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穎
【摘要】目的: 觀察品管圈活動(QCC)對提高兒科病房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效果。方法:選取120例兒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研究組采用品管圈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工作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實施品管圈活動(QCC)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及護理人員素質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QCC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科重病房中,可有效提升護理人員自身素質,改善護患關系。
【關鍵詞】兒科病房;QCC;優(yōu)質護理服務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129-02
兒科疾病多起病迅速,病情發(fā)展快,患兒及家屬極易產(chǎn)生焦慮、緊張情緒,護理難度較大,發(fā)生醫(yī)患糾紛機率較高。品管圈活動(QCC)是指工作性質相近的人,通過運用各種改善方式激發(fā)個人潛能,并借助團隊力量持續(xù)改善各種問題,使參與人員認識工作的意義與目的,提升參與感與成就感[1]。筆者將品管圈活動(QCC)應用于兒科病房護理工作中,使護理人員從自身出發(fā),改善護理工作缺陷,提升護理質量,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兒科病房收治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研究組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15±3.92)歲;其中腸梗阻15例,腸套疊8例,肛門直腸畸形15例,先天性巨結腸11例,闌尾炎7例,其他4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12±3.85)歲;其中腸梗阻17例,腸套疊8例,肛門直腸畸形12例,先天性巨結腸10例,闌尾炎8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具體如下:①根據(jù)患者疾病類型及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體位,確保妥善安置患兒,保障患兒舒適、安全;②充分了解患兒病情變化,及時進行基礎護理及心理護理;③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④加強查房,并仔細觀察臨床癥狀變化,若有異常及時報告值班醫(yī)師,并協(xié)助其進行相關治療與搶救。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基礎上,再應用品管圈活動(QCC)護理模式。具體如下:①組建QCC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6名高年資護士,其中年資最高、經(jīng)驗豐富者為圈長,通過無領導討論等方式分析我科在護理態(tài)度、病房環(huán)境、醫(yī)患溝通及護理水平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針對缺陷部分制定改善方案,提高護理工作效率;②改善病房環(huán)境 根據(jù)患兒的性格特征及喜好,將病房布置得溫馨、充滿童趣,避免患兒對冷清嚴肅的傳統(tǒng)病房產(chǎn)生恐懼、抵觸情緒,提升其治療依從性;③請經(jīng)驗豐富護士指導醫(yī)護人員與患兒溝通的方法,增加巡視次數(shù),多陪伴患兒,可與患兒一起游戲及交流,轉移患兒注意力;對患兒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保持耐心、細致,及時安慰患兒及家屬,緩解其焦慮、緊張情緒;④設立護理工作獎勵機制 設置患兒及家屬意見箱和護理服務考核制度,對工作出色護士進行適度物質獎勵,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及團隊力量;⑤定期舉行討論學習會,就近期工作問題及缺陷各抒己見,并邀請專家定期舉行培訓活動,提升護理能力及團隊意識。
1.3效果評定[2]自擬護理人員素質評定量表,于品管圈活動(QCC)實施6月后進行評定,內(nèi)容包括:應急能力、溝通能力、積極性、團隊意識、責任感等5個方面,每項得分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佳。自擬調查問卷,在患兒出院時由家長填寫,內(nèi)容包括護理技術、服務態(tài)度、病房環(huán)境以及溝通能力等4個方面,每個項目分值25分,總分100分,共分為3個等級,其中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一般滿意,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采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檢驗,P<0.05 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人員素質評定量表得分比較實施品管圈活動(QCC)6個月后,研究組在應急能力、溝通能力、積極性、團隊意識、責任感等5個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兒及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采用QCC護理模式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在臨床中,護理質量與護理管理方法一直是護理質控的重點內(nèi)容。大量研究表明[3-4],護理質量高低取決于護理管理方法的先進性與科學性,整體護理質量與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退隊意識等密切相關。品管圈活動(QCC)為一種科學管理方法,應用于兒科重癥病房護理工作中,可加強圈內(nèi)成員交流頻率與質量,及時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是提升患兒護理質量的有效途徑。
本組研究中,研究組護理人員更加重視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及癥狀變化,在協(xié)助患兒翻身、清潔身體及晚間護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效率更高。通過定期舉行培訓、問題討論等活動,可進一步規(guī)范護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該模式可以將常規(guī)管理與人性化管理有效結合,使每位成員的意見都可以體現(xiàn)在日常管理制度中,成員參與感更強,集體歸屬感更高,有利于工作積極性提高及團隊意識養(yǎng)成。實施品管圈活動(QCC)6個月后,研究組在應急能力、溝通能力、積極性、團隊意識、責任感等5個方面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品管圈活動(QCC)護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素質,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5]。
實施QCC護理模式不但可以提升護理人員基礎護理服務質量,還可以進一步增強護理人員責任心,增強以人為本服務意識,為患兒及家屬提供更為便利及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有利于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拉近護患關系,改善患兒臨床療效。研究組采用QCC護理模式后,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實施品管圈活動(QCC)護理模式后,患兒及家屬認可度更高。
綜上所述,QCC護理模式應用兒科病房中,可有效提升護理人員自身素質、責任心及團隊意識,為患兒及家屬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護患關系良好,有利于醫(yī)院良好形象打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學珍,陳云,馮建榮,等.品管圈管理在提高兒科病房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11(21):1541-1542.
[2]于相舉.品管圈活動在兒科病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4,15(15):112-113.
[3]黃萍,謝瑞萍,許瓊.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腫瘤科護士對患者身份識別錯誤率[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4,07(07):693-694.
[4]楊雪梅,釧新,顧小麗.品管圈在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新進護士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的應用分析[J].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2015,2(02):60-61.
[5]彭素近,王英姿,甘婷.品管圈活動對提升兒科重癥病房優(yōu)質護理服務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07(07):108-109.
(收稿日期: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