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班主任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做好溝通的根本不在于語言,而在于心。與特殊學生的溝通更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做好,比如后進生,比如表現(xiàn)反常的學生。李婧玲和李巧枝二位老師對溝通的思考與實踐,讓我們體會到,教師要用心去看清學生的心,細心呵護學生的心?!靶男南嘤 ?,自然會成就教育的美好。
每個班級里都有個別后進生。后進生在學習或紀律等方面與班上其他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后進生還有逆反心理。針對后進生的特點,我認為與他們溝通要做到“抓時、適度、得法”。
“抓時”,是指與后進生溝通必須注意抓住時機。剛接手新班時,新學期開始時,后進生取得進步時,他們的情緒、行為反常時,他們明顯地對某種事物、活動特別感興趣時,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錯誤時,他們遇到困難希望得到幫助時……這些都是好時機。談話前,班主任要對后進生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點、特長及思想、心理特點等進行分析研究,找準談話的切入點。
“適度”,是指班主任與后進生談話時的態(tài)度、情感、語言等要有分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特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握好三個“度”:第一要把握好與后進生談話語氣的“度”,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第二要把握好談后進生不足的“度”,既不夸大,也不縮小。第三要把握好愛護后進生的“度”,既不能袒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得法”,是指班主任與后進生談話時要注意方法:第一是應因人而異,即“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于那種性格內(nèi)向、自尊心強的后進生,要采取“溫和式”“觸動式”談話;對脾氣不好、自我意識強的后進生,要采取“商討式”“談心式”談話。第二是在指出后進生的不足與缺點時要得法。根據(jù)實踐,我發(fā)現(xiàn)用贊揚替代批評,即巧妙地用后進生的某一長處來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效果很好。談話時還要盡量少用“但是”,多用“如果”。試想你在批評后進生時先用贊揚,緊接著來一個大轉(zhuǎn)折“但是”,學生一聽就反感:原來你是為了批評我才表揚我的。其效果不言而喻,不但起不到批評的作用,就連前面的贊揚也完全沒有效果了。多用“如果……那么……”的句式說話,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記得去年剛接新班時,班上有個男生總是對其他同學抱有敵視態(tài)度,經(jīng)常與班上同學發(fā)生矛盾,對各科的學習沒有多少信心,在班級各項活動中也十分敏感自卑。針對他的狀況,我時常找他談心,拍拍他的肩膀,輕聲與他交流,讓他說說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讓他動手為班級做一些小事情……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想得到別人的認可與需要,這本來就是人們體現(xiàn)自我存在感的一種良好愿景。為了幫助他,我還特別組織召開了一次班會,班會主題是“我們一起牽手,不讓一個同學落后”。在班會課上,同學們對他為班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充分肯定,并對他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最后他抽泣著請求大家原諒他以往的沖動所犯下的錯誤,希望大家一起監(jiān)督他、幫助他、寬容他,給他進步的力量。當同學們的掌聲響起時,無助與迷茫的他,終于在大家的關(guān)愛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我很欣慰。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努力,他的自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心中有困惑的時候總能主動找我交流,以往沖動失控的言行也減少了很多?,F(xiàn)在的他,還在持續(xù)進步中。
我不會放棄班里的任何一個孩子。我知道,只要用心做好溝通,他們內(nèi)心那股向上的力量就會被激發(fā)出來,他們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