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劉 磊,田仁飛,李 晶,班 麗,王 瑋
(1.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 地質科學研究院,東營 257015;2.成都理工大學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59)
?
準噶爾盆地征1井區(qū)儲層地震預測研究
王軍1,劉磊1,田仁飛2,李晶2,班麗1,王瑋1
(1.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東營257015;2.成都理工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610059)
摘要:由于直接利用地震資料難以有效刻畫準噶爾盆地征1井區(qū)侏羅系三工河組1號、2號含油砂體的分布,這里結合研究工區(qū)地質、地震資料特點,采用子波反褶積進行高分辨處理后,利用層段解釋技術對目標層段的多種屬性進行優(yōu)選,認為40 Hz的分頻切片對1號、2號砂體反應最為靈敏。應用40 Hz的分頻切片刻畫的1號、2號砂體分布特征與現有鉆井一致,能夠有效刻畫征1井區(qū)含油砂體儲層的橫向展布。
關鍵詞:準噶爾盆地;儲層預測;層段解釋技術;子波反褶積;分頻剖面
0引言
征沙村征1井區(qū)位于準噶爾盆地腹部征沙村構造。2002年部署的征1探井獲得了良好的油氣顯示,揭示了該區(qū)良好的勘探前景。前期主要從沉積體系[1]、古隆起構造特征[2]、物源體系分析[3]、儲層孔隙特征研究[4-5]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證實了該地區(qū)主要受巖性因素控制的巖性油藏。但是由于該區(qū)埋藏深、儲層薄,利用多種地震屬性[6]和吸收衰減[7]等方法對較厚的儲層預測有效,而像征1井區(qū)兩套薄互層儲層,難以利用常規(guī)地震儲層技術有效刻畫該工區(qū)儲層縱橫向的分布。
針對研究目標層的反射信號弱、分辨率低和砂泥薄互層等問題,常規(guī)的思路是提高地震資料分辨率,如高分辨率處理[8]、地震統計反演[9]和譜分解[10]等方法。我們在該工區(qū)也利用以上多種方法進行解釋,但效果不理想,與現有鉆井吻合率較差。因此在分析目標層地震資料特征后,采用層段解釋技術獲得的成果與現有鉆井較為符合。
這里提出的層段解釋技術是在地層切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地層切片是zeng等[11]提出一項利用地震資料研究沉積相和沉積作用的方法;曾洪流[12]總結了該方法的研究進展和適應條件,認為地層切片比時間切片和層位切片更適合復雜的沉積環(huán)境。層段解釋未對地震數據做相位旋轉,采用穩(wěn)定的標志層進行不同方式的插值,更能夠反應層段內的地震資料的變化特征。
緬甸藍寶石可作為產地標志的內含物特征是:細短的針狀金紅石與塵埃狀的金紅石共存,并可密集成云狀體,發(fā)育的聚片雙晶以及與之相伴的水鋁礦管狀體,顏色分布均勻可見色帶和磷灰石晶體包體等。
伴有頸動脈斑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學相關指標水平的研究 …………………………………………………………… 梁志剛,孫旭文,楊紹婉,等 425
1儲層地質、地震特征
1.1 儲層地質特征
征1井區(qū)位于古車莫低凸起的高部位,鉆井資料揭示,征沙村地區(qū)地層層序自上而下為新生界第四系和第三系,中生界白堊系的東溝組、吐谷魯群,侏羅系的三工河組、八道灣組等地層。其中,侏羅系的三工河組分為三個段,三工河組一段基本被剝蝕殆盡,殘留了三工河組一段底部、二段和三段,在侏羅系與白堊系間形成區(qū)域性不整合。含油層系為二段1砂組,以淺灰色細粒、含礫長石質巖屑砂巖和灰色泥巖為主,含油性好。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多重比較(Duncan氏新復極差法)分析。
