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福
摘 要:語文教材,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特別是高中語文教材,通過對文化素材的利用能極大的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能有效地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新環(huán)境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語文教材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就需要充分挖掘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教材;文化素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7-0047-01
一、前言
文化素材,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積累的文化、文學、文段等內(nèi)容,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教材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教材選編了一些經(jīng)典、耐讀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極大的豐富了高中語文內(nèi)涵,也為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下面就如何利用高中語文素材中的文化素材進行深入分析。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
1.顯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明顯的漢語言文化內(nèi)容,例如在《滕王閣序》中,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之美、語言組合之美,都將漢語言文化展現(xiàn)出來,而這些內(nèi)容也正是高中語文課程中需要掌握的重點。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還含有很多民俗文化,如各種民間故事、民間神話、民間歌謠等,鴻門宴、竇娥冤、孔雀東南飛、等民俗文化素材運用于高中語文教材中,極大的豐富了高中語文教材,也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以《荊軻刺秦王》為例,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廣為流傳,學生對這個故事十分熟悉,這就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對故事進行詳細講述,而是開展不同形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對更深層次的文化進行探析,要引導學生思考“荊軻為什么對燕太子忠心耿耿”,進而引出中國文化中的“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化。
2.隱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除了一些顯性文化素材外,還蘊含著很多隱形文化素材,也就是那些不被察覺,卻會對文化內(nèi)容造成影響的素材。高中語文課程,是一門全面培養(yǎng)人的課程,教材內(nèi)容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實質(zhì)和道德認同感,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始終包含著《孟子》、《論語》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從孔孟的言論中,可以看出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底蘊。
三、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運用策略
1.認知顯性文化素材
顯性文化素材,是高中語文教材中容易被感官上認知的東西,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存在著很多感性的文化素材,這些素材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例如在《成語:中國文化的微縮景觀》中,詳細的介紹了成語的來源,在中國漢語成語中,古代經(jīng)典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來源,而越是突出的作品,其成語也就越多,比如《荊軻刺秦王》一課就出現(xiàn)了:圖窮匕見、悲歌擊筑、切齒拊心、發(fā)上指冠、無可奈何、變徵之聲等幾個成語。成語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體現(xiàn),也是提高個體修養(yǎng)的重要素材,通過成語的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全面促進個體的發(fā)展。
2.認知隱性文化素材
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讓學生學習語文課程內(nèi)容,更是要在感性素材的基礎(chǔ)上,開展理性加工,要讓學生將感性的知識轉(zhuǎn)變成自我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而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素材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隱形文化素材。例如在《說“木葉”》中,這類文章在高中語文素材中是比較少見的,這是一篇文藝隨筆,文章通過美學觸覺,對“木葉”意象進行了深入的展述,并細微的辨析了木葉與落葉、樹葉的文學意象差別,從而指出“木”的兩面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找出木葉的相關(guān)古詩詞材料,并讓學生在感性材料基礎(chǔ)上,深入分析詩歌意象,從而理解詩歌情感,懂得古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真正讓學生學會通過感性認知來重組自身的學習方法。
3.有機整合文化素材
各類文化素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語文作為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方向,本身包含著豐富的文化體系,如民俗文化體系、社會歷史文化體系、語言文化體系等,可以說漢語言的發(fā)展本身就是語言文化的一個發(fā)展歷史,字形字音的改變、詞語的更迭、成語的形成、修辭的發(fā)展等,這些內(nèi)容使得高中語文素材更加豐富多樣。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對文化素材的整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語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才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才能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
4.融合生活素材和教學
常言道:文學就是人學,生活就是教育,在語文教材中應用文化素材時,不僅要對文化素材進行有效的整合,還要將文化素材和生活素材有機結(jié)合起來,例如我們學習《赤壁賦》,就應讓學生能體會到蘇軾那種面對逆境那種忘懷得失,胸襟坦蕩,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體悟文化,這樣才能全面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知識。
四、總結(jié)
在高中教學中,注重文化素材的應用,不僅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要特別注重語文教材中的顯性文化素材的運用,也要注意隱性文化素材的挖掘,將其合理的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中江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李國華.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運用的策略研究[J].時代教育,2013(24):118-119.
[2]潘瑾.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運用[J].中學語文旬刊,2014(1):13-14.
[3]張萬能.高中語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運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1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