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然而,一些教師更多地認為“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緘默知識,看不見,摸不著,提到經驗積累,便覺得無從下手,不好操作。玻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東西,最有效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笔穼幹薪淌谝苍f過:“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自身經歷。”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也是如此,需要學生自己去經歷、體驗、發(fā)現。例如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學習中,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去經歷數學活動,在“做”和“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感悟、內化、遷移,逐漸沉淀下來形成經驗。筆者認為,這里的數學活動可分為三種類型:觀察理解概念的操作活動、產生數學結論的探究活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中,要有效地設計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
一、經歷幾何概念的操作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幾何概念的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操作活動,可以讓學生積淀起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
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獲得數學的直接感受與體驗等經驗,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一是折一折。將教材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下來對折。二是剪一剪。把兩張紙分別對折,畫出圖案,再剪出軸對稱圖形。學生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交流、回味,就有了比較充分的活動經歷,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進一步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再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為了突破“圓”與“球”混為一談的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摸一摸。出示兩組物品,一組是光滑的杯子蓋、餅干盒蓋,另一組是地球儀、乒乓球,讓學生分別摸一摸,說出感受。第二,搓一搓。在教師的指導下,擠搓課前準備好的乒乓球,追問:能像這樣搓硬幣和圓形紙片嗎?第三,切一切。小組合作切圓形蘿卜,展示圓形截面。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學生積累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較好地把握了“圓”與“球”的區(qū)別與聯系。
二、經歷數學結論的探究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數學結論的產生過程中,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積累鮮明豐富的數學經驗,主動建構數學的基本模型。
例如在“圓周率”的教學中,我們開展了一些數學活動。第一,觀察。在引導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認識到圓的周長比正六邊形的周長大,比正方形的周長小,進一步得出4>>3的結論,總結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第二,測量。引導學生用“繞”或者“滾”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通過反復測量,分析數據,發(fā)現規(guī)律: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1……”倍。第三,欣賞。怎樣求出圓周率的準確數值呢?引導學生觀察用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逼近圓周長的過程,了解割圓術。實踐證明,這樣的數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圓周率的含義,掌握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積累觀察、測量等活動經驗,感悟“化曲為直”和“極限”的數學思想。
在數學結論的探究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不斷嘗試搭建、分拆拼補等活動來豐富其經驗,獲得對數學結論的深刻領悟。
例如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問題時,當學生進行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后,我設計了小組操作活動:小組任選一個三角形(每組三角形中有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利用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學生通過測量活動,初步驗證了猜想的正確性,但測量中還存在一些誤差,只能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180度的結論。于是,筆者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跟進:第一,選擇剛才測量的三角形撕一撕(或者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該撕三角形的哪里?第二,采用平移旋轉的方法把撕出的三個角拼一拼,想一想拼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第三,比一比,三個角拼成了一個什么角?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測量、撕分、拆拼、思考,親身經歷了數學結論的產生過程,獲得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經歷知識運用的思維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數學思維活動,鞏固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思維,讓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得到完善、深化與提升。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練習課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這兩種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我選用了一張長方形紙作為教具和學具,設計了這樣的數學活動:一是利用手中的長方形紙,測量相關數據,計算出它的周長。二是在這張長方形紙上剪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算出這個正方形及剪下的小長方形的周長。三是比一比,剪開以后的兩個圖形的周長之和與原來長方形的周長相比,有什么變化?動手拼一拼、拉一拉,探尋其中的奧秘。
有時,學生的經驗生成是在思維層面進行的,不一定借助任何直觀材料,其獲得的經驗往往更側重于積累與提升,也更為理性。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我設計了“如果給出一個三角形,要知道三個內角各是多少度,你準備測量幾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學生通過思考,完成了由測量三次到測量兩次,再到特殊三角形中只需要測量一次的思維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在加深,充分感受到思維活動挑戰(zhàn)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經驗也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得到升華。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多角度數學活動的結晶,是在不斷地“做”和“思”的過程中逐漸感悟和積累起來的。當學生的“數學經歷”上升為“數學活動經驗”后,教師要及時抓住契機,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進行引導、總結、反思、提升,讓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更好地轉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形成“最具生長力”的數學活動經驗。
(徐希浩,泰興市黃橋鎮(zhèn)中心小學,2254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