研究區(qū)網格為25 m×25 m的三維地震資料全覆蓋,主要目的層段地震資料主頻為32 Hz,頻寬15 Hz~75 Hz,根據地震波對薄層分辨率的理論,結合工區(qū)主要目的層段的速度分布,時間分辨率(λ/4)只能分辨34 m以上儲層。而從目前該區(qū)的鉆探實際揭示:①含油砂體厚度為5 m~13 m,含油砂體之間隔層7 m,地層埋深在4 800 m左右,砂體厚度薄、薄互層疊置和砂泥巖物性重疊,地震資料無法識別出兩套砂巖儲層;②由于上覆的白堊系吐谷魯群組地層直接覆蓋在侏羅系的三工河組地層上,中間缺失侏羅系中統、上統地層,形成的區(qū)域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形成了一個強的地震反射特征,具有明顯的能量屏蔽作用,造成目標層反射能量變弱、頻率降低;③征1井區(qū)目標層砂泥速度差異小,砂巖地震傳播速度為4 300 m/s,泥巖砂體地震傳播速度4 500 m/s,相差200 m/s左右,在地震剖面上為弱反射,并疊置在一起,使得儲層地震響應復雜,特征不明顯,是地震預測的主要難題。
1.2儲層地震特征
征1井區(qū)的含油儲集砂體主要發(fā)育在侏羅系三工河組二段第一砂層組(J1s21)。其中,三工河組二段地層依據沉積旋回可劃分為2個砂層組,據征沙村地區(qū)6口井測井曲線變化特征,選出征1井作為標準井。依據標準井目的層段的沉積韻律、曲線特征,將1砂組細分為4個小層。其中,1和2小層為主力小層,這兩個主力小層即是1、2兩個主力砂體,分布穩(wěn)定且連通性好,其厚度較大,均大于5 m,1號和2號砂體之間分布穩(wěn)定泥巖隔層(圖1)。
2井震精細標定
合成地震記錄是測井與地震資料之間相關聯的橋梁,對研究工區(qū)收集的6口井的測井資料整理后都做了合成地震記錄。為了使合成地震記錄與井旁道地震資料匹配的較好,首先對原始地震資料目標層層段(K1tg至J1s22目標層段地震資料)進行頻譜分析。通過頻譜分析認為,該區(qū)地震資料主頻在32 Hz附近,因此利用32 Hz零相位的理論雷克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記錄(圖2),經分析得出該合成記錄與原始地震資料在目標層段的相關系數為0.68,主要在不整合面K1tg對的比較準。在此基礎上,利用井附近選取不同時窗、不同inline、xline測線范圍統計子波,再制作合成地震記錄,結果不斷優(yōu)選后,主要目標層段的合成地震記錄與井旁原始地震資料的相關系數可達0.87以上,工區(qū)6口井都按照上述方式進行了精細標定。
圖2 征1井合成地震記錄Fig.2 Synthetic seismic record of Zheng 1 well
從圖2中可知,征沙村地區(qū)白堊系的吐谷魯群組地層直接覆蓋在侏羅系的三工河組地層上,中間缺失侏羅系中統、上統地層,是一個明顯區(qū)域不整合面,也是一個強的地震反射標志層也是本區(qū)層位標定主要標志層,可以在全區(qū)追蹤解釋,而侏羅系三工河組一段底和二段1砂組底都為不連續(xù)、零亂的弱反射,全區(qū)追蹤解釋困難。
2)雙層位控制的層段解釋。(利用兩個層位控制(圖6(b)中實線),也可以在兩個層位向上或向下移動時窗,如圖6(b)中虛線所示,獲得解釋層段;其他方式與單層位的計算方法類似。
層段解釋技術中重點是標志層和插值方法的選取,這兩個方面都要結合研究工區(qū)的地層特征和層位形態(tài)來考慮。從前面的圖3也可以看出,儲層主要分布在J1s1和J1s21之間,J1s1和J1s21之間沉積厚度相對穩(wěn)定,因此,層段解釋中可以選用J1s1和J1s21為標準層,采用等比例插值方法。在以上層位和插值方式下,插值的時間間隔為1 ms,得到一系列的插值切片。按照從上到下對層段中所有切片進行瀏覽,并結合井震標定的結果,可以提取1號、2號油層所在砂體的多種地震屬性切片,并進一步優(yōu)選得到對砂層或油層反映最為靈敏的地震屬性。
