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 汪軍 孫苗苗
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的前世今生
文 圖 / 汪軍 孫苗苗
薛家崗遺址處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與下游文化交流的咽喉地帶,同時也是從淮河中游南下進入長江中游或贛江下游的重要通道。這樣特殊的位置,使其在土著文化基礎上,吸納周邊的不同文化因素,形成多元且特色鮮明的考古學文化,在長江中下游文明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薛家崗遺址位于安徽西南部的潛山縣境內天柱山東南麓、潛水西畔的一條狹長山崗上。山崗海拔高度在20米左右,臺面較為平坦,四周均為水稻田。當地人習稱其為“薛家崗”,又因崗身自西向東形似長龍?zhí)剿址Q“龍山”。
根據初步的考古鉆探,薛家崗遺址總面積可能超過10萬平方米,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山崗東部汪家山、張家山一帶和崗身中段的永興村民曬稻場兩處,兩者相距約300米。前者發(fā)現了新石器和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后者鉆探面積較小,但發(fā)現了大面積較單純的新石器時代碎紅燒土塊堆積。
薛家崗遺址位置
薛家崗遺址是潛山縣文化局在1977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的。當時村民種地時經常發(fā)現一些陶器和石器碎片,不知是何物,便讓文物部門派人來看一看。文物工作者不但采集到陶器標本,還發(fā)現了一些多孔石刀。
從1979年春到1982年秋,經過5次發(fā)掘,共開大小探方46個,發(fā)掘面積2331.25平方米。清理新石器和商周時期墓葬145座、灰坑50余個、房址4處以及較多的紅燒土坑,出土新石器和商周時期的玉器、石器、陶器1000余件。
2000年3~11月,文物考古部門進行了第6次發(fā)掘,目的是為了了解發(fā)掘區(qū)內的文化堆積保存情況。此次發(fā)掘共布探方5個,發(fā)掘面積136.5平方米,發(fā)現墓葬6座、灰坑13個、紅燒土塊遺跡2處、半地穴房址1處,出土完整或可修復器物近百件。
新石器時代墓葬為土坑墓,部分墓壙未能發(fā)現,出土器物主要是玉、石、陶器三大類。玉器有環(huán)、璜、管、琮、鉞和扣形飾等,雕刻精美,圖案對稱,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石器有刀、斧、錛、鏟、鑿、鉞、鏃等。石器多通體精磨,雙面鉆孔,部分刀、鏟的孔眼處還繪有紅色花果形的圖案。其中以奇數相列的1~13孔石刀,是薛家崗的代表性器物。陶器的種類有鼎、豆、壺、鬶、碗、盆、罐、杯等,其中以楓葉形足盆形鼎,扁凹狀、扁柱狀鴨嘴形足罐形鼎,斂口、直口高柄豆,折腹壺,雞冠耳碗,喇叭口高頸鑿形足帶把鬶等為代表性器物。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陶球,最大直徑9厘米,最小直徑1.8厘米,表面有孔眼1~34個不等。陶球內裝有小陶丸,搖之有聲,球面紋飾很有規(guī)律。
商周時期的文化也頗有特點,出土的遺物以陶鼎式鬲、錐足鼎、卷尾把盉為主,另有少量極富特點的鳥形器,它們應是大別山南部一支獨特的土著文化,但同時這支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出土的深腹繩紋罐、斝、爵具有濃厚的中原文化特征。
薛家崗遺址發(fā)掘區(qū)域
黃鱔嘴遺址位于安徽宿松縣程嶺鄉(xiāng)大塔山北,1981~1984年進行三次考古發(fā)掘,共揭露370多平方米。發(fā)現墓葬17座,出土器物100多件,器物組合為鼎、豆、壺、杯、缽、盆、碗、釜等。遺址年代約為距今6000年。
崧澤文化 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上海青浦崧澤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的環(huán)太湖地區(qū)。文化年代為距今 6000~5300年。
薛家崗文化是以薛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堆積的發(fā)掘而命名的。它的分布范圍受到大別山和長江的地理條件限制,主體部分基本上沿長江北岸,分布在大別山東南麓兩翼,集中在皖西南及相鄰的鄂東南、贛西北等地區(qū)。其所處位置是長江中游與下游文化交流的必經之路,也是從淮河中游南下進入長江中游或贛江下游的重要通道。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薛家崗文化應是在繼承本地早期黃鱔嘴類型部分因素的基礎上,融合了較多的長江下游崧澤文化因素,并接受了部分寧鎮(zhèn)地區(qū)北陰陽營和長江中游大溪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薛家崗遺址出土器物
薛家崗文化與周邊同時期文化關系示意
北陰陽營文化為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南京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名。陶器組合有鼎、罐、盉、豆、缽等,彩陶多繪寬帶、網狀、十字、圓圈等簡單紋飾。石器磨制穿孔技術較高。墓葬中常見隨葬陶器、石器、玉器和豬下頜骨。文化年代為距今6000~ 5000年。
大溪文化為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中心分布區(qū)在湖北、湖南的長江沿岸和主要支流沿岸一帶。文化面貌表現出以紅陶和彩陶為特征、以魚米為主要生活資源、以紅燒土地面建筑為特色。文化年代距今6400~5300年。
潛山縣境內主要文化遺址分布
薛家崗遺址出土器物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存、整理、研究,同時有一小部分在安徽省博物館常設陳列中展出。至于對于遺址本身的保護,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僅僅停留在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區(qū)內還有居民居住,只是在遺址現場設置了遺址名稱的保護標志,在遺址北部租用的民房中,以少量文字及照片說明了遺址的出土文物情況。
2009年,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薛家崗遺址保護工程建設初步啟動。2012年,薛家崗遺址保護規(guī)劃獲得安徽省政府批準,按照規(guī)劃,薛家崗遺址不僅得到原址保護,還將建立專門的博物館和遺址公園。
2013年,薛家崗遺址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這里將復原5000多年前先民們在此生息、勞作、繁衍的場景。薛家崗遺址公園的建設以大遺址保護為核心,以功能分區(qū)為載體,以景觀造型為手段,能夠兼具觀賞性與體驗性,有利于進一步發(fā)掘、展示薛家崗遺址的文化內涵。
(作者汪軍為潛山縣文物局局長;孫苗苗為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