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甘肅 民樂 734500)
?
誦讀的藝術(shù)
王榮
(甘肅省民樂縣第四中學,甘肅民樂734500)
摘要:誦讀是一門藝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我們通過深入的研讀材料,準確地把握重音、節(jié)奏、語速、語調(diào)和采取一些輔助手段,來對作品進行有效的二次創(chuàng)作,提升誦讀的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感悟作品的要義。
關(guān)鍵詞:誦讀;中學語文;語文教學
誦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語文教學中,誦讀是理解、體悟、涵詠的最好的途徑之一。南宋朱熹就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然精通,精熟后理自見得。”清代大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也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娬b讀是感悟要質(zhì),培養(yǎng)語感的最好手段,同時也表明了誦讀是一門藝術(shù),是需要訓練的,是有技巧的。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有效的嘗試,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能有所幫助。
誦讀之前首先應做好的就是對材料的研讀,古人云:“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欲樹之茂者,必固其根本。”認真、細致、反復地研讀材料,理清材料的脈絡,把握材料的要義,感悟材料的感情基調(diào)及情感變化,揣摩細微之處的精妙,以便于對材料了然于胸,先入為主,就能有效地對材料進行宏觀把握,進而對材料就能有效地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在有效地對誦讀材料深入研讀的基礎(chǔ)上,就要確定材料的誦讀基調(diào),或根據(jù)材料的內(nèi)容及情感變化來及時地轉(zhuǎn)換誦讀的角色。如有的文章要讀出激昂、渾厚、粗獷的陽剛之美,有的則要讀出柔和、婉約、細膩的陰柔之美,有的要讀得歡快愉悅,有的要讀得低沉凄婉,這就要在研讀材料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誦讀材料的不同加以確定。
句子的重音,一般指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語法重音往往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一些輔助修飾成分。語法重音的強調(diào)并不十分明顯,只是語句和其他成分相比較,稍重一些罷了。
邏輯重音依據(jù)的是語意和感情,指為了突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意義而有意強調(diào)的成分。在研讀作品的基礎(chǔ)上,才能準確地把握重音所在。重音把握到位了,誦讀時的表現(xiàn)力也就強了。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中,“故鄉(xiāng)”二字降調(diào)重讀,則思鄉(xiāng)情懷就表達得更為充分了。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中“分外妖嬈”重讀、頓開,就更能讓人感受到北國江山美景的絢麗多姿了。
誦讀的語速有三種:快速、慢速、中速。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語句,誦讀的語速是各不相同的。如讀歡快、激動、興奮、緊張或害怕的內(nèi)容,語速要快一些,而傷感、低沉、莊重、失望等的內(nèi)容語速要慢一些,而一般的陳述性或說明性的文字,以中速為宜。
語調(diào)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句子朗讀語調(diào)把握到位了,語句就有了抑揚頓挫的變化,搭配得宜節(jié)奏感強,語句也就富有了音樂美。根據(jù)語意和情感的變化一般句子的朗讀語調(diào)有以下變化:
表達鼓勵、號召、激昂、反問等感情,語調(diào)要前低后高,語氣上揚。
表達堅決、自信、果敢等感情,語調(diào)前高后低,語氣下降。
表達冷漠、莊重等感情,語調(diào)要平直舒緩。
表達悲痛、低沉、哀傷等感情,語調(diào)要低沉,語速放慢,語氣逐步降低。
當然根據(jù)句子的語意變化和感情變化,語調(diào)也應有變化,這樣文章內(nèi)容的情感表達會更加充分,淋漓盡致。而語速語調(diào)把握好了,則能使聽眾感覺到語言的音韻美和情感美。
疊音詞在文章當中運用不是太多,但有時卻也是情感集中的所在。朗讀好疊音詞,會給整給文章的誦讀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疊音詞在文章中,根據(jù)表達情感的需要,誦讀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表達激昂、豪邁、雄渾的情感,要前低后高,語調(diào)上揚。如《黃河頌》中“啊!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疊音詞“浩浩蕩蕩”就要這樣讀,才能表現(xiàn)出黃河的雄渾,也能表現(xiàn)出中華兒女的豪情壯志。
表達哀傷、悲痛之情,則要讀得前高后低,語調(diào)低沉。如李清照《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要語速放緩,低沉,前高后低,才能把詞人無盡的凄苦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背景音樂
誦讀中,如果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則會收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如筆者在上《三峽》一文時,通過反復試聽,選擇了經(jīng)典民樂《姑蘇行》來作為朗誦的背景音樂,效果很好。而上《沁園春·雪》時,則選擇了歌曲《沁園春·雪》的伴奏音樂,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二)重復誦讀重點語句
在誦讀時,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或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句子進行重復誦讀,也會使情感表達更為完美。如李清照《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加強或變化語速語調(diào),重復誦讀,主題感情的表達就更充沛了。
(三)嘆詞的巧妙運用
在誦讀中,有些重點句子的感情較難理解或不好表達,如果能巧妙地添加進不同的嘆詞,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授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在這里蘇軾的感情是很復雜的,既有樂觀豁達,又有孤獨失意,如何能把這兩種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我在授課時加入了兩個嘆詞,效果非常好。理解樂觀豁達的感情時在句子前面添加了嘆詞“啊”,即“(啊?。┖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解無奈失意時,在句子前面添加了嘆詞“唉”,即“(唉!)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啊一唉,兩種復雜的較難理解的情感就顯露無遺了,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總之,朗讀是一門藝術(shù),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探討,就會有更大的收益,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增光添彩。
[責任編輯金東]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14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