總體來說,合成地震記錄與井旁地震道反射特征基本吻合,相關性較高,特別是大套地質層位的底界面反射波與過井剖面特征一致。
從圖3連井剖面的井震標定結果可以看出,地層與地震剖面相關性好,油層所在位置特征明顯,位于較強的波谷中。但是,兩套含油砂層都處于同一波谷上,難以區(qū)分,不能直接利用地震屬性預測兩套儲層的分布。仔細分析圖3中1號、2號砂層所標定的波谷,具有復波特征,特別是征1井所在位置復波特征更為明顯,說明1號、2號砂體雖然在地震資料上不能完全分開,但是有一定的變化。
圖3 征1-2井、征1-4井和征1井井震標定結果Fig.3 Well seismic calibration results of Zheng1-2,Zheng 1-1 and Zheng 101
3目標層高分辨處理
層段解釋技術是針對目標層采用層位控制,在層段間進行插值,提取各種地震屬性來刻畫層段內不同位置的儲層特征變化規(guī)律。這種方法相對于水平切片更能反映復雜構造的地質特征和儲層變化特點,也能反映薄儲層的變化特征。層段解釋未對地震數據做相位旋轉,采用穩(wěn)定的標志層進行不同方式的插值,這比常規(guī)的等時切片或沿層切片更能夠精細刻畫儲層內部特征。
常用的反褶積方法是基于常子波的褶積模型,因此子波的選取是關鍵。反褶積中地震子波的選擇與合成地震記錄中子波選擇類似,最終對選擇所有井統計提取的子波進行歸一化處理,優(yōu)選出適合該地區(qū)的子波,進而進行反褶積處理,提高地震資料的分辨率。
對比圖4、圖5可知,通過子波反褶積處理后,較好地提高了地震資料的分辨率,1號、2號砂體在圖4的原始資料上都位于同一波谷,而在圖5中雖然不能完全分開,但是分辨率較原始剖面的分辨率要高。從圖4、圖5也可以看出,處理后的資料,頻帶由原來的10 Hz~80 Hz范圍拓展到了0 Hz~130 Hz。
圖4 過征1井原始剖面和振幅譜Fig.4 Original seismic profile and amplitude spectrum of well Zheng 1
圖5 過征1井高分辨處理后剖面和振幅譜Fig.5 High resolution profile and amplitude spectrum of well Zheng 1
4層段解釋技術刻畫儲層展布
目前我國人民銀行、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銀監(jiān)部門都可以依法對問題銀行采取早期糾正和風險處置措施,省級地方政府對農信社負有管理責任和風險處置責任。可建立存款保險管理機構、人民銀行、銀行業(yè)監(jiān)管管理機構、省級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的問題銀行市場退出磋商機制,加強監(jiān)管協調和信息共享,強化協同推進,提高問題銀行風險處置的效率。此外,還應進一步明確存款保險管理機構運用存款保險基金參與問題銀行接管、重整、破產等風險處置的形式和職責范圍,加強相關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有效銜接,完善問題銀行市場化退出機制。
解釋,利用層段解釋技術提取地震屬性分別刻畫1號、2號儲層展布特征。
針對征1井區(qū)1號、2號砂層的目標地震資料,采用子波反褶積提高地震資料的分辨率,以便更好地識別薄儲層的分布。
目前可以用單層或兩個層位控制對目標層進行層段解釋(圖6)。
1)單層位控制的層段解釋。(利用目標層的層位圖6(a)中實線)作為標準層,向上或向下移動一定時窗,如圖6(a)中虛線所示,獲得解釋層段;再按地層的接觸類型(等比例接觸類型,頂超接觸類型,底超接觸類型)為控制,利用插值方法計算層段中的地震屬性;層段內各個切片的地震屬性反映層段內不同位置的儲層特征。
