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濤 (太原理工大學 030024)
淺論中國畫的本體精神
王光濤 (太原理工大學 030024)
本文從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道家及佛家思想,來闡述中國畫的本體精神。
中國畫;道;禪;本體精神;清;靜;無為
中國畫的本體精神有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清、靜、無為。“清”和“靜”屬于本體精神的性質,“無為”是這些性質的存在狀態(tài)。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可以從兩種基本精神著手:一是道家的,二是禪宗的。中國畫的認識主體——士大夫階級的心理結構,以及由這一心理結構形成的國畫家特有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養(yǎng),決定了中國畫本體精神中所注入的原始養(yǎng)料是以道德為源、以禪宗為流的虛無主義思想。
道家、佛家思想的深刻的洞察力要得力于人類神秘的知覺方式——直覺體驗式的認識方法的結果。在老子看來,“靜為躁君”,“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故萬物雖并動作,卒復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動是事物的暫時的、表面現象,而靜,則是事物的本質、本體屬性,是動的最后歸宿。莊子認為:“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濘?!狈粗畡t濁則亂。清和寧體現了事物的理想存在,是無為之結果。而自然之性本在清、靜,清、靜又以無為為本,無為則靜涵動,清可容。
道家無為而就的是心物冥合的虛靜境界,與道家不同的是,禪宗欲修的是心物兩忘的空明境地。禪的本義是靜慮、冥想、棄惡從德。沉思冥想從而獲得對佛性的徹悟。禪宗的精神是空,“一切皆空”,所謂的現實世界只是本心空明后的幻相。徹底的禪的境界是在發(fā)見心性之本體的空無。
禪宗從佛法中脫穎而出,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構筑了自己的審美模式,成為文人士大夫所能普通接受的宗教理論,形成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特有的人生哲學,深入到中國文化藝術固有的核心,道和禪成為中國文化藝術曠日持久的主要影響。
1.靜氣得于畫家內心之充盈,對生活的探求和深思
倪贊不滿元人統(tǒng)治,自賣家財,歸隱山林,在自然天地中尋求一方凈士,所作山水,平遠疏淡,畫面白的部分虛空、清曠占著大部和疏朗造型的線條相配合來構成寂靜恬淡的境界,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風故人之感”,得逸品畫格之最高境界。
2.中國畫的“靜氣”還參悟著“禪理”,自寫性靈,參乎造化,達到心物兩忘、空明境地
日本高臺寺藏《十六羅漢圖》,每一尊羅漢,或坐石上,或坐椅上,或作抓癢狀,或作顯示神通狀,造型雖變化多姿,但深得“靜”中之妙。這正是禪宗的凝神冥想、活參和頓悟的反應,而貫休深得其意,使畫面充滿著禪趣和玄思,使禪宗的心物兩忘的空明境地、靜慮、冥想得到詩一般的升華。
3.中國畫的“靜氣”,還表現著中國畫家特有的美學情趣
“靜”反映在用筆用墨之時,不可有矜心作意之態(tài),也不能有草率敷衍之意,隨意而生發(fā)。倪瓚簡淡柔雋的筆墨與山水冷逸、寂靜的意境互為表里,體現了文人畫的高雅氣息。達到形連太虛,思接混沌的妙境。讀他這類畫,可息燥動之心而入寂靜,可體宇宙造物那無盡的深秘。
在中國畫藝術中,古代的國畫家們力主文雅、清新、淡泊,寧靜平和。在藝術中,他們著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繪畫的邪、甜、俗、賴之病,根深于人的心靈、精神與修養(yǎng)。故石濤有云:
愚者與俗同識。愚不蒙則智,俗不淺則清……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而心淡若無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所以平淡并不是枯淡,就如倪贊的畫雖用筆干風裂秋風,但卻潤含春雨,黃子久在他的筆墨間表現了山蒼木秀,水活石潤,是在天地之外別構一種清奇,是一個有生命的、活的、自然中所沒有的新美、新境界。打開畫卷,寧靜清新之氣撲人眉宇,例如他晚年藝術進入自然渾成化境的巨作?富春山居圖?,畫家雖以富春江景色為藍本,他不是自然主義的再現,即不徒以形似為滿足而重于理趣神韻,所以他有意識地舍棄了富春江岸高峰插云,奇巖峭立的形體,多取平緩圓渾的山體結構,其目的在于構筑一種寧靜、平淡、清新的意境。和董源“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巨然“淡墨輕嵐”,“嵐氣清潤”一脈相傳,于蒼渾中見腴潤,于宕逸中見清遒,氣清質實,平淡天真、雅潔淡逸,生動地表現出江南翠微杳靄,蒼茫渾秀的景致,將元人清逸的審美觀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和靜是自然之本性,體現了事物的理想存在,是無為的結果?!罢齽t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中國畫畫面的空間感正是憑借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jié)奏表達出來的,明與暗也聯成一片波動,如行云之推月,虛實關系既是一個藝術意境創(chuàng)造問題,又是一個空間觀念和藝術形式結構問題。
1.虛無為有之根本,虛無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
老子日: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恍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不就是宋代的水墨畫,如米芾云山所表現的境界嗎?中國畫中的虛無不是死的結構的空間間架,而能使物質、精神、氣韻在里面流動,是最活潑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紛紜節(jié)奏從他里面流出來,都能表明中國人特殊的空間意識。中國畫底的空白在畫的整個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
2.畫內筆墨有窮盡,畫外意境無窮盡,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
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里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有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敝袊鴤鹘y(tǒng)繪畫藝術很早就掌握了這虛實相結合的手法。清?閔貞畫?太白醉酒?一圖,太白爛醉如泥的形象,位于下方,僅占去畫面四分之一。上面四分三是空白,畫面上的一片空靈,一片虛無,將李白那種心胸博大的氣派通過這片空白而表現得淋漓盡致,觀之令人遐想萬千,余味無窮。
3.中國畫作為空間藝術的一種古老形式,應尚清空而去質實
中國畫家在境界的處理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處確立審美注意中心,虛處開拓境界,作為“象外之旨”來調動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轉實為虛,以虛代實,使虛的空間處置化為實的生命,將畫意引伸到神妙的境界。山水畫中常利用云、氣、煙、霧、嵐、靄等,“片片行云如絮”常留白示意,可謂山之有云猶魚之得水,生動空靈,或言過甚,但觀古來杰出寫山水者,皆籍以取勝,得“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氣韻生動之空靈意境。
總之,道家清凈淡泊、寂寞無為的情趣和理想,自然天放的人性、至樂無樂的人生哲學以及崇尚自然天籟的宇宙觀,加之禪宗的凝神冥想、活參和頓悟,使活脫脫一個現實世界,充滿著禪趣和玄思,使本來就追求蕭索超然、空寂寥落意境的文人士大夫,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中國畫的本體精神清、靜、無為得到了詩一般和諧的升華。
[1]李安綱,趙曉鵬.道德經[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2]張石,王樹海,吳作橋,張錫坤.禪與中國文學[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3]陸欣.莊子通義[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