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龍
許多同學在進行了大量作文訓練之后依然對寫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大家對在高考時會遇到什么樣的題目心中沒底。雖然要想提前預知高考作文題目無異于癡人說夢,但高考作文命題卻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特別是每年進行高考備考之時,全國各省市的重點中學都會命制大量的作文試題對高三學生進行訓練,而命制這些試題的老師極有可能會參與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題工作。這樣一來,就使得這些重點中學命制的作文試題與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試題有了一種直接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特開設(shè)“名校金題”欄目,每期對全國各省市重點中學高三年級的作文備考試題與優(yōu)秀例文進行展示,并邀請該校的語文名師對試題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讀,以期讓大家在第一時間準確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
試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2015年9月29日,金麗溫高速溫州段一輛裝載有30多噸大米的貨車發(fā)生事故,白花花的大米灑了一地,引來周邊大批村民哄搶。溫州鹿城警方發(fā)布通報稱,5名涉嫌參與搶米的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抓獲并拘留。被抓的人中有兩嬸侄,他們表示,原來以為只是一點米,不值錢,沒想到要被拘留,早知道這樣就不會搶了。
(2)2015年3月29日,江蘇大豐市劉莊鎮(zhèn)境內(nèi),一輛滿載30多噸橘子的卡車發(fā)生側(cè)翻事故,令駕駛員感動的是,當?shù)厝罕娂娂娚斐鲈?,幫忙撿拾橘子?100箱橘子基本沒有損失。據(jù)一位村民介紹,看到卡車側(cè)翻后,他和大伙兒都趕過來圍觀,見駕駛員受傷,無力收拾滿地的橘子,他吆喝了一聲:“大伙兒幫幫他吧!”群眾便踴躍上前,一邊安慰受傷的駕駛員,一邊幫他撿拾橘子。
上面兩則材料會引發(fā)你怎樣的思考?請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不得脫離材料的內(nèi)容和含意作文,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寫作導引>>
當下很流行“任務驅(qū)動式”寫作理念。所謂“任務”,一是指所立之論,二是指命題的提示語與具體要求,如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Ⅰ作文題的具體任務是,就女兒舉報酒駕父親一事,針對特定的對象寫一封信;全國新課標卷Ⅱ作文題的具體任務是“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寫作“任務驅(qū)動式”材料作文主要有以下五步:
第一步,辨明材料類型。本題由兩個看似相反實則相輔相成的材料構(gòu)成。
第二步,概括分析材料。材料一講的是運米的貨車發(fā)生事故后,灑落的白米引來村民哄搶,被抓的人以為白米不值錢、沒犯法,所以才去搶;材料二說的是遇到類似事件后,因為有人“吆喝”,原本圍觀的村民轉(zhuǎn)而安慰、幫助駕駛員,看護灑落的橘子。綜合兩則材料可以看出:村民的行為具有自發(fā)性。如果前者有人出面制止哄搶行為,也許村民未必會哄搶;后者村民是在“吆喝”的提醒下由圍觀轉(zhuǎn)為撿拾、看護的,由此可見村民的跟隨、從眾意識。前者法制觀念淡薄,后者有道德底線。