為了刻畫征1井區(qū)1號、2號砂層的縱橫向變化規(guī)律,對子波反褶積的地震資料進行層位的精細
圖6 層段解釋示意圖Fig.6 Section interpretation diagram(a)單層位控制的層段解釋;(b)雙層位控制的層段解釋
J1s21為侏羅系三工河組一段底部反射,在三工河組二段上部泥巖與三工河組一段泥巖間無明顯的波阻抗差異時,為三工河組二段砂巖頂反射。從反射能量看,剖面上一般表現為中一弱反射,其反射能量除由自身界面波阻抗差異外,還受上覆西山窯煤層的影響,在西山窯煤層反射較強的地區(qū),該層波組反射一般較弱,反射連續(xù)性中、差。
J1s22為侏羅系三工河組二段底部反射,界面剖面極性為波峰。該層波組能量為中、弱。從所有合成地震記錄的標定結果看,本套地層波組特征平面變化較小,沉積特征相一致。
由于譜分解的調諧體對薄層具有較高的對應關系[10],這里采用VVA軟件中的S變換對處理后的地震資料進行譜分解,在5 Hz~120 Hz的頻帶范圍內,按照間隔為5 Hz提取了共計24個數據體,利用不同頻率的分頻數據進行剖面、平面、沿層、層段內不同插值方式進行可視化瀏覽,優(yōu)選出40 Hz的頻率對儲層反映更為靈敏,也與現有鉆井的結果較為吻合。過征1井的分頻剖面與井旁地震道的時頻圖如圖7所示。
利用吡蟲啉亞致死劑量(LC10、LC20、LC30)處理豆蚜成蚜,結果表明,亞致死劑量的吡蟲啉縮短了F0代豆蚜的成蟲壽命,降低了其繁殖力,并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影響顯著。顯著降低了F0代豆蚜的成蟲壽命,這一結果與前人關于吡蟲啉亞致死劑量對桃蚜、豌豆蚜試驗種群的研究結果相同[8,9]。
從圖7可以看出,1號、2號砂體縱向分布特征。并沿1號含油砂體和2號含油砂體所在的位置,采用層段解釋技術提取了40 Hz的分頻剖面,見圖8和圖9。
管道公司南京處深化黨員“師帶徒”活動,以新入職員工為主,通過選師傅、訂協議、明責任等方式,建立黨員“傳幫帶”工作體系,完善黨員“師帶徒”成效評價和同獎同罰的考核機制,評選示范崗,促進青年人才快速成長。
目前征1井區(qū)研究范圍內的圖8和圖9中,現有4口井鉆探情況的統計結果見表1。
宜昌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裝備制造業(yè)已然成為第一支柱產業(yè)。2010年,宜昌共有68個項目被列入湖北省裝備制造業(yè)調整的振興規(guī)劃,總投資達到350億元,主要龍頭企業(yè)和重大項目有:宜昌三峽全通涂鍍板、宜昌船舶柴油機廠擴能改造、湖北江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線、長機科技數控大型插齒機、長江高科高壓電纜、七一0所海洋產業(yè)裝備等。項目全部完成后,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047億元,利潤73億元,稅金42億元。2010年,宜昌裝備制造業(yè)增勢強勁,產值增長81.3%。至2011年,裝備制造業(yè)已成長為宜昌市第一支柱產業(yè)。
圖7 過征1井40Hz分頻和S變換時頻圖Fig.7 Frequency decomposition(40 Hz) and time-frequency spectrum of well zheng 1
井名砂體號厚度/m與其他井的關系Zh1113與zh1-1連通26.8與zh1-1連通Zh1-1112.5與zh1連通,與zh1-2不連通26與zh1連通,與zh1-2不連通Zh1-419.6與zh1-1連通25.8與zh1-1連通Zh1-2113.5與zh1-4不連通26與zh1-4不連通
圖8 沿征1井1號砂層地震屬性Fig.8 Seismic attribute along zheng 1 well No.1 sand(a)振幅屬性;(b)40Hz分頻屬性
