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紅
摘要:所謂問答式教學,就是教師圍繞一定范圍的內容,根據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結合他們所了解到的情況進行提問,由學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與討論,找出問題的正確解決辦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且對提問的問題有所暗示,啟發(fā)學生思考。有效的提問藝術在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17-02
關于有效提問,我有些自己的看法。
1.有效提問的方法和技巧
問題是思維的向導,有效提問是教學活動的催化劑。它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1精心設計提煉問題,使其更具有科學性。課堂的有效提問是屬于語言的方法。蘇聯杰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有效的啟發(fā)性教學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因此,教師務必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fā)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zhàn)性和價值性的問題,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1.2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思維來自疑問。宋代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教師在設疑時應當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去鼓勵他們去質疑,并通過師生的活動來解釋,從而來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1.3善于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恰當的時候提問,實際上起著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有效的提問時機產生于下列情況: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fā)問質疑時。教師應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地提問,適時適度地啟發(fā),形成一條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而上。
2.有效提問并學會傾聽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滿堂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并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只因為沒有傾聽。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3.有效激勵
有效教師不只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師是受學生喜歡的教師,而且因喜歡而信任。而教師能否成為這樣的人,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三個品質:熱情;期望;可信任感。
3.1熱情。一是對學生熱心。主要通過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支持性的關系。這種安全的、輕松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二是對自己所教的專業(yè)有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熱情的教師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和求信仰傳達給學生,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信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教師的熱情隱含在教師的語音、語調和教師的身體語言之中。
3.2期望。學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學生會將教師的期望內化為對自己的期望,進而影響自我評價和努力程度。教師的期望可能幫助學生成功,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只抱有期望,沒有相應的幫助措施并不能有相應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學生成功和幫助學生成功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師的期望在學生身上實現。教師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成功,有成功體驗。要使教師期望促進學生成功,除了語言,更需要用教學行為來表達對學生的高期望。
3.3可信任感。有效教師總是那些學生感到值得信賴的教師??尚湃胃杏兄趧?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教師通過坦率、誠實的師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教師的學識;二是教師的人格。
4.做一名有效教師
(1)轉變教師教學行為。人類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書本和網絡資源的出現,使學習者由原來的"聽講學習"轉向"閱讀學習"和"發(fā)現學習"成為可能。但這種轉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師仍然在充當"供給者"和"提供者"的角色;學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由原來的"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fā)現學習,成為"發(fā)現者"和"建構者"。(2)提問方式轉變。教師滿堂灌不對,滿堂問也不好。提問不等于啟發(fā)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啟發(fā)性的提問并不能達到啟發(fā)學生、調動思維積極性的目的。有些教師一堂課要提很多個問題,這樣學生怎能有時間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要選擇重點加以講解或引導學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學生的提問組織教學。(3)有效教學設計。任何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fā)展。為了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fā)展,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作好準備。這種準備活動最初稱為"備課",后來發(fā)展成系統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只是教學行為的一種備擇的教學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學行為"實現教學方案的理想和價值。比如有效"講授"和"提問"。
總之,掌握有效的提問藝術是每位教師的必修課,只有完全理解有效提問藝術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