第三步,確定寫作任務。由第二步的分析可以確定寫作角度:領(lǐng)頭人很重要,善意需要引導;從從眾的角度來談“群體的跟隨性”“群體無意識”;可以談個體的內(nèi)心無主與內(nèi)心有主;還可以談利益與法律、道德的關(guān)系;還可以從既要有法律的底線、也要求道德的高度來分析。
第四步,選擇合適的結(jié)構(gòu)模式。新材料作文的觀點不能剝離原材料,不能憑空出現(xiàn),觀點要從對材料進行的分析中推演出來。可以采用“敘議聯(lián)結(jié)”“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現(xiàn)實性、危害性、可行性、重要性”等各種不同的結(jié)構(gòu)模式。
第五步,精心擬題,寫好開頭。如可擬題為:“我心有主”“道德的底線”“稀缺的吆喝聲”等。
佳作展評>>
利益之外,原則之內(nèi)
文/ 劉卓容
當一輛滿載30多噸橘子的卡車遭遇側(cè)翻后,群眾紛紛聚集上來,不是為了搶奪那滿地的橘子,而是自發(fā)地為受傷的駕駛員將橘子收拾好,并幫著看守卡車,直到救援人員趕來。
這真是一則令人心頭一暖的新聞。當我們習慣看到人們?yōu)橐稽c蠅頭小利不惜違背原則的時候,這幅淳樸的村民彎腰撿拾橘子的畫面竟有春風拂面的清新之感。在我們?yōu)樗麄兊臒嵝呢Q起大拇指之后,不妨看看它背后的東西。
橘子,尤其是一片混亂之下無人看管的橘子,正是利益的化身。而我并不認為追求利益的行為有錯,真正有錯的,是將手伸向不該伸的地方。是什么決定著人們不越過這條容易被不同居心的人反復咀嚼、把玩的界線?是原則。只有當每個人心中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之時,我們才會被激發(fā)出純粹的熱情。
這原則絕不是利益大而為之,利益小而不為;危害小而為之,危害大而不為。它是要我們堅定地拒絕不勞而獲,堅定地拒絕本不屬于自己的事物。
我想起另一則情景與之類似的新聞。一輛滿載大米的卡車發(fā)生事故后,大批村民涌上前去哄搶。事后被捕的一對嬸侄表示:“原以為只是一點米,不值錢,沒想到要被拘留,早知道這樣就不會搶了?!边@便是內(nèi)心沒有原則束縛的真實寫照。
從前后兩則新聞的強烈反差中,我們除了應該看到的人性本身具有不同的層次,更該意識到:利益之外,原則之內(nèi),我們的人性包羅萬象。
我們拋開了利益,于是關(guān)心他利,于是樂于助人無怨無悔;我們擁有原則,于是不會不辨是非,不會一味包容。我們對世界報以沸騰的善良,但只將善良投放在需要和值得灌溉的地方。所以我們依然希望罪犯被繩之以法,依然不斷地向身邊的一切輸入溫暖與善意。
哈佛大學在18世紀中葉遭遇了一場火災,250本最珍貴的藏書被燒成灰燼。幸運的是,一名叫杰克的學生在大火發(fā)生前一天,將其中一本拿出了圖書館打算回宿舍閱讀。火災過后,這名學生幾經(jīng)掙扎,克服了唯一一本藏書日后在市面上能賣到的天價誘惑,毅然放棄巨大的利益,將書歸還學校。校長表揚了他的誠實,卻開除了他:“哈佛校規(guī)明確規(guī)定書本不允許借出館外,違者開除,這是原則,對任何情況無一例外?!?/p>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哈佛強盛不衰的原因。杰克對利益的放下與學校對原則的堅守,同樣令人肅然起敬。
愿我們都能活在利益之外,原則之內(nèi),窮盡一生努力去捕尋人性中最美好的星星。
點評:文章兼用雙面對照與“敘議聯(lián)結(jié)”兩種結(jié)構(gòu)模式,層層遞進地展開議論,既有事件本身的剖析,又有由表及里的深入,還有由此及彼的拓展。前四段從第二則材料的角度來分析,先概述事件,再由橘子談到利益,明確利益不該獲取,從而引出原則。接著,從第一則的角度來分析,定向引述后,歸因到“內(nèi)心沒有原則”。然后綜合兩則材料而言之,從利益與原則兩個維度來考量,闡述了利益之上有原則存在,從而極具思辨性地對命題材料所涉及的話題進行了議論分析。最后由此及彼,引哈佛圖書館事例為佐證,再次證明“利益之上有原則”這一觀點,充實了論據(jù),增強了論證力度。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