圖9 沿征1井2號砂層地震屬性Fig.9 Seismic attribute along zheng 1 well No.2 sand(a)振幅屬性;(b)40Hz分頻屬性
研究區(qū)從征1井獲得突破后,結合地質、鉆井和常規(guī)振幅屬性等資料研究認為圖7中黑線范圍內都是含油儲層,且是連通的。后來部署征1-2、征1-1等井,各井的產量、物性等差異較大,通過連井對比,認為征1-2與征1砂體不連通,二者之間物性存在較大差異。從工區(qū)現有鉆井砂體是否連通性的統計見表1。而常規(guī)資料提取的振幅屬性、頻率屬性的屬性是連通的,如圖8(a)所示,圖9(a)中2號含油砂層在振幅屬性也未完全分開。為此,在高分辨處理的基礎上,采用層段分析的技術,優(yōu)選提取的1號含油砂體的分頻屬性(圖8(b))和2號含油砂體的分頻屬性(圖9(b))。
從圖8(b)中可以看出,征1井區(qū)1號砂體儲層變化特征和儲層橫向的分布范圍,也能夠反映征1-2與征1井之間的局部變化,這與目前該地區(qū)勘探開發(fā)成果較為吻合。同樣,圖9(b)中也能夠反映2號含油砂體的分布范圍。對比圖8、圖9,也可以反映1號、2號含油砂體在該地區(qū)分布是有差異的,從而可解釋該地區(qū)1號、2號儲層產量不同。
2.2 兩組Ⅵ區(qū)淋巴結病理檢查結果對比 試驗組淋巴結納米碳黑染率95.56%(452/473)。試驗組黑染淋巴結均數為(9.04±3.15)個,對照組清掃淋巴結均數為(5.84±2.71)個,經t檢驗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473,P<0.01),試驗組清掃出的淋巴結數量高于對照組,其均數的差值為3.2(95%CI:2.380~4.356)。見表1。
5結論
1)準噶爾盆地征沙村地區(qū)征1井區(qū)主要含油層位于侏羅系三工河組二段第一砂層組1號、2號砂體,為薄互層的巖性油藏。
2)通過對地震資料主頻、目標層地震速度等分析,再加上上覆地層形成的強振幅的屏蔽作用,認為目前采集的地震資料無法直接識別1號、2號薄砂層。
3)征1井區(qū)目標層1號、2號砂層在原始地震資料上難以直接區(qū)分,但具有復波特征,因此在高分辨處理基礎上,利用層段解釋技術,優(yōu)選出40 Hz的分頻屬性,可以間接刻畫1號、2號砂體的分布,研究結果與現有鉆探成果吻合較好,為該地區(qū)下一步的井位部署提供了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1]王居峰,鄧宏文,蔡希源.準噶爾盆地腹部下侏羅統三工河組沉積體系[J].新疆石油地質,2005,26(2):137-141.
WANG J F,DENG H W,CAI X Y.Deposition system of Sangonghe formation of lower Jurassic in Hinterland of 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05,26(2):137-141.(In Chinese)
[2]馬寶軍,漆家福,于福生,等.準噶爾盆地車-莫古隆起構造特征及物理模擬[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8,32(1):36-41.
MA B J,QI J F,YU F S,et al.Physical modeling of deformation for the che-mo paleo-uplift,Junggar basin[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08,32(1):36-41.(In Chinese)
[3]王芙蓉,何生,何治亮,等.準噶爾盆地腹部地區(qū)深層砂巖儲層孔隙特征研究[J].石油實驗地質,2010,32(6):547-552.
