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柯
【摘要】文體學是語言學的一個現(xiàn)代分支,它兼有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公共特點,屬于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文本的體裁、語言風格、修辭特點等,對于大學英美文學教學有指導性意義。本文將立足于文體學的基本內容,分析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內涵,談談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運用文體學。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文體學 語言學
大學教學中的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的基礎課程,往往開設在大學三、四年級,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原版的英美文學作品,提高學生基礎閱讀能力,以及欣賞英美文學原著的能力。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基本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通過使用正確的文學分析法去理解、賞析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提高自身對某個作家、作品等進行全面專業(yè)解讀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為了完成英美文學的教學目標,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就必須在教學中運用文體學知識,教給學生文體分析的具體方法。
一、文體學的基本內容
文體學(stylistics),又稱風格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綜合了語言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特征,是一門正處在發(fā)展和完善中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
其實,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很多文學研究家、修辭學家,就開始對文學語言進行深入研究,這就是包含了語言學和文藝學等新的文學---文體學的孕育階段。它是多種學科共同發(fā)展的結果,是時代文體持續(xù)向前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在二十世紀初,法國人Bally就發(fā)表了《法語文體論》,它預示著現(xiàn)代文體學的誕生。在將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完善中,文體學融合了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現(xiàn)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領域。如李龍植的《文體學與語言實踐》、《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美學百科辭典》以及我國學者王佐良的《英語文體學研究及其他》中都有對文體學的深入研究。此外,它也衍生出眾多分支,如形式文體學、文學文體學、翻譯文體學等。
文本的語言風格是文體學的研究對象之一。眾所周知,流傳久遠的文學作品是語言成形的藝術,它們大都詞句優(yōu)美,思想深刻。讀者在閱讀中不僅可以感受到作者用詞造句的高超能力,也會對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語言風格難以忘懷。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風格是作家獨特的個性化、典型化以及藝術化的綜合體現(xiàn),不同作家具有相異的語言寫作風格。語言風格的個性化指的是作家在寫作時運用的語言表達、修辭手法標新立異,異乎尋常;語言風格的典型化指的是作家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在整體上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范例,讀者可以在閱讀中識別出來;語言風格的藝術化指的是作家在寫作時所運用的語言措辭優(yōu)美細膩,帶給讀者美的體驗。
二、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內涵
英美文學包括了英美兩國以英語語言文字為形式的藝術作品,是世界文學界的一顆璀璨明珠。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內涵主要涉及五個方面。
(一)、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體驗和認知體驗
這是英美文學課程的感性認知經驗層次,關注的是學生閱讀的體驗過程。給予學生大量的原版英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培養(yǎng)起文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和發(fā)展歷程
這是英美文學課程的理性認知經驗層次,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學習和掌握英美文學史,了解英美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重要流派,發(fā)展的文化背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以及著名的文學作品等。
(三)、英美文學評判的知識和方法
這是有關學生思辨能力的審美層次,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文學批評知識的具體的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具體的例子中,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讓學生在使用嚴謹?shù)呐u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鑒賞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得以提升。
(四)、英美文化和民族特點
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英美國家的文化特色和獨特的國民性格,進而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以后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基礎。
(五)、人文情懷和道德塑造
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鮮明的主題也是學生感悟人生、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有效載體。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陶冶情操,認識人生,培養(yǎng)人文關懷,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
在英美文學的五個培養(yǎng)目標中,教給學生文學批評的知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一直是一個較難實現(xiàn)的目標,之前的英美文學教學中使用的大多是以歷史傳記為形式的研究法,關注的僅僅是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家的生平事跡,缺少對作品語言的深入探究、系統(tǒng)分析和科學鑒賞,導致“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的審美目標一直形同虛設。
三、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宏觀運用
通過分析文體學的基本內容和目前英美文學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具有運用的可行性。它兼有語言學和文學的雙重性質,可以對文化作品進行全面深入的解釋、分析和研究。
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運用應從兩方面進行:
(一)、改變英美文學的作品編排方式
