用刺繡為裝飾的官服,民間學習及從事刺繡工藝的風氣,因崇尚西風及國家戰(zhàn)亂的情況下逐漸式微,刺繡工藝雖然有所發(fā)展,但不復見家家戶戶從事刺繡的盛況。刺繡生產(chǎn)大為減少,刺繡作品轉為欣賞用途或是規(guī)模較小的紀念品。
滿族刺繡是中國唯一一個沾皇氣的繡種,它不僅是為了裝飾、美化生活,反映了滿族人的道德觀念、理想追求和審美習俗,也是品位和等級的象征。
民族文化藝術是現(xiàn)代文化藝術新的重要借鑒與靈感源泉,滿族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是滿族人民道德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的歷史根基,了解民族文化藝術的目的就是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和歷史根基。
滿繡已經(jīng)進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滿繡的本真性生產(chǎn),從產(chǎn)品結構、創(chuàng)作題材、藝術風格、技藝特色和制作材料不僅能完美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皇家藝術,也能讓人民更多地了解和享受它的藝術魅力。
滿繡, 是中國女紅刺繡中一朵古樸高貴、歷史年代久遠的奇葩,是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見證中國多民族民俗與中國皇家服飾的結合品。
清中期滿繡,采用了鎏金鏤空拉絲工藝。劉思彤女士藏
滿繡,是宮廷繡和民間繡的成功嫁接。1644年,它創(chuàng)造了堆綾、打籽、穿珠、包繡、補繡、納紗、割繡等刺繡技藝。針法主要是平針、錯針、亂針、倒針、網(wǎng)針、鎖絲、納絲、盤金、平金、鋪絨、刮絨、挑花、緝鎖等。這些手法雖有借鑒江南人的婉約之處,但總體上體現(xiàn)了馬背民族的豪放,講究氣勢,常呈博大胸襟。
《吉祥富貴》盤金繡及平針繡 劉思彤
1644年,清王朝進關。滿繡成為清代皇帝皇后朝服上的刺繡藝術品,如海浪、飛騰四海的龍、吉祥云飾等。時滿族的服飾不僅是滿、蒙古、漢八旗將士和朝廷、地方官吏的官服,還因八旗部隊發(fā)往全國各軍事要地,而走向全國。滿族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其袍、褂、鞋帽、發(fā)式等,更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而受到民間的追捧。在清代,滿族的旗袍受到達官貴婦的青睞,她們喜歡穿著旗袍,而顯示其高貴的身份。在晚清進行的洋務運動中,大批的外國外交官、學者、藝術家攜家眷來到中國,她們也是如此上演了一幕幕旗袍的追捧戲,滿族的旗袍走向世界。清代近300年的歷史中,旗袍不但深刻地影響著中華各民族的服飾,而且為中國衣裝的現(xiàn)代化奠定了基礎。如現(xiàn)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裝”是由馬褂改進而來,坎肩(馬甲)仍是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服飾。特別是旗袍備受青睞,在世界服飾界享有盛名。
《五龍圖》采用了起鼓盤金繡的工藝 劉思彤
《象鼎》 劉思彤
清代中國的洋務運動,引來中國社會文化數(shù)千年以來的變化,文化思想領域上呈現(xiàn)著劇烈的變化,傳播“西學”的熱潮對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的改進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萌發(fā)了新的服飾文化。
《皇帝五寶》 劉思彤
刮絨雙面繡(局部) 劉思彤
1911年,清王朝結束,清廷公主和貝勒以及大批在江南以及廣東、福建等地駐防的軍人和家屬為謀生計來到上海,海派旗袍開始流行于上海。海派旗袍的盛行,給中華傳統(tǒng)服飾增添了新的風采。20世紀20年代,國民政府頒布了《制服條例》,其中規(guī)定了主要禮服和公服。上海等中國商業(yè)大城市的青年男子開始穿著西服、中山裝;女子服裝也開始有西式變化,漸受西式服裝的影響,根據(jù)流行時尚對服裝進行改良。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旗袍的發(fā)展,首先突破了中國婦女著裝嚴整的傳統(tǒng)觀念,拋棄煩瑣的裝飾和形制,注意到曲線對襯托女性溫情的意蘊,由昔日的寬大漸趨于瘦長合身,曲線鮮明,加以斜襟的韻律,從而襯托出端莊、典雅、沉靜、含蓄的秀美身姿,形成了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改良旗袍。如旗袍的領部緊扣包住,增強了旗袍莊重、典麗的效果,同時高領限制了頸部的隨意,始終保持垂直狀態(tài)。旗袍的衣身追求寬大、含蓄,它的寬腰直筒,上下一體,蘊涵著一種和平、安詳?shù)拇笠唤y(tǒng)氣氛,充分體現(xiàn)了旗袍的含蓄、端莊的美。
