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
奉家地處新化西部雪峰山脈中段奉家山腹地,與隆回、溆浦接壤。奉家山是座神秘之山,我多次到那里去探訪。這次再到奉家山,受邀參加新景區(qū)渠江源開園之際舉行的渠江茶葉論壇,無意中遇到了一種奉家山的特色美食,農(nóng)民叫它筍子粑,文化人稱它奉家筍粑。
我與筍粑邂逅,是在主辦方準(zhǔn)備的晚餐上。我吃飯的時候,餐桌上來了一道素菜,黃澄澄的成薯條狀。我不知何菜,一旁的廚師告訴我,那是奉家山的特色——奉家筍粑。聽說這是道新鮮的應(yīng)季菜,我立刻倒來一杯白開水,先洗去嘴里的雜味,再仔細享用這奉家筍粑。
奉家筍粑最大的誘惑不只是它的味道,那黃澄澄的顏色,也非常吸引我的眼球。那黃色里帶點兒糯米粉的白色,在眾多菜品里格外搶眼。我夾了一塊筍粑放進嘴里,粑粑里有些柔軟,卻并不軟榻,可以感覺到它的糯性和韌性,咬在嘴里,還有彈勁和韌勁,有彈牙的感覺。
我吃奉家筍粑,感覺它最大的特色是沒有鮮筍本身的麻口和澀味,全是竹筍經(jīng)過處理后的鮮味和甘甜,彌漫在口腔里,久久不退。奉家筍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竹筍特有的鮮爽,咬開筍粑的時候,那股清香擴散而出,那么清幽,那么讓人心動。
我在奉家的兩天時間里,特別關(guān)注奉家筍粑的來龍去脈,向當(dāng)?shù)乩习傩樟私夤S粑的歷史,向當(dāng)?shù)貜N師請教筍粑的制作,終于搞清楚了筍粑的制作要領(lǐng)。
奉家筍粑以新鮮竹筍為原料,可以是鷂竹筍、水竹筍、麻竹筍等小筍子,也可以是冬筍、春筍、黃芽筍等楠竹筍。把采來的新鮮竹筍剝?nèi)スS殼葉,挨筍身的脆筍衣可以留下,筍子泡水清洗干凈,小筍子需要撕開,楠竹筍需要切成條,在沸水中煮透或燙熟。把準(zhǔn)備好的糯米粉放在一個錐形擂缽里,倒入煮過的竹筍,用擂搟擂碎竹筍,與糯米粉自然揉合,捏成拳頭大小的坨,搓圓成丸子,即新化人說的粑粑——這只是奉家筍粑的初坯。
筍粑初坯不能太軟太大,要稍微硬挺一些以方便成型。菜鍋添茶油燒開,放入筍粑,文火兩面翻轉(zhuǎn)慢慢地煎炸,把筍粑初坯的丸子煎炸到橙黃色,才是筍粑的成坯。筍粑成坯為了收藏方便,還需要去水分??梢越柚枺压S粑曬到七成干。再用篾條將筍粑穿起來掛在火坑上,或者收在壇子里,吃時再拿出來。
據(jù)幾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回憶,他們那時候做筍粑,方法最原始、最古老。竹筍不用水煮,而是隔水在竹篾牒上蒸,蒸熟的竹筍不用擂缽搗碎,還是放在石臼里舂爛,舂成糍粑狀。調(diào)料除了糯米粉,還要加些辣椒粉,初坯不捏成丸子,而是要揉搓成餅狀,不用油煎,直接放炭火上烘烤,烤到兩面金黃,香味飄逸為止。
筍粑做菜時需將拳頭大小的丸子切成一厘米厚,兩三厘米寬的條。菜鍋洗干凈,燒干鍋里的水分,放茶油燒到七成熟,放入切好的筍粑條,排成行,細火慢煎,煎黃煎透。加少量的水和鹽、味精、辣椒粉等作料,把作料的味道煮進筍粑里,再加大蒜葉,等水煮干即可出鍋。
當(dāng)我離開奉家山之時,望著路兩旁的群山,心想奉家山自古交通落后,只有渠江與外界相通,生活在這里的人民質(zhì)樸善良,經(jīng)他們手制作的筍粑,亦是如此。難忘奉家山,難忘奉家山的人,難忘奉家山的筍粑。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