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嬌嬌[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
論張承志小說的精神世界
⊙高嬌嬌[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摘要:張承志的小說其人生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本文主要以其短中長篇小說代表作為例,結合其散文和評論,從情結、情懷、反抗意識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探討張承志小說內在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張承志情結情懷反抗意識
縱觀張承志歷年來創(chuàng)作的小說,給人們呈現出的是豐富的精神世界。同樣,他備受認可的是他的寫作中心靈的表達,比如草原上的黑駿馬、蒙古族額吉、北方的河流、金色的牧場、富有激情的歌者、神圣的哲合忍耶等等,都是他心靈的替代物。本文從張承志小說的精神維度展開,依次從其小說反映的情結、情懷、反抗意識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對于情結,主要與小說集中呈現出的兩個人物“我”和母親“額吉”有關。在七十年代革命的洪流來臨時,作者被動地推向廣袤的草原,走向流放式的知青生活,意味著他要離開城市走向農村,也意味著他要離開學校和家庭。這就使作者十分想念家中的母親,又依戀著草原上的額吉,所以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不僅塑造作者式的知青角色,也進一步將目光轉向了草原額吉形象的塑造。
(一)知青情結
當大多數當代知青作家對中國的文革運動進行批判和揭露,而形成一股股譬如傷痕、反思等潮流時,張承志卻特立獨行,他并不排斥甚至感恩知青年代,“對于當年自己的紅衛(wèi)兵經歷與知青生活帶有一種貴族式的尋找和懷想”。對于張承志來說,他的知青情結可以說是草原情結,他高中畢業(yè)后作為一名知青在內蒙古烏珠穆沁草原插隊,放牧四年,成為徹底的“牧人”,而這四年的生活一直以來深深地影響著張承志的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均反映草原文化和風俗。要不然作者的第一篇小說也就不會寫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發(fā)生的故事——《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聽蒙古長調,學講蒙語,遭遇白毛風,會用套馬桿,草原調查風等。還有在《黑駿馬》中主人公是一個受漢族文化影響的蒙古族知識分子,反映他的愛戀觀與蒙古族的倫理觀產生沖突,也體現蒙古族抱養(yǎng)子的習俗和對馬的愛惜以及對生命的敬重等。在之后的《金牧場》中金牧場是主人公所在的牧民大隊的故鄉(xiāng)——阿勒坦·努特格,經過一番大遷徙,而故鄉(xiāng)卻已改變,其中穿插了許多“我”在草原上的生活細節(jié),比如老騾馬生小馬駒,起蒙古名字,喝奶茶等民族特色,經歷了馬和換馬風波,草原肅清調查運動等。那里與城市相比是貧窮落后的,但草原的廣闊和蒙古族人們的善良和赤誠卻深深地烙印在知青們的心里。
(二)額吉情結
在張承志的知青情結中也一直貫穿著額吉情結,就其自身經歷看,他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由一開始的眷戀生身母親的情感轉移到對草原的“額吉”母親的依戀,在《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中作者就道明草原知青有兩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生身母親,住在北京;另一個是我的蒙古母親,我叫她‘額吉’,住在草原”。
