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和
摘 要:規(guī)范、系統(tǒng)、科學的芭蕾舞訓練起源于學院派,正是學院派奠定了芭蕾舞領域中對各種技巧的運用和對其深厚文化內涵的積累,使芭蕾舞成為一種有品位、對現代舞蹈都具有技術性啟發(fā)的古典舞蹈藝術。古典芭蕾舞出身于宮廷文化,它在表演模式上存在著一定的束縛,表現出了表情木訥、技術刻板、心靈交流匱乏等表現力不足的問題,所以在現如今的芭蕾舞教學中應該對其進行完善,在強化學生基本功訓練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的舞蹈表現力,讓芭蕾舞表演煥發(fā)其應有的藝術美感和優(yōu)雅風范。
關鍵詞:芭蕾舞教學 學院派 表現力 對策
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發(fā)展于法國宮廷,在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名副其實的貴族舞蹈。為了供上層貴族觀賞,早期的芭蕾舞者訓練相當嚴格,他們都是出身于正規(guī)舞蹈學院,靠師生相傳、層層因襲而練就成才。在成才之后,就要等待來自宮廷的專業(yè)選拔,所以最初人們學習芭蕾舞蹈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融入上層社會,為貴族表演。而正因如此,出自學院的芭蕾舞者往往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受到來自于各方約定俗成的限制,所以在舞蹈表現力上更加規(guī)范,缺乏芭蕾舞蹈應有的自由靈性與活力,這也是學院派芭蕾舞保守性質形成的關鍵因素。
一、學院派芭蕾舞教學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環(huán)境
學院派舞蹈是不能被忽視的重要舞蹈學派,尤其是在創(chuàng)作領域中學院派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舞蹈整體發(fā)展都具有導向性。學院派舞蹈的發(fā)展動因很簡單,就是為學習舞蹈的人們提供一個能正確認識和了解舞蹈發(fā)展及創(chuàng)作的交流平臺,在舞者交流之中形成作品、審美品質和精神,審時度勢的調整舞蹈發(fā)展方向路徑。所以我們說學院派舞蹈在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過程中更加穩(wěn)定和持久,它是舞蹈領域中不可替代的基礎。
從我國學院派芭蕾舞教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它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并培養(yǎng)大量的芭蕾舞人才,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推動中國芭蕾舞發(fā)展。所以如今我們的芭蕾舞教學更多注重于學生基本功、動作組合與舞蹈片段方面的練習,也就是更加強調技術性訓練,而相對卻忽視了對藝術性的培養(yǎng)。在芭蕾舞作品表現過程中,一些學院派學生缺乏對舞蹈整體節(jié)奏與敘事性的掌控,在表現力上也摸不清脈絡,所以體現出了基本功動作扎實,但整體平淡如水,沒有表現出芭蕾舞活力的狀況,從綜合素質來看,這樣的芭蕾舞教學缺乏完善性[1]。
二、芭蕾舞基本功訓練與舞蹈表現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
筆者認為,芭蕾舞的表現力應該分為兩個層面,首先,芭蕾舞表演一定要符合基本的芭蕾舞特征,體現出傳統(tǒng)芭蕾所特有的唯美高傲感覺,這也是許多傳統(tǒng)觀眾對芭蕾舞的審美觀念,即具有歐洲風格的傳統(tǒng)表現模式。在這種表現模式下,舞者表現力古樸典雅,能夠還原芭蕾舞的歐洲古典氣息,從傳統(tǒng)的角度去刻畫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心理矛盾,但在情感釋放方面較為含蓄,所以就有了第二種表現力層次,那就是更加廣義的芭蕾舞表現力。這種表現力層面善于通過情緒來帶動舞蹈動作節(jié)奏,從而形成肢體上的溝通和心靈碰撞,真正達到了舞者之間心靈與身體方面的契合,將感情完整甚至夸張的傳遞了出去。在不同故事背景、不同環(huán)境、不同人物和不同情感下,芭蕾舞語匯各不相同,這種舞蹈表現力更加自由,甚至有舞者的即興表演成分存在,它也解決了傳統(tǒng)演員在舞蹈動作習慣方面較為嚴肅刻板和僵硬的問題。
