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百順
【摘要】在教學改革進程中,語文課堂被認為是可以倚賴的實驗陣地[1]。課改理念要求,語文教學要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從多個層面完成既定素質目標。這樣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當然從學科教育方法來看,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興趣及需求,從而建構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課堂教育體系。本文將結合筆者從教語文多年經驗,經過理論研究與實踐嘗試,對初中語文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生素質 知識儲備
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于課外積累、課堂指導等途徑。本文將基于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能力提升,從鼓勵重視知識素材積累、加強語文學科方法學習、設置常態(tài)化活力課堂等層次來論述初中語文學生素質培養(yǎng)之法,為語文教學嘗試提供參考。
一、重視知識素材積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從實踐層面來看,語文課堂教學綜合性很強。這就對教師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提出了嚴格要求。作為語文教師要及時跟進大語文教育模式,并提升對語文教育資源的重視程度,延展學科內文本,鼓勵學生重視知識素材積累,創(chuàng)造機會與空間提升學生參與課外閱讀學習的頻率,從而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視野擴展與資源積累,為其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奠定基礎。
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畢沅先生的《岳飛》一文時,筆者首先對岳飛之生平及精忠報國精神進行了針對性設計。而在課外閱讀時間,則制定了“精忠之魂岳飛”的班級閱讀主題,要求學生從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搜集關于岳飛的故事或史實資料等,并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或書籍在班上交流,對課文內容形成良好的補充。
此外,語文教師要將地方性教材或自編讀物列入學生的閱讀篇目中,注重對學生課外刊物與資料選擇的指導,爭取在文本選擇上做到“科學、優(yōu)秀、有趣”,進而讓學生擁有較大的知識閱讀量。同時,可增設班級圖書柜,提倡學生每人選擇一本自己認為“最得益”的書籍捐于班級,充實圖書柜,讓每位學生都有閱讀優(yōu)秀書籍的機會。再者要在學生參與閱讀過程中,做好詳盡的閱讀筆記,做好閱讀反思,記入“個人讀書檔案”中。以上做法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營造良好的閱讀與學習氛圍。
二、加強語文學科方法學習,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教育者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學會知識,倒不如將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傳于學生。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不教[2]。誠然,授以魚不如授以漁,教師的角色不該是漁者,要幫助學生學習“漁道”,從而獲益終身的語文學習。
記得錢夢龍先生在上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孔乙己》一課示范課時,他確立了“認讀全文——理解題意——把握要點——揣摩思路——圈點評析”的課堂閱讀步驟。不過與常人不同的是,錢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對該小說的主題及重點細節(jié)描寫的賞析進行誦記,而是告訴學生如何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品析,如何分析“孔乙己名字含義”,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人生軌跡等,并引導學生對需要進行方法指導的地方進行個別化示范與訓練。學生不僅從文中認識到了孔乙己的悲慘人生,而且從自我理解中勾勒出孔乙己的心理變化軌跡,可以說真正地讀透了文本,學得了方法。
筆者認為,課堂上的教學往往為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能力提供幫助。這里的自主學習能力即為自學能力。在對學生自學進行方法指導時,應注重基礎性學習方法教育,如如何根據上下文理解生字詞含義,如何對文本進行合理分段,如何品析文本表達主題等。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如通過問題作為導入或借助影視劇等進行引導,讓學生有欲望去進入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自學之法,并在獲得新知識的滿足中延續(xù)學習趣味。此外,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根據文本的內容設定閱讀主題,根據學期學習目標來制定分階段的閱讀內容等,養(yǎng)成遇到生僻字及時用字典詞典的習慣,遇到好的文段即進行記錄圈記的習慣等。在很多時候,會學要比學會更為有價值。語文教師可從“教學生學”上著眼,爭取獲得讓學生學得語文學習之法,提升語文教育對學生素質的影響與培養(yǎng)。
三、設置常態(tài)化活力課堂,夯實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從新課程理念角度來看,課堂教學步驟及方法的選擇不可一味死板缺乏靈便,要遵從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否則將使得課堂僵化而低效[3]。不過在當前,教師教育工作的成效考核依舊停留在學生的升學率上。因此,即便在語文學科,題海戰(zhàn)術都一直被許多教師所熱衷。學生們疲于奔命與應付,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很注重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與調整。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的運用上,要通過輕重緩急的語調讓學生注意到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可以一掃而過。其次是要讓學生有間歇空間,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允許學生在自主消化中提出質疑。再者要加強學生課堂的“學”與“練”,課堂有45分鐘,教師可選擇總計15分鐘作為主體內容交流,而間歇期可延伸授課交流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品讀或練筆訓練。這樣的交叉變化,會讓學生學習張弛有度,學習有效。在作業(yè)布置上,筆者充分考量到學生的能力差異,實施“分層作業(yè)法”,不同層次的學生其作業(yè)量與作業(yè)難度是存在差異的。一般的作業(yè)布置三道題,“基礎-提升-高難”。這樣的兼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自主發(fā)展,真正促成學生素質的整體進步。
四、結語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自學的意識與能力。在這個階段進行語文教學,必須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科素質。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摸索與嘗試,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引導學生成長為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志文.讓讀寫課程成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支點——初中語文讀寫課程基地建設實踐[J]. 西藏教育. 2014(10)
[2]馬愛軍.觸摸語文素養(yǎng)的質感——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幾點反思[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4(07)
[3]馬麗,劉世清. 初中語文信息化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核心[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