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最早的互市是以絹易馬。到隋唐時,西北各民族飲茶之風盛行,茶馬互市興起。唐肅宗時,回紇如朝,驅馬市茶,首開茶馬互市的先河。茶葉主要源自東南沿海,但由于這時的茶葉是少數(shù)民族貴族階層享用的奢侈品,茶葉的銷量不是很大,管理業(yè)務還不十分繁重。朝廷就把茶馬互市與絹馬貿易放在一起進行管理。先后開放的互市場所主要有榆林、張掖、焉支山、龜茲和甘松嶺。
【關鍵詞】新城;茶馬互市;漢藏團結;文化交流
洮州衛(wèi)城,即今甘肅省臨潭縣新城,最早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為吐谷渾11世14傳王符連籌所建。古時稱為洪和城,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唐代建國后,為了固邊安民和發(fā)展經濟的需要,曾經開通了以國都長安為中心通往邊地及國外的商貿通道,除中外有名的絲綢之路外,還有一條通往西藏的道路“唐蕃古道”。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即由此路進入西藏拉薩的。它對鞏固國防,加強漢藏民族團結,促進漢藏文化交流和經濟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的新城,就是當年鑲嵌在這條紐帶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成為當時兩地物資交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也是唐蕃使臣往返的驛馬站。因而使洮州地區(qū)自貞觀之治以來的繁榮局面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據(jù),《舊唐書》載:天寶年間(742—755年),洮州有戶口的計3700戶,人口15060人。作為唐代洮州政治、經濟、文化相對集中的洪和城,當年的繁榮已經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
“互市”在歷史上主要指對外貿易或同邊境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貿易。西漢政府同南越和匈奴之間的通商,是中國最早的互市之一。
最早的互市是以絹易馬。到隋唐時,西北各民族飲茶之風盛行,茶馬互市興起。唐肅宗時,回紇如朝,驅馬市茶,首開茶馬互市的先河。茶葉主要源自東南沿海,但由于這時的茶葉是少數(shù)民族貴族階層享用的奢侈品,茶葉的銷量不是很大,管理業(yè)務還不十分繁重。朝廷就把茶馬互市與絹馬貿易放在一起進行管理。先后開放的互市場所主要有榆林、張掖、焉支山、龜茲和甘松嶺。為了減輕國內貿易壓力,隋唐王朝對絹馬、茶馬互市的限額有一定的規(guī)定,輸往邊境的絹、茶每年都有配額,超出配額,不論是中原的絹、茶,還是邊疆的馬匹均不得出、入境。
北宋初年,出于軍事需要,宋朝政府始終把戰(zhàn)馬的獲取放在重要經濟開發(fā)和商品貿易的突出位置。宋朝每年以大量茶葉向西北各族易馬,而茶馬互市的主要地則在甘肅。這就是因為飲茶之風自隋、唐傳入少數(shù)民族后,很快普及開來。到了宋代,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藏族,從貴族到牧民經常驅趕馬匹到邊市上換取茶葉,或以朝貢的方式,謀求回賜茶葉。至今,少數(shù)民族中還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族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自然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qū)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安桉R互市” 對維護宋朝在西南地區(qū)的安全與穩(wěn)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zhàn)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從唐末、五代到北宋末,洮州曾數(shù)度被吐蕃占領。