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榮 高聰
摘 要:網絡精品課程建設正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育管理的發(fā)展和進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688門網絡精品課程的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網絡;精品課程;688門
精品課程是各高校精選出來的指導課程,在我國已經有八年的歷史,精品課程的推廣不僅有益于學術資源的共享,更加有利于偏遠地區(qū)教育資源優(yōu)化發(fā)展。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相關教育部門也開發(fā)了許多網絡精品課程,這些網絡精品課程也成為教育研究者重點關注對象。郭立婷認為,建立精品課程成功的關鍵在于立項、評估監(jiān)控、驗收等環(huán)節(jié);盛正發(fā)認為,課程的評價應注重現(xiàn)實與網絡課程雙向并重。此外,更多的學者認為當代的精品課程更需要一些外在的刺激性因素,如“可汗學院”和國外的MOOC,這些創(chuàng)新的課程方式都可以為探索網絡精品課程的改進方法提供思路。
一、網絡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精品課程資源以高校導師和大學生以及社會學習者為主體,其主旨在于推動高等學校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新時代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曾計劃運用五年的時間建設1500門國家級的精品課程,運用現(xiàn)代信息化教育發(fā)展手段全面開放,使課程能夠在網絡上無須注冊就可以使用,從而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然而這些國家級別的精品課程存在許多問題,通過對688門課程研究的表明,許多精品課程指導教師不注重教學方式,雜亂堆砌一些資料供學習者瀏覽,并沒有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指導,許多教學內容久不更新。在目前的高校中,對于精品課程的普及推廣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使用率極低。從688門已建成的精品課程情況來看,現(xiàn)階段精品課程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專業(yè)性設計差
很少有高校在課堂上推廣網絡精品課程,也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精品課程值得學生學習,精品課程的傳播性差。教師講課時只講完自己查找過的資料與課件,網絡精品課程不能成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主要途徑,教師自己也很少能做到上網查詢相關專業(yè)的精品課程,進行資源的共享。甚至有些高校校園網的主頁里沒有網絡精品課程的鏈接。
此外,網絡教學的精品課程大多死板缺乏設計感,導致學生使用興趣降低。且各類精品課程沒有統(tǒng)一模板,內容模式差異過大,求學者無法按照常規(guī)模式進行學習。在所研究的688門精品課程中,其中教學方式最為普遍的是在線播放模式,其中422門精品課程就是采用了在線播放模式,占61.34%。其次下載模式和PPT模,分別占總數(shù)的12.65%和2.61%。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精品課程欠缺的不僅僅是宣傳推廣問題,同樣存在著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完善問題。
2.弄虛作假,內容老化
許多課題內容與題目不符,有很多課題在申報之后就開始隨意改動。課后習題也不盡人意,習題的分布情況也分在線與下載兩大部分,其中在線形式占課程總數(shù)量的65.12%;其次是下載的形式,占19.65%;另外,還有15.26%的課程并沒有提供習題。除了習題部分,更多的課程內容陳舊不能及時更新,由于網站缺乏日常的跟進和管理,很多弄虛作假的課題也不能被及時刪除,這給學生和教師在學習的途中增加了很多阻礙。近年來,題目和內容不符使網絡精品課程的應用率直線下降,網絡精品課程的發(fā)展緩慢。
許多申報下來的課題內容逐漸陳舊,使得精品課程中出現(xiàn)了“不精品現(xiàn)象”。其原因一部分來自于網站的管理不夠完善,另一部分來自于專業(yè)學者的投入過少,課題申請下來后內容遲遲得不到完善和提升,無法實現(xiàn)網絡精品課程的立項目標。
3.資源不能共享
據(jù)統(tǒng)計,80%以上的網絡精品課程并沒有做到完全開放,有些資源的使用仍需要登錄和注冊,甚至付費。在一些年度排名靠前的網絡課程中,高達38.02%的課程找不到鏈接頁面,而且研究中的688門課程里面僅有少數(shù)存在交互平臺,交互平臺的缺失也減少了資源共享的可能性。
知識產權問題也使內容質量大幅度降低。實際上,教育部已經連續(xù)三年發(fā)布相關文件,要求網絡精品課程登錄要取消密碼、口令,然而仍有許多精品課程網站無法自由訪問,其中也包括國家資源精品課程中心的精品課程,這使資源不能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開放共享,非常不利于網絡精品課程的發(fā)展和推廣。
我們需要參照國外的一些網絡精品課程的建設經驗,如2008年由薩爾曼·可汗所創(chuàng)建的可汗學院,采取非盈利網絡教育視頻的方式授課,課程利用觸控板彩筆技術手段教學,沒有精良的畫面,也看不到主講人的樣子,僅僅一支彩筆帶領著學習者思考和學習。在2009年,可汗學院被授予“微軟技術獎”教育獎章,其教學課程廣受歡迎。比爾·蓋茨認為可汗學院是一個借助技術手段教學的先鋒,甚至他和他的孩子們也經常使用“可汗學院”,并且他們夫婦與許多著名的風險投資家都對薩爾曼·可汗進行過資助,通過這些資助把可汗學院的視頻翻譯成了十余種國家的語言,使全世界的許多求學者受益。目前,“可汗模式”已經普及到全球十余個國家。