牡丹圖旗袍
雙鳳盤金繡旗袍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因為晚清上海人普遍追求“時髦”的心理,使西式服飾得以首先在上海登堂入室,繼后在全國與寬衣博袖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發(fā)生撞擊、交流直至混融而形成西裝革履、旗袍繡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飾現(xiàn)象。
瑞鶴仙禪茶服
旗袍上下連屬一體,由獨塊衣料制成,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帶、袢、袋等附件裝飾,微緊的腰部,貼體合身;兩旁開襟便于行走。中國女子下半身常覺稍短,穿旗袍可以增加形體修長感,配上中高跟鞋,抬升人體重心,挺胸收腹,立顯裊娜之態(tài)。那時的一件旗袍可以適用于各種場合,如宋慶齡、宋美齡、她們終生身著旗袍,襯托著她們端莊、典雅、含蓄的美,為世界各國媒體所廣泛報道;而社會白領、家居婦女也以一身旗袍,穿梭在城市的高樓大廈、百姓家居中,演繹著中國旗袍的高貴典雅,陽春白雪,這就是旗袍一直廣泛流行并延續(xù)到今天的魅力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服飾以及中國傳統(tǒng)服飾都進入新的融合發(fā)展階段,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旗袍這一傳統(tǒng)服飾,卻借鑒西方服飾中的長處,成為新的國服,如大家看到,在陪同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領導人夫人身上,身著具有旗袍元素的服裝,亮相在國際會議、國宴等場合,彰顯中國服飾文化風采,被媒體報道成為“東方魅”“東方魅力”,民間亦掀起旗袍熱,婚禮上,旗袍是必需的一款禮服,旗袍會遍及全國各地,旗袍秀在文化節(jié)上亮相,等等。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服裝文化之精華,在保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同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變出東西合璧的現(xiàn)代旗袍,而且,正是旗袍實現(xiàn)了和中國刺繡文化的結合,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定義——旗袍文化。
當前受“越民族,越世界”思潮影響,國際上大部分華人服裝設計師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傳統(tǒng)的視覺形象不時出現(xiàn)在服裝設計、織物圖案上,它們似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言人,這無疑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更合理地從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義化內(nèi)涵中吸取精神力量去進行再創(chuàng)造。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抄襲傳統(tǒng),照搬形式,我們的設計只會離時代越來越遠。眾所周知,日本設計師森英惠、三宅一生等人之所以能在國際服裝界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把和服這種極為民族性的東西和盤托出,而是在研究透了和服的精神之后,將西方服飾文化與之相融匯,設計出了具有時代性的作品之緣故。沿著這條路,后來又有一批日本設計師在國際服裝界打響。這充分地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即“地球上的各個村落,盡管在藝術上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意境等等存在差異,但是在審美的需求、審美的意味上都是相通的乃至相一致的”。 這種相通、相一致,才是世界性的真正涵義?,F(xiàn)代服裝設計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傳統(tǒng)的精神,又應具有時代的氣息,從而滿足現(xiàn)代審美需求,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