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宋將王紹攻克武勝關后,奪去了被吐蕃占領的西河六州,吐蕃守將鬼章聯(lián)合西夏攻宋,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一舉攻破洮州,并揮眾加固了城池。岷州知州種宜與姚兕分兩路出師,一路經鐵城(臨潭陳旗)一路經石門,趁大霧攻克了洮州,活捉了鬼章等守將九人。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洮州陷于金朝。以后金朝在這里三置榷場,開展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南宋理宗寶佑元年(1252年),忽必烈兵伐大理,曾在這里住蹕一月之久,設牙帳于隍廟,故民間傳說鬼章行宮為“達王金鑾殿”。元代建國后曾在這里設“洮州路元帥府”,委世襲“達魯花赤”(掌印官)鎮(zhèn)守。
北宋茶馬互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沿邊政府派人到吐蕃、回鶻、黨項等族中去招商,讓商人將大批良馬趕到秦州、西和州(甘肅西和)等馬市,由宋朝市馬官開具公函,送京師估馬司給錢收買,此為“券馬”;二是宋朝在原州(寧夏固原)、渭州(甘肅平涼)秦州、儀州(甘肅華亭)、階州(甘肅武都)、文縣等臨邊州、軍設市,派提舉買馬官主持購買,此為“省馬”。
北宋最初是以金帛購買馬匹,主要是為了省去運費。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于成都設榷茶司,在秦州設置買馬司,分管四川茶葉與藏族馬匹的互市事宜。不久,又以提舉茶事的官員兼管買馬。熙寧以后,又在熙河路通遠軍(甘肅隴西)、永寧寨(甘肅甘谷)等地設置市馬場。宋元豐四年(1081年),并為大提舉茶馬司,統(tǒng)一管理茶馬互市。南宋時,茶馬互市的交易場所僅剩文州、階州和西和州等,規(guī)模漸小。
茶馬互市對雙方來講都是利弊相生。北宋以茶易馬雖然解決了戰(zhàn)爭急需,但所易馬良莠不齊,真正能使用的戰(zhàn)馬并不多。對于少數(shù)民族來講以馬易茶,固然解決了生活所需,但也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自身的國力下降。
相對而言,宋代的茶馬互市較唐代更加嚴密,為了控制茶馬貿易,宋朝設置有專門的機構即茶馬司,設職官都大提舉執(zhí)掌其事。實際上,宋初茶馬貿易機構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開始時設有買茶司、買馬司兩個機構。據(jù)《宋史·職官志》、《文獻通考·職官》等文獻記載,熙寧七年(1074年)收復熙河后,按照經略使王韶的建議,“西人頗以善馬至邊,請趣買茶司買之”。這是最早見于記載的買茶司。買馬司最早見于《宋會要輯稿·職官》: 熙寧七年(1074年)六月二十五日,熙河經略使王韶言:奉詔募買馬,今黑城夷人頗以良馬至邊,乞指揮買馬司素應付。
宋神宗熙寧(1068—1077年)年間,茶馬互市的重點逐漸轉移到熙秦地區(qū)。朝廷派遣王韶開辟河湟,建置熙河路(治所今甘肅臨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熙河之役”。王韶早年客游陜西,采訪邊事,對西北地區(qū)的情況比較熟悉。王韶于熙寧元年(1068年)上疏《平戎策》,指出要制服西夏,當務之急是收復河湟,而收復河湟的關鍵在于以恩信安撫沿邊少數(shù)民族,其中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開展歷史上行之有效的茶馬互市,其理由是西羌“頗以善馬至邊,所嗜唯茶,乞茶與市”。為了籌措資金,在今隴西城古渭塞設置“市易司”,以官錢為資本,借貸給商人,由他們與少數(shù)民族進行貿易,以商人交納的利息充作軍費。在神宗和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遂有王韶主持的包括茶馬互市在內的熙河開邊的舉措,宋代軍隊先后收復了熙(今甘肅臨洮)、河(今甘肅臨夏)、洮(今甘肅臨潭)、岷(今甘肅岷縣)、疊(今甘肅臨潭南迭部)、宕(今甘肅宕昌)等州,設熙河路(治所今甘肅臨洮)進行統(tǒng)治。在王韶的支持下,宋廷于熙寧七年(1074年)開始在四川地區(qū)榷茶,由政府統(tǒng)一控制蜀茶,將大量蜀茶運送到陜西秦鳳(治所今甘肅天水市)、熙河(治所今甘肅臨洮)兩路,用茶葉與“西羌”“博馬”。我國歷史上定期進行的茶馬互市,至此正式開始。元豐四年(1081年),進一步將其合并為大提舉茶馬司(簡稱茶馬司),統(tǒng)一管理茶馬互市。