芭蕾舞應該具備嚴謹的基本功訓練要求,但也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開放的舞蹈表現欲望?;竟τ柧毜膰乐斉c規(guī)范培養(yǎng)了舞蹈學習者良好的舞蹈習慣,長期培養(yǎng)并提升了他們的舞蹈技術能力,這些都是舞蹈情感表現力的基礎支撐,讓他們在表現人物情感、敘事情節(jié)方面有更富余的技術施展空間。所以說舞蹈表現力建立在芭蕾舞基本功之上,它將舞者的基本功通過舞蹈內容傳播出去并戲劇化,讓舞者在對自己身體游刃有余的掌控下完成對舞蹈內容的詮釋,甚至向更深層次的表演境界發(fā)展[2]。
三、學院派芭蕾舞教學存在的問題
學院派芭蕾舞在技術動作上表現干凈利落、身體挺拔,但是缺乏作品表現、缺乏生命力也一直被人詬病。在目前的學院派芭蕾舞教學方面,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四點現實問題有待解決。
1.重規(guī)范、輕靈性
芭蕾舞雖然古典但也充滿靈性,我國在芭蕾舞專業(yè)教育方面更加講究規(guī)范與整齊的美學,從而忽略了芭蕾舞還存在靈性的一面。在如此教育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極好的芭蕾舞基本功,但是他們的舞蹈思維空洞且保守,這就形成了“音樂盒式的舞蹈風格”,只有高傲優(yōu)雅的氣質,沒有表現欲望與舞蹈生命力,讓人覺得這樣的芭蕾舞者在技術與風格上的輸出與輸入完全成正比,毫無任何創(chuàng)新能力。
2.表情單調
芭蕾舞也是表演藝術的一種,表演者不能沒有豐富的表情來詮釋喜怒哀樂。但是學院派規(guī)范芭蕾舞所培養(yǎng)出的氣質并不是表現力,反而是高傲、不可一世的氣質讓芭蕾舞者缺乏表情變化,它拉遠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缺少對情感上的溝通,使人望而卻步,降低了對芭蕾舞的興趣。
3.課堂氛圍嚴肅
教師對學生動作、高度、力度和速度的要求苛刻,從而讓學生在技術動作上達到一個高度。在這種嚴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感受芭蕾舞美的心境被反復練習的技術動作所磨滅。長此以往,學生對芭蕾舞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消失殆盡,這全是由于“規(guī)范技術之美”所造成的。
4.身體律動不自由
學院派芭蕾舞講究“提拉”,缺少“沉”與“圓”。在芭蕾舞的技術動作中,上下規(guī)整,一板一眼,它的動作點線連接幾乎都是直角直線,缺乏波浪拋物線這樣的柔美變化,尤其是女舞者在這樣的芭蕾舞動作表現過程中,很難展現出女性身形特有的美感。
四、學院派芭蕾舞教學表現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黑格爾曾經就人物性格提到過在舞蹈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建立舞蹈表現力。舞蹈是表演的一部分,舞者如果不能在舞蹈中抓住對人物形象及情感的塑造,就很難將表現力釋放出來,所以在芭蕾舞教學中應該以各個角度去注重培養(yǎng)舞者的芭蕾舞表現力。
1.建立啟發(fā)式和具有開放性的教學課堂
具有啟發(fā)式和開放性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想象力,而個性與想象力就是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舞蹈表現力的源動力。所以在學院派芭蕾舞教學中,應該用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去代替過于死板和嚴苛的技術動作規(guī)范教條,盡量將課堂氛圍輕松化。開放性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的訓練水平,它要從兩個方面切入。
首先從音樂方面,音樂是芭蕾舞表現中最為重要的元素,芭蕾舞課堂訓練應該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潛移默化的讓他們從樂感中提煉對身體與技術的認識,并達到音樂、身體和技術的三者完美融合。實際上,樂感就是對芭蕾舞者在舞蹈感覺、舞蹈情緒與舞蹈表現力方面的培養(yǎng)。許多國外的芭蕾舞教學中都會通過音樂來啟發(fā)學生投入到激情的表演當中,訓練他們的律動感、音樂結合動作的能力以及表現欲望??梢哉f音樂就是舞蹈的“魂”,而芭蕾舞連貫的動作也是基于音樂流暢的旋律切分和情感律動,在芭蕾舞表現中更加注重節(jié)奏強弱的對比,習慣于這種伴隨著音樂的芭蕾運動規(guī)律模式,才能讓學生在表現力釋放方面更加積極和自如。