WANG F R,HE S,HE ZH L,et al.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of deeply-buried sandstone in the center of Junggar basin[J].Petroleum geology &experiment,2010,32(6):547-552.(In Chinese)
[4]喬玉雷.準噶爾盆地中 1 區(qū)塊 J_1s_2~ 1 有利儲層及主控因素[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33(3):48-52.
QIAO Y L.Favorable Reservoir and Its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Section J1s12 in Block Zhong1 ofJunggar basin[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11,33(3):48-52.(In Chinese)
[5]張曰靜.準噶爾盆地腹部下侏羅統三工河組物源體系分析[J].新疆石油地質,2012,33(5):540-542.
ZHANG Y J.Provenance Analysis of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in Hinterland of 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12,33(5):540-542.(In Chinese)
[6]李海濤,孟憲軍,宋傳春,等.準噶爾盆地中部區(qū)塊地震屬性適用性研究[J].石油物探,2004(S1) :122-126.
LI H T,MENG X J,SONG C C,et al.The central part of Junggar basin seismic attributes application research[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04(S1) :122-126.(In Chinese)
[7]牛立群,閻建國,全紫荊.吸收衰減屬性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二疊系儲層預測中的應用探討[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3,35(1):69-75.
NIU L Q,YAN J G,QUAN Z J.The appliction of seismic absorption and attenuation attribute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junggar basin[J].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3,35(1):69-75.(In Chinese)
[8]朱洪昌,朱莉,玄長虹,等.運用高分辨率地震資料處理技術識別薄儲層及微幅構造[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 ,45(A01):90-93.
ZHU H C,ZHU L,XUAN C H,et al.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to identify thin reservoir and low amplitude structure[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0,45(A01):90-93.(In Chinese)
[9]王香文,劉紅,滕彬彬,等.地質統計學反演技術在薄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2,33(5):730-735.
WANG X W,LIU H,TENG B B,et al.Application of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to thin reservoir prediction[J].Oil &Gas Geology,2012,33(5):730-735(In Chinese).
[10]魏志平.譜分解調諧體技術在薄儲層定量預測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3):337-340
WEI Z P.Application of spectrum decomposition tuning body technique 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thin reservoir[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9,44(3):337-340.(In Chinese)
[11]ZENG H ONGLIU,M ILO M B ,K enneth T ,et a1.Stratal slicing ,part1:Realistic 3-D seismic model[J].Geophysics,1998,63(f2):502-5l3.
[12]曾洪流.地震沉積學在中國,回顧和展望 [J].沉積學報,2011,29(3):417-426.
ZENG H L.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China:A review[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1,29(3):417 - 426.(In Chinese)
Using 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 to study area of zheng 1 well,Junggar basin
WANG Jun1,LIU Lei1,TIAN Ren-fei2,LI Jing2,BAN Li1,WANG Wei1
(1.Ge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gli Oilfield,SINOPEC,Dongying257015,China;2.key lab of Earth Exploration&Information Techniqu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hengdu610059,China)
Abstract:It wa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describe Zheng 1 well area of Jurassic Sangonghe No.1 and No.2 oil-bearing sand body with the direct using of seismic data.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we combined geology and seismic data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earch area,optimized the multi-attributes of target stratum by section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for wavelet deconvolution of high-resolution processing seismic data.Th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e frequency decomposition(40Hz) was the most sensitive of No.1 and No.2 sand body.Then frequency decomposition(40Hz) was applied to depict the sand distribution of No.1 and No.2,being consistent with the sand of the existing drilling wells.It shows that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Zheng 1 well area of oil sand body reservoir.
Key words:Junggar basin;reservoir prediction;section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wavelet deconvolution;frequency decomposition
收稿日期:2015-02-02改回日期:2016-01-0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4080);中石化項目(ZC0613-0017)
作者簡介:王軍(1963 -) ,男 ,博士 ,教授級高工,主要從事油氣田勘探開發(fā)領域科研生產工作,Email:wangjun570.slyt@sinopec.com。
文章編號:1001-1749(2016)02-0237-07
中圖分類號:P 631.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