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志
中央領(lǐng)導(dǎo)同志五一節(jié)前夕在對安徽知識分子談話中,再一次強調(diào)“不人云亦云”。我看后感慨萬千。為什么?因為這話切中了要害。我們知識分子吃人云亦云的虧太厲害了。君不見有多少論文、著作是拾人牙慧!作者人云亦云,讀者讀起來乏味。中國人均讀書數(shù)量太少不能不認為與書中老話、套話、空話太多有關(guān)系。
“不人云亦云”是由知識分子的使命決定的。擁有知識是基礎(chǔ),是第一步。擁有知識之后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要站在前人肩上探討未知。旁征博引是要的,更重要的是引而伸之,要從“引”中推演、伸展出新的理念?!缎绿茣ざ涡銓崅鳌吩缇透嬲]人們:“‘搜章摘句,不足以立功。乃棄去?!笔裁词侵R分子?以探討未知為天職的人才是知識分子。秉筆直書, 闡明未知,回答人所未聞的著作,釋疑解惑,才會是鮮活的,才會讓讀者愛不釋手。
不過,作為知識分子幾乎無人不知“人云亦云”之拙劣,為什么還要人云亦云呢?一句話:怕出錯。重復(fù)老話一般不會犯錯誤,即使錯了,自己也不是第一責任人。怎么會怕出錯的?刨根問底,是因為有人愛扣帽子,愛打棍子。不人云亦云的新思想、新見解,有兩重性。不同于舊者,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還可能不錯而被“舊”認為是錯的。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人云亦云”與“不人云亦云”的辯論史,最后總是“不人云亦云”者獲勝,可是過程是曲折的。千百年來,“不人云亦云”者被打、被關(guān)、被殺的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對“人云亦云”的泛濫,除了要從知識分子自身找原因之外,還應(yīng)該從客觀上找一找原因。驚弓之鳥是因為旁邊有驚弓。沒有驚弓,鳥的膽子就大了。沒有棍子,文人就敢于飛文染翰,縱橫馳騁了。為了讓不同凡響的獨到見解層出不窮,就不能不花大力營造一個寬容、寬厚、寬松的“宜人、宜學”的學術(shù)生態(tài)環(huán)境。
領(lǐng)導(dǎo)要帶頭。“龍頭擺一擺,龍尾跟上來”。上下齊努力,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談不談,必將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