反觀國內的精品課程,實現(xiàn)雙語都很困難,更不要說多種語言了。在所研究的688門精品課程中,只有2.26%實現(xiàn)了雙語版本??珊箤W院的出現(xiàn)使網絡精品課程有了一個參照學習目標,網絡教學在于怎樣教學生“學”,而不僅僅在于教師怎樣去“教”。吸取這些好的經驗可以更好地推進國內精品課程的發(fā)展。
二、MOOC模式對網絡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
從2000年英國開展線上教育到2008年可汗學院的成立,MOOC的雛形就逐步展現(xiàn)了出來,正是有MOOC這個平臺給予了國內網絡精品課程建設的許多靈感,我們也從中尋找到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一些啟示。
1.重點提煉課程內容
MOOC采用視頻教學形式,短小精悍,每個教程一般分為4-5個部分,這樣使課程更加細分、簡潔,能使學習者更容易接受。學習者隨時上線就可以進行學習,無須為了跟進一門課程而等很久。并且MOOC的視頻教學后面都自帶檢測題,學者在學習完知識后還可以馬上進行自測,這樣有助于鞏固學習知識,并且更容易吸收和消化這些知識。
2.形式豐富
國內網絡精品課程的形式過于簡單,大部分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MOOC卻不同,它的每一門課程教學視頻教師和學生都會參與設計,課程形式多樣化,設計新穎,適合網絡學習。MOOC并不是為課程做網絡版本,而是精心設計一門適用于網絡的課程,這非常重要。
3.各類網絡軟件的應用
與MOOC相比,國內的網絡精品課程的視頻畫質大部分參差不齊,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像素要求,從素描架構來看也很不美觀。在這一方面MOOC就非常值得學習,對課程視頻的每一個角度和結構,設計者都用心進行設計,使求學者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更加美好。
三、網絡精品課程改進目標
從MOOC和可汗學院的經驗來看,我國網絡精品課程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網絡精品課程線上展現(xiàn)出高校教學水準的同時,在線下也應該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去。結合上述分析,對當前網絡精品課程建設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1.提高網絡教學普及率
高校應當大力宣傳本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做到讓學生課下能夠自主學習,每個學校都應該建立自己的專業(yè)網絡精品課程網頁,并且對全社會開放。對校園網進行相關調整,給予精品課程學習者建立一個交流的互動平臺,能夠讓學習者針對難以理解的問題相互交流討論,提高網絡教學的普及率。
2.加強精品課的建設
在內容和題目不符這個問題上,真正的罪魁禍首還是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觀念。在此問題上,精品課程申報之后還應該定時定點地進行復查,跟進課程的內容發(fā)展。對申報下來的課題及時與主講教師進行溝通,吸收已有的精湛教學經驗,整合相應的知識內容,讓內容能夠緊跟時代的發(fā)展,使精品課程的質量得以提升。
3.加大技術和專業(yè)人員的雙向投入
精品課程的關鍵在于內容的“精品”。在申報過程中,就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握好申報標準。技術人員和專業(yè)人員的雙向投入要加強,專業(yè)人員需要把好內容關,每一個課題在申報之初都要做好相關的備注,包括課題日后的發(fā)展方向、內容更新時間、結課時間等。技術人員加大管理力度,對申報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指導專業(yè)人員掌握如何查詢相關后臺,以利于后期課題的跟進以及專業(yè)人員對課題的追蹤。
4. 優(yōu)化教學設計
如何能夠讓求知者最大限度吸收知識也是精品課程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精品課程內容提升之后專業(yè)性將會加強,此時內容過于死板就會不利于學習。如果專業(yè)人員在列出教學順序和課題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習界面,使每一科教學界面能夠模式統(tǒng)一,求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將會更加習慣于這種網絡自主學習的方式。
5.增強內容的開放共享
共享教學資源是精品課程成立的初衷,要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讓人人都能夠學習到精品課程,精品課程的開放性就成為首要問題。各高校的網站的精品課程頁面應全面對外開放,使精品課程更加普及,加快精品課程的發(fā)展速度。
四、結論
研究表明,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還有許多不足,國內的精品課程無論從發(fā)展過程還是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雖然日益成熟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從今后學習發(fā)展趨勢來看,這種新型的學習體驗值得各高校傾注更多的精力去開發(fā)和建設。創(chuàng)建精品課程平臺,才能提升我國精品課程的使用率。精品課程發(fā)展建設的核心應該是讓更多的學子參與其中,增加其實用性、適應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