宋、遼、金對峙時期,民族間的貿易除了民間正常的活動外,就官方來說,主要通過“榷場”來進行,宋太祖曾經在宋朝的邊界揚州、漢陽等處設置榷署,開展民族互市。宋朝對于遼代,則采取比較自由的互市,主要由邊界守臣和商人進行。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軍事攻滅北漢,但伐遼歸于失敗,宋朝對于榷場更加重視,往往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形勢變化單方面決定榷場的開放或禁閉。而比較正常的榷場管理體制,隨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之后顯得正規(guī)化。遼國要求推進榷場貿易,而宋朝基于各方面的考慮,只是將官方控制的榷場限定在雄州(治所今河北雄縣)、霸州(治所今河北霸縣)、安肅軍(治所今河北徐水)、廣信軍(治所今廣西梧州)、代州(治所今山西代縣)等地方進行。
自南北通和,始置榷場,凡榷場之法,商人貨百千以下者,十人為保,留其貨之半在場,以其半赴南邊榷場博易,俟得南貨回,復易其半以往,大商悉拘之,以俟南賈之來。蔡、泗、唐、鄧、秦、鞏、洮州,鳳翔府置場。
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之后,金國在西北地區(qū)的秦、鞏、洮、鳳翔府設置榷場與宋進行貿易。當時南宋向金輸出的商品主要是茶葉、象牙、紡織品、錢幣、牛、米等,金向南宋輸出的主要商品包括北珠、貂革、人參、甘草、北綾、北絹等。茶葉是其中最重要的貿易內容。金朝通過榷場或互市獲得茶葉,而宋朝則通過此而獲得馬匹:“金人之茶,自宋歲貢之外,皆貿易于宋界榷場”。各得其所,互惠互利。
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曾在成都榷茶,在北京和隴西設局專賣。
明代對茶馬交易采取政府頒發(fā)許可證的方式嚴加控制,互市的主要物品集中在茶葉和馬匹上,對其他民間商貿實行相對寬松的政策。明代的茶馬互市是以經濟為手段來實現(xiàn)其既定的“固蕃人心”、維護邊境安寧的政治目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把四川做為茶馬交易的茶葉生產基地。明朝還制定了嚴刑峻法來確保茶馬交易中茶葉的質量和信譽。同時,置茶馬司,設立了大使、副使等職,專門從事茶馬貿易。
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在秦州(天水)設立了秦州茶馬司和河州(臨夏)茶馬司。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秦州茶馬司移到西寧,改稱西寧茶馬司。后來又成立了甘州茶馬司。此后繼續(xù)增設,至明神宗萬歷年間,有河、洮、岷、甘、西寧、莊浪等6個茶馬司,其中河州、洮州、甘州、西寧4個茶馬司設置時間最長,終明之世沒有多大變化。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元朝洮州路元帥府世襲“達魯花赤”歸附了明庭,逐在舊洮堡(臨潭舊城)建立了洮州軍民千戶所。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洮州十八族藏族頭目三副使汪舒剁兒只,烏都兒,癭素子、阿卜商等發(fā)動了叛亂,據(jù)納鄰七站之地與明庭抗衡。朱元璋派平西將軍沐英、都督府殮事奉國將軍金朝興率京、秦、豫、魯各路兵馬進剿,并派曹國公李文忠往籌軍事,叛亂很快被平息。捷報到京,朱元璋非常高興,親下詔諭:“洮州,西蕃門戶,筑城戌守,扼其咽喉”。根據(jù)這個詔諭,李文忠委派金朝興在當?shù)夭刈孱^目南秀節(jié)的大力協(xié)助下,在原洪和城的基礎上擴建、增高、修筑了洮州衛(wèi)城。