以往的按照年代進行文學作品編排的方式,側重的是作品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不利于對作品進行深入鑒賞,因此要打破傳統(tǒng),將作品按照不同的文類進行編排。常用的為四分法,即按照不同種類作品的語言文體特點,將文學文本劃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類,然后再將每一種文類進行細分,如將小說分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意識流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等;將戲劇分為喜劇、悲劇、悲喜劇等。另外,這樣的編排可以沿著某一體裁作品在同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變化,還可以為某一體裁作品同一時期在多個國家的不同風格內容,也可以這兩種編排方法共同使用。如在講授美國小說時,可以選擇菲茨杰拉德和??思{進行對比教學。選擇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人間天堂》《夜色溫柔》等等,分析菲茨杰拉德的語言風格:他大多用用第一人稱展開敘事,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文筆優(yōu)美,意象繁多,簡潔流暢,具有詩意。在分析福克納的寫作風格時可以選擇其代表作《喧囂與躁動》,感受??思{語言的華麗,句子的冗雜,以及其迂回曲折、深奧難懂的心理小說特點。這種比較的文體分析法,便于學生在學生文本時認識作家的心理世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按照文學作品的不同文體進行教學
將英美文學按照不同的文體分為四類:個人文體、群體文體、民族文體和時代文體進行教學。這四種文體在共時和歷時中相互交叉,共同發(fā)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不同文體作品時,對這些文體進行比較、分析和類化。如在講授“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時,可以節(jié)選出這一時期的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如《哈姆雷特》以及喜劇,如《仲夏夜之夢》等進行作品的分析,了解莎士比亞的語言風格,人物塑造特點等,這就是對個人文體的學習。接著,再將同時期的劇作家本瓊斯、西德尼等作品進行對比,這就是群體文體。然后,分析莎士比亞之前有名的戲劇作品,查考之前的戲劇作品對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與影響。再分析莎士比亞的語言風格,意象選擇等對后世劇作家,如王爾德等的相應影響,這就是時代文體。最后,將與莎士比亞同一時期的中國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以及關漢卿的《竇娥冤》等雜劇進行語言、風格等的分析,探究在不同國家、相異的文化背景下戲劇發(fā)展的特點,這就是民族文體。將文學作品按照不同的文體進行教學新,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地了解同一時期某一體裁作品的作品風格和創(chuàng)作特色。
四、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將文體學運用到英美文學教學中主要有以上兩條途徑,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語言、詞匯、句法、修辭等,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總結寫作風格,從審美的角度感受文學作品。
(一)、分析作品中的措辭語言
作品中的措辭語言的意義不是局限在詞典里的意義,而應該根據(jù)語境,來具體分析。立足于整個文章的主旨和寫作特點,研究各個詞語之間的關系,理解其實際的意義。在解讀一篇小說、一個戲劇時,要想清楚:敘述人是誰?所用的語言主要是一些方言還是標準英語?所用的詞匯是簡單易懂的還是生僻深奧的?表述是清楚的還是模糊的?
以海明威作品《老人與?!返囊欢挝淖譃槔?/p>
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 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 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 As he looked down into it he saw the red sifting of the plankton in the dark water and the strange light the sun made now.
通過分析語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以記述者的角度,描繪了老人出海打漁時的景色。遠處有白云、山峰、海岸線,海水的色彩也在不斷地變化,由深藍變成淡紫,將動態(tài)的景物和靜態(tài)的景物相結合,詞匯簡單,表述到位,也反映出老人當時的樂觀、快樂、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
(二)、分析作品中的句子構成
句子是文本的基本構成單位,分析句法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寫作特點,便于對作品中的人物心理進行解讀。英語句子根據(jù)其相關功能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等;按照句子結構可劃分為簡單句、復雜句、并列句等,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文體效果。
如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作品的開頭就是一個著名的設問句“To be ,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另外,在正文中,也有很多的疑問句,如“With a bare bodkin?”“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等,將哈姆雷特內心的糾結和矛盾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也讓讀者體會到戲劇中的悲情色彩。
(三)、分析作品中的修辭手法
在作品中使用得體的修辭能夠幫作者的思想更好地表達出現(xiàn),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趣。英語中經常使用的修辭格有明喻、暗喻、擬人、反諷、雙關語等。
下面以馬克吐溫的作品《speech on babies》為例:
In another (cradle) the future historian is lying and doubtless will continue to lie until his earthly mission is ended.
其中,作者使用的為詞義雙關的修辭手法,借助“l(fā)ie”這個詞語,因為這個詞本身就具有兩層意思:“躺下”和“撒謊”,使得整個句子具有兩種意思,也將自己對某些歷史學家的諷刺表述地更為巧妙。
五、結論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反映客觀的外物世界,也可以展現(xiàn)作家主觀的內心世界。而文體學在分析這些作品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可以最大程度上帶給讀者審美的體驗。所以,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運用文體學,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并且,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使用也要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它依然處于發(fā)展的過程中,在英美文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要對文體學這一方法論進行深入思考,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進.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界(理論版),2012(02)
[2]夏萬碧.文體分析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2011(S1)
[3]邵璐.西方翻譯文體學研究[J].中國翻譯,2012(05)
[4]吳建.從文學文體學視角評《傲慢與偏見》的三個譯本[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5]許慶紅,戚濤.讓文學回歸其原有的位置---文學本體性與英美文學教學和研究反思[J],山東外語教學,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