另一點就是演員藝術修養(yǎng)與文化素質的積累。所謂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就是對舞蹈及其音樂的感知能力、意識和閱讀理解能力。芭蕾舞者不但應該具備良好的舞蹈技巧與表現力,也應該具備相當的編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提升一個舞者造詣的關鍵。所以除了舞蹈技術練習之外,還應該開設內容更為豐富的舞蹈理論課堂。在課堂理論教學方面,增加更多的教學互動,比如影片賞析、多媒體教學、更多的課外活動,比如集體參觀藝術博物館、觀看舞蹈現場演出等等來豐富學生對舞蹈藝術的深刻認識,培養(yǎng)他們扎實的舞蹈文化修養(yǎng)。同時,也要帶他們走入舞蹈舞臺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例如舞臺布置、舞美、燈光、攝影等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舞蹈表演的演變、轉化過程,這有利于他們在表演時擁有更多換位思考的能力,從而了解自己在怎樣角度、怎樣舞臺設計下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舞蹈表現力,全方位理解影響芭蕾舞表現力的所有因素。
2.從動作節(jié)奏方面培養(yǎng)芭蕾舞表現力
芭蕾舞動作講求速度、幅度和力度,三者鮮明特點的詮釋就賦予了芭蕾舞獨特的表現魅力。在學院派芭蕾舞教學中,Adagio和Allegro是兩個相當重要的訓練部分,它們從不同角度和意圖來訓練學生不同的芭蕾舞風格。在法語中,Adagio代表了緩慢安詳的慢板,例如芭蕾舞中常見的扶把和優(yōu)雅連貫的動作組合,它培養(yǎng)的是舞者的控制、穩(wěn)定與平衡能力;Allegro是快板的意思,它是指在芭蕾舞中明快活潑的動作,例如芭蕾中的各種跳躍如cabriole、entrechat、assemble、jete等等,它訓練舞者靈巧輕盈的彈跳力。我們在芭蕾舞表演中就可以分辨出,快板和慢板的動作幅度、速度與力度的差異就體現了它們性質上的不同,比如說像不離地的小跳Pas Glissade是古典芭蕾中常見的連接動作,這個動作在Adagio與Allegro兩種節(jié)奏的組合當中,就體現出了不同的表現能力。在Allegro中,Pas Glissade體現出了小跳的輕快,在第二拍節(jié)奏跳起后的落地時第二只腳要快速收起,此時Pas Glissade就能夠表現出主動與歡快靈巧的情緒。而在Adagio中,它會在第二拍后,第一條腿融合的落在Plie動作后,而后腳略顯滯后于第一只腳落地后擦地收回,此時的Pas Glissade表現出了控制力與柔和度,它是一種抒情的表現手法。所以從整體來說,Allegro中的Pas Glissade更具力量與速度感,而在Adagio中,它則體現出了柔和的抒情基調與完美控制力。同樣的一個動作在不同節(jié)奏中,就能產生不同效果,賦予動作以不同內涵,這就是芭蕾舞動作節(jié)奏變換下舞者肢體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多元化展現[3]。
總結
學院派芭蕾舞是嚴謹、規(guī)范、系統(tǒng)且科學的,所以它也應該擁有良好的教學體系加以輔助,從最專業(yè)角度去培養(yǎng)舞者的舞蹈技巧。而無論是學院派還是任何其他流派,表現力都是完善芭蕾舞教學的關鍵要素。就像美國著名芭蕾舞藝術家鄧肯說的那樣“表現力是芭蕾舞的窗,它讓舞者與外界溝通,尋覓到了光亮的出口。如果芭蕾舞喪失了表現力,就沒有了生命和藝術性?!?/p>
參考文獻:
[1]論“學院派”舞蹈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動因[J].北京舞蹈學院,2010(3).
[2]孫亞男.學院派芭蕾舞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培養(yǎng)[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3]張筱彤.動作節(jié)奏在芭蕾舞教學中的功能[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4).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