“額吉”這個詞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也是作者用情最深的地方,那就是對母親的無上禮贊。《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主題就是歌頌母親的,從開頭、中間和結尾都回蕩著一曲贊揚母親的草原古歌——《修長的青馬》。當時主人公還是個十九歲的孩子,因蒙古族特有的習俗,所以額吉就把我當作她抱養(yǎng)來的兒子,額吉除了干家里的重活,還給我補氈襪、催阿拉哈哥哥教我蒙文,特別讓主人公印象深刻的是草原刮白毛風那天,在他出牧的時候,額吉怕把他凍著,把自己身上穿的山羊皮外套給了他,而導致額吉的下肢癱瘓了很長時間。還有額吉不僅是阿拉哈和我的母親,更是草原上知青的母親,因為當額吉聽到有位燒傷的女青年住院時毅然要帶著奶豆腐去看她。還有《黑駿馬》中的銀發(fā)額吉,“我”白音寶力格從小被父親寄養(yǎng)在奶奶家,奶奶像對待親生兒子或孫子一樣對待和照料,使“我”從小男孩成長為男子漢。當索米婭遭受侮辱懷孕時,“我”生氣質疑和不理解,而奶奶和索米婭出于天然的母愛卻對那個孩子拼命地呵護?!督鹉翀觥分蓄~吉對我的愛,比如贊賞我騎馬,給我起蒙古名字以及給我講她那美麗的故鄉(xiāng)等。就這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額吉形象,像親生母親一樣照顧離家的“我”,讓我體會到母愛的關懷,也讓我健康成長。在其散文《二十八年的額吉》中,作者仍回顧和懷念那個烏珠穆沁草原上飽經滄桑的額吉。
張承志不論是寫人摹物,還是造景抒懷都透露著一股情懷,特別是一種人文和自然情懷。
(一)富有浪漫抒情的蒙古升調和西北民歌
在其《黑駿馬》引子里作者對蒙古長調深有體會,“那些過于激昂和遼遠的尾音,那此世難逢的感傷,那古樸的悲劇故事;還有那深沉而摯切的愛情,都不過是一些依托或框架?;蛘哒f,都只是那靈性賴以音樂化的色彩和調子。而這正是蒙古民族深厚文化的積淀,也是草原古老生活的真切反映,更是蒙古族人民浪漫情懷的彰顯?!厄T手為什么歌唱母親》開篇用一設問“朋友,你喜歡蒙古族的民歌嗎?”引出那首贊美母親的歌《修長的青馬》,在小說開頭、中間和結尾都提到過,牧人歌頌母親那種感人情景一一呈現:“頭發(fā)斑白的母親啊,你的恩情像東方的晨曦……酷夏的夜是多么難熬啊,是母親喂給了我奶水;嚴冬的夜是多么凍人啊,是母親掖緊我的皮被……”,從而引出偉大的額吉故事。《黑駿馬》中以馬命名的蒙古族民歌很多,而“黑駿馬昂首飛奔喲,跑上那山梁,那熟識的綽約身影喲,卻不是她”,既是一曲哀婉低回的歌曲,也是一則凄美的愛情故事。奶奶唱的是哥哥騎著黑駿馬,穿越茫茫的草原去尋找他妹妹的故事。而這樣的古老故事再現到白音寶力格和索米亞的身上,用古今傳頌的古歌串聯著故事的發(fā)展,兩兩呼應,讀之慨然?!侗狈降暮印分小八{格瑩瑩的天”“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青枝呀綠葉展開了,六月的日子到了”“哎喲喲,尕妹妹跟前我去過,有一股擾人的火”,從陜北民歌到青藏民歌,如此純樸而質厚,訴說著故鄉(xiāng)的民風和民情。
(二)具有冒險和犧牲精神的英雄情懷
在追溯回族生存和信仰堅持的歷史中,我們能找到富有這些精神的英雄們。在《西省暗殺考》中為在金積血戰(zhàn)中犧牲的回民復仇,竹筆滿拉雖被人出賣,逮捕后被殺,但他仍義無反顧地去赴死,且又將復仇任務傳給馬夫。那個馬夫后來在刺殺左宗棠時因誤殺師爺而英勇犧牲。之后伊斯兒就把重任放在自己身上,他的一生都在密謀刺殺左宗棠。盡管做出犧牲,但信念永不放棄。在九十年代頗受爭議的《心靈史》中馬明心遭清廷暗殺,顯現出他的剛毅,還有蘇四十三的壯烈、平涼太爺的隱忍、船廠太爺的堅韌、馬化龍的果敢、馬進城的悲愴,這些偉大的英雄們在繼往開來的道路上一個個地冒險、犧牲,秉持著信仰,也在為著信仰的延續(xù)而艱難行走。作者在考查和游歷大西北回族聚居地之后深有體會“在中國的信仰者,無論門檻的異同,他們那隨時準備著犧牲的精神,是真實的。盡管存在著種種復雜性,說他們是高尚的人,是真實的?!倍@種血淚般的訴說更突顯出濃厚的英雄主義情懷。
(三)對在自然的熱愛
作者由心而發(fā)“對于一個幅員遼闊又歷史悠久的國度來說,前途最終是光明的。因為這個母體里會有一種血統(tǒng),一種水土,一種創(chuàng)造的力量使活潑健壯的新生嬰兒降生于世,病態(tài)軟弱的呻吟將在他們的歡聲叫喊中被淹沒”。只有這個國度的水土才能讓國民持久勃發(fā)著生機并樂觀、自信地生活。
