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秦華
【摘要】瑪格麗特米切爾是一位美國女作家,1937年因為小說《亂世佳人》獲得普利策文學獎。這部小說是美國歷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銷量超過3千萬,并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作者瑪格麗特.米歇爾是一個具有女性主義意識的女作家。從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她對美國內(nèi)戰(zhàn)時期的南方婦道觀的虛偽、愚昧和對婦女的壓抑有強烈的反感情緒。本文具體闡述了斯嘉麗作為新女性的成長背景以及她的作品之特殊之處。每當我們面對艱難的問題時,總會想到斯嘉麗的那句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關鍵詞】背景 女權主義
簡介
《亂世佳人》是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瑪格麗特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敻覃愄鼗耸陼r間完成了這部小說。半個世紀以來,這部小說已經(jīng)被翻譯成了四十種語言,出版了85次以上。今天,這本書仍然暢銷。與之相關的電影,因其極具吸引力的情節(jié),也得到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這部小說以斯嘉麗的情感經(jīng)歷為線索,展現(xiàn)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特殊背景。
然而,大多數(shù)讀者之了解其錯綜復雜的、感人的敘述,卻忽略了其隱含的思想價值。如果它完全是一個開放的愛情故事,它還能夠鑄造這樣一個不朽的文學作品?答案肯定是不。其永恒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和藝術表達手法,也在于其深刻的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或者說其滲透給人們的意圖。女性主義思想正是在他們中間最重要的一個,這賦予了這項工作的一個永恒的魅力。
本文將對這部小說中的女性主義思想進行深入探討。第一部分為緒論。接下來將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概述,在接下來的兩部分,全面探討女性主義思想在這項工作中,通過一系列的圖像和自然圖像的女性角色。
一、作者的背景
瑪格麗特米切爾是一個南方人,生活在喬治亞,亞特蘭大的一位公民。她出生于一個富有并具有政治背景的家庭中。她的父親尤金米切爾,是個律師。她的母親,瑪麗伊莎貝爾斯蒂芬斯,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有倆個兄弟。
米爾長從小就聽了許多關于古亞特蘭大的故事,在美國內(nèi)戰(zhàn)期間,南方聯(lián)盟軍隊在那里戰(zhàn)斗過。十五歲的她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我是個男孩,我會去西點軍校,如果我能做到,或者我是一個職業(yè)拳擊手?!泵浊袪柈厴I(yè)于華盛頓當?shù)氐纳駥W院,并于1918開始在史密斯學院學習醫(yī)學。在她年輕的時候米切爾繼承了母親的女性主義傾向,這導致她與父親的眾多沖突。但她過著完全的爵士生活方式,寫著散文。當米切爾的母親1919歲去世時,她回到家里,回到了她父親和弟弟的身邊。米切爾在1922下以米切爾佩吉的名義開始了她的職業(yè)生涯,寫文章,采訪,素描,為亞特蘭大雜志作評論。四年后,她在一次腳踝受傷后辭去了該職務。
從1926年到1929年,她花了近十年時間創(chuàng)作小說。她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人喜歡她的作品。本書打破了銷售記錄,紐約人贊美它,詩人和批評家蘭欣賞它,這本書被最終被授予了普利策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米切爾是一名志愿者,為美國紅十字會銷售戰(zhàn)爭債券和提供志愿服務,并被評為榮譽市民,米切爾于1949年8月16日在亞特蘭大去世。
二、與其他女權主義小說的差異
女性主義與婦女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平等的斗爭有著密切的關系。婦女運動演變出如廢除奴隸制的社會改革運動的社會群體。作為第一個維護婦女的權利的偉大的女權主義著作,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認為女性不應該被排除在享受男人的權利,她是男女教育平等的早期倡導者。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財產(chǎn)的起源,和國家提供了最全面的考慮宗族歷史和經(jīng)濟。但是米切爾寫了一部明顯的女權主義小說。敘述者的評論說:“在任何時候,之前或之后,地價低,被放置在女性的自然,”她無情地揭露了南方父權制,女人需要被奉承,屈從于男性,無論多少聰明能干。但更有效的比其公開重復女性的消息,這是一個強大的女人斯嘉麗,梅蘭妮,愛倫·奧哈拉,塔爾頓太太、奶奶Fontaine,米德太太為主的小說,嬤嬤。
三、結論
斯嘉麗是一個有多重人格的女人,在經(jīng)歷了風雨,當她面對困難時,她挺身而出,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當她面對一些她不關心,仍然堅持她的老方式;當她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她告訴自己“明天是另一天!”。戰(zhàn)爭喚起她的女性意識,責任,塔拉和家庭支持她,我們可以相信,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擴展和深化教育,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社會將迎來覺醒的女性意識。在這個時候,我們將實現(xiàn)男女之間的真正平等,在充分考慮男女之間的差異時,婦女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考慮。
沒有了一本書只是為了娛樂。女性主義的價值觀賦予了它新的意義,使其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尤其是斯嘉麗,扮演著無數(shù)少女和女性的角色模型。因此,隨風而去,對促進女性意識的覺醒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References:
[1]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eprint,1973.
[2]Baym,Nina.Feminism and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2.
[3]Collins,The Woman in Whit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6.
[4]代良英,外國文學名著讀本[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4.
[5]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6]楊娟,斯嘉麗的情感矛盾與蛻變—探索其女性主題意識構建和精神家園遷移[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