自洪武已末(1379年)春二月至夏五月,完工(筑洮城工竣碑),并將軍民千戶所(正千戶為正五品,副千戶為副五品,并下轄十個百戶),從舊洮堡遷來新城,升格為洮州衛(wèi)指揮使司,下轄五個千戶所,任命聶緯、陳輝等六人為指揮所守御洮城,隸屬陜西都司管轄。由于洮州距陜西都司府西安和京城南京很遠,交通不便,軍隊的后勤供應更加困難,為了減輕運輸費用,李文忠等向朝廷建議:“官軍守洮州,饋運甚艱,民勞不便”計劃班師回京。朱元璋鑒于洮州在戰(zhàn)略上的需要,降旨說:“洮州西控蕃戎,東蔽湟隴,漢唐以來,備邊要地,今蕃寇即斥,棄之,數(shù)年后蕃人將復為患。慮小費而忘大虞,豈良策哉!所獲牛羊分給將士,亦足充兩年軍食,其如敕行之”。巡按陜西御史楊有仁上奏朝廷說:“洮河譬之門庭、門庭壞則堂奧不守”,都強調了洮州在當時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李文忠等不敢違旨,逐將所帶來的江淮軍士留在當?shù)亻_荒種田,戰(zhàn)時為兵,平時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后陸續(xù)將屯軍家屬遷來定居,逐在這里長住下來,成為當?shù)氐挠谰镁用瘛?/p>
明成祖永樂時,政府讓利“蕃族”,提高了茶馬交易中比價的給茶量,造成馬多而茶不足的狀況,茶禁也漸漸松弛了,私茶也大量出境。為此,明政府又申嚴茶禁,增設洮州茶馬司和甘肅茶馬司(在張掖),使茶馬互市繼續(xù)保持興盛。宣德(1426年)以后,中央權利削弱,私茶販運盛行,茶馬互市受到沖擊,茶政日漸廢弛。
清初,茶馬互市制定仍承明制,在西寧、岷州、平蕃、蘭州、河州設5個茶馬司,管理茶馬互市。然而隨著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官辦茶馬互市走到了盡頭??滴醭跄辏嗬^裁撤了苑馬監(jiān)和茶馬御史等機構官員,后來,又放寬了禁令,茶葉改為民間自由經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裁撤茶馬司,茶馬互市制定自此結束。行銷西北的茶葉均由商人向戶部領引販運,產生了官茶引販制度。這項制定即由清政府向茶商征收茶課,茶商領引赴產茶地辦茶,并在指定區(qū)域銷售。清咸豐二年(1853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fā),江南各省道路梗塞,茶路不暢。同治元年(1862年),陜西回民起義,燒毀囤積于陜西涇陽待運甘肅的磚茶,西北茶葉供應十分困難。同治十三年(1874年),陜西總督左宗棠奏請朝廷“擬仿淮鹽之例,以票代引”。
民國時期,西北官茶行銷仍沿舊制,領票機關是甘肅省財政廳。每三年領票一次,1942年,茶稅列入統(tǒng)稅,“以票代引”制定正式廢除。此后,西北茶葉經銷統(tǒng)歸國營中國茶葉公司辦理。
新城在明以后的六百多年間,藏、回、漢各族共聚一地,繁沿生息,辛勤勞動,逐漸發(fā)展,在洮州這塊土地上共同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新城氣勢雄偉,尤如巨龍盤繞,后經過明代成化(1445年—1486年)、萬歷(1573年—1619年)年間和清乾隆36年(1771年)、道光(1821—1850年)、咸豐(1851—1861年)年間前后共六次都做了大的修葺。到光緒初年,達到了它最完美的頂峰。成為屹立于洮河北岸的西陲重鎮(zhèn)。自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它都數(shù)次成為郡、州、縣府所在地,也是洮州這塊廣袤土地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這座城雖然經歷了歷史上數(shù)次兵變,政權更迭等噩運,目前已非昔日雄姿,但墻體基本完整,為全州現(xiàn)存故城中最完整、最大的一座,她所具有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洮人都引以為榮,昔日的茶馬互市,今之商貿集市,每逢初一、十五,必顯她的風采,因為她是鑲嵌在洮州這塊熱土上的一座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