《北方的河》中“我”考察北方眾河,從游歷到幻想,無不體現著作者對北方各河的熱愛和贊美。當他深深地被黃河激蕩的河水打動,竟然不顧一切地游過黃河?!督鹉翀觥芳t衛(wèi)兵小分隊重走長征路,那白龍江在峽谷中奔流的雄姿和氣魄動人又美麗。在金牧場里,當“我”有了駿馬希臘之后,那種馳騁在草原上的無法言表的豪情;當“我”靜下心來審視草原時,廣袤的草原和變換著模樣的太陽陪伴著我;當額吉回想故鄉(xiāng)時,記憶中始終和金子聯系在一起的黃金牧場、金黃的草原、金子般的家鄉(xiāng)、金營盤、金黃的舊宿地,這都不能形容盡它的美麗和金貴?!逗隍E馬》中河灣里和濕潤的草地,絨花雪白的蘆荻,高空鳴叫的大雁,奔跑在草原上的,山谷里的馬蓮花,伯勒根河水中濃暗的綠草,草原上的日出等等美麗大自然的描述無不讓人欣賞和贊嘆。
張承志的作品總是描述對過去的一種懷想。他很少寫現實中正在發(fā)生的事。他好像刻意回避,也害怕面對,只是孜孜不倦地在追憶中尋回那種回歸土地的真實。
“在路上”,是張承志給人的感覺?!稄埑兄居洝分羞@樣描述張承志:“他一年大約最多只能在家呆三分之一的時間,悶了,憋不住了,就像一頭關在籠里焦躁不寧的困獸?!奔钡仉x開都市,就急急地鉆進窮山辟壤”。現實中他的狀態(tài)同樣在他作品中也呈現著一種分裂:都市文明和原始自然、過去和現在的緊張對立。張承志總是以現代都市人的眼光審視過去和自然,比如《黑駿馬》中一個受著漢族文化影響的白音寶力格與奶奶、索米亞的傳統(tǒng)倫理觀的沖突;《北方的河》中主人公那種沉浸在黃河中的舒暢、盡興、激情與面對現實存在的不安、煩躁、處處碰壁的對立,《金牧場》中額吉心目中的美麗的家鄉(xiāng)和現實中已改變的阿勒坦·努特格的矛盾,《心靈史》中回族信仰追求
的血淚歷史與現實信仰崩潰的137年代的相異。
其一,從角色創(chuàng)作上來看“我”不論是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人物,還是作為第三者或是旁觀者,總是與身邊的環(huán)境、身邊的人物以及過去和現在,隱伏著沖突和矛盾,彰顯著他的叛逆?zhèn)€性。比如對于知青系列角色的塑造,就帶有青春叛逆的性質。其二,作者本人的身份確認和文化認同存在矛盾,他總是游離在回族、漢族、蒙古族三個民族之間和伊斯蘭文化、漢族文化、草原文化這三種文化之間。民族、宗教、文化是他創(chuàng)作的母題,也常常猶疑在其中。其三,從時空上看,一切都在變化,作者面對的曾經已一去不復返,只能在回憶中追述,而對于現實作者總是逃避并遠離它。
總的來說,張承志的代表作就其精神維度而言,其小說反映的情結、情懷、反抗意識三個方面,突顯了作者對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宗教信仰自由和地域特有文化的一種關注,同時,對比過去和現在,應存留過去的美好并深刻地反思現實,在這個精神信仰缺乏的時代,應當有一種人文和自然的情懷,堅持對信仰的追
求,秉持著執(zhí)著的精神,探索在社會中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施自習.張承志:應該更注重文學的普世和多元[A].郭小東.30知青作家批判書[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
[2]張承志.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3]張承志.牧人張承志[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4]張承志.北方的河[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5]張承志.張承志文集·在中國信仰回族題材散文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6]宋莊.張承志:總是在路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4-17.
作者:高嬌嬌,延安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