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婷
經濟法案例教學法初探
連婷
目前,經濟法的課堂教學基本上移植傳統(tǒng)法學的教學方法,以理論講授為主,但是這種教學方法與本校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不完全吻合。通過分析傳統(tǒng)的經濟法案例教學研究現狀及不足,闡述案例教學法在保險法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特別是“小案例、大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方案設計,并對教學效果加以評價。
案例教學;小案例;大案例
自1870年哈佛法學院在教學中首先使用案例教學以來,案例教學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哈佛大學的推廣,案例教學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現在,案例教學法廣泛運用于在工商管理、醫(yī)學和法學等專業(yè)。
近些年來,許多法學專家和學者對教學方法改革進行大膽研究與嘗試,也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羅剛、李玉聲等人提出了全面認識并運用案例教學,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審判”實踐教學方式,推行思維啟發(fā)式教育途徑;石悅等人提出了運用模擬教學法注重情景學習,培養(yǎng)學生思辯能力;陳歆娜提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手段與方法對促進保險法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推動保險法學科發(fā)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但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這種不足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現有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論層面的研究,沒有深入到具體法學課程中去,也沒有注意到各門課程之間的差異性,針對其差異性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有的研究視角往往從人才培養(yǎng)模式出發(fā),視角過于寬泛,教學方法研究缺乏深度。
第二,現有的案例教材或者教學方法的研究仍局限于就案例研究案例,尚未帶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如案件發(fā)生的原因、對社會的影響、社會輿論、學者對此的看法,以及現行法律規(guī)范的不足等,側重于傳統(tǒng)方法移植,而忽視方法論探索。
第三,片面強調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主體性。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更應發(fā)揮教師在選擇案例、課前準備指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準備案例相關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討論中起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筆者所稱的案例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需要的不同,在課堂教學中綜合適用小案例、大案例。小案例是指在課堂中為了講解說明某一個知識點而使用的短小精悍的案例。大案例是指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而選擇的現實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真實復雜的案例。
(一)課前準備——教學案例采集及完善
對于沒有法學實踐經驗的學生而言,具體而真實的案例可以幫助其理解抽象的保險法理論,并運用理論分析現實中的經濟法律問題。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借助案例引導學生自覺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大量的經濟法案例供學生選擇和應用,并結合理論要點對案例進行分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1.完善現有案例。經過10年的經濟法教學,筆者積累了大約幾十個經濟法教學案例,其中多數案例只是涉及到經濟法中某一小知識點,還不足以達到經濟法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對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遠遠不夠。為此,筆者擬通過課題組成員的積極努力,對現有案例進行編寫完善,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重視基礎上,關注經濟法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而運用經濟法知識完成對重大社會現象的分析。
2.收集修改新案例。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收集近年來國內外發(fā)生的一些經濟糾紛事件資料,發(fā)動學生尋找自身感興趣的經濟法事件資料,然后結合經濟法講授內容對其進行修改,使其更適合課堂教學的分析和講解、最大程度的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二)課堂運用——綜合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方案設計
1.小案例在課堂上的運用。具體步驟如下:(1)知識點說明。例如,在講述“經營者的仿冒行為”時,要涉及四種仿冒行為,其中仿冒商標最為常見。基于《商標法》的規(guī)定,筆者首先要講述商標的侵權表現形式。(2)案例講述。在課堂中,筆者舉例:“美國Star-bucks進駐上海時,發(fā)現中文‘星巴克’已經被上海星巴克注冊,所以只能以‘Starbucks’英文品牌出現,但基于中文的特殊環(huán)境,市場認可度不高,在銷售中遭遇了很多障礙。于是2003年底,美國Star-bucks狀告上海星巴克商標侵權。問:上海星巴克是否侵權?”(3)安排思考時間。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組織自己的答案,注意法律與事實相結合,鼓勵學生盡量用專業(yè)性的語言進行回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完善自己
的回答。(4)學生回答。筆者請2-3名同學起來作答。為了刺激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會將學生的課堂表現納入成績管理中。主動回答的學生無論回答是否正確都給與加分獎勵,如無人主動回答,筆者就隨機點名。被動回答的學生根據回答表現酌情給分。本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參與性。(5)教師講述。教師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對主動回答的同學予以鼓勵,再完整的系統(tǒng)陳述本案的處理意見。
2.大案例在課堂上的運用。總體設計如下:(1)具體時間安排。醫(yī)事法律方向經濟法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經濟法包括總論、經濟主體法、市場規(guī)則法、宏觀調控法和社會保障法。但由于授課時間有限,筆者在課程安排上一向緊湊。作為經營主體的公司涉及商法內容,所以經濟主體法只講授社會中間層,宏觀調控法只能挑選一些重要內容作為專題講授,稅法主要講授稅法分類和個稅,而社會保障法基本只講授勞動法。大案例的運作花費時間較多,所以筆者計劃一學期最多組織2次,每次課堂占用時間為1-2學時,一般安排在第七周、第十四周左右。(2)小組分配。為了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擬將學生劃分為4-5個小組,確保小組成員在充分發(fā)揮自身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達到案件的成功解決。各個小組分配成員任務,有人負責資料收集,有人負責論據整理,有人負責ppt制作,有人作為小組代表回答,有人負責小組間詰問。(3)提前準備。案例教學必然將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將導致現有的理論教學時間大為緊張,為了解決該問題,擬嘗試課內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彌補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案例提前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后運用網絡、查圖書文獻等方式對涉及到的部分醫(yī)學和法學問題進行解決,這將大大的節(jié)省課堂時間,彌補教學時間的不足。(4)課堂展示。教師先介紹具體案情,請各小組選擇代表進行回答。各小組按照抽簽順序依次說明小組的觀點和理由,要求有理有據,條理分明。各小組回答完畢后,相互間進行詰問,并對詰問進行回答,要求詰問針對性強。(5)課堂點評。教師通過學生的發(fā)言了解小組課下分析的效果,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肯定好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并指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對基本知識和觀點做進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進一步檢查學生理解知識、應用原理的能力。
課題名稱: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課題“新媒體條件下醫(yī)學生醫(yī)德教育實效性研究”(編號 JG15DB21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