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娟
我院29例血必凈不良反應的分析
周淑娟
目的 探討血必凈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對29例血必凈注射液所致ADR進行回顧性分析,分別對患者的一般情況、ADR發(fā)生時間、累及器官及ADR的轉(zhuǎn)歸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29例血必凈不良反應中,兒童23例(79.31%),19例(65.52%)用藥5 min內(nèi)出現(xiàn)不良反應,多以累及皮膚(31.03%)、全身性損害(24.14%)為主。29例均痊愈,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結論 臨床醫(yī)師、藥師應重視血必凈所致的不良反應,關注兒童超說明書用藥,加強兒童用藥初期監(jiān)測。
血必凈注射液;不良反應;超說明書用藥
血必凈屬于解毒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由赤芍、川穹、丹參、紅花、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組成的,藥理研究顯示,血必凈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患者體內(nèi)感染和細菌內(nèi)毒素等病原所造成的損害,且能夠抑制肉芽腫生成,并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細胞膜的黏附來抑制血栓形成[1]。除了藥品說明書中的適應癥外,在其他疾病中也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隨著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不良反應的報道也逐漸增加。現(xiàn)就29例血必凈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研究,為臨床安全用藥及防范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臨床各科室上報的29例血必凈ADR報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顧分析方法,按患者性別、年齡、用法用量、原患疾病及藥物食物過敏史、ADR發(fā)生時間、累及器官及藥物不良反應的轉(zhuǎn)歸等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 20.0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年齡與性別分布 29例血必凈不良反應中,男15例(51.72%),女14例(48.28%);從年齡結構來看,年齡最小為1歲,最大為65歲。見表1。采用SPSS 20.0對發(fā)生ADR患者的年齡性別分布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生ADR的患者中,女性患者發(fā)生率(0.57%)比男性患者發(fā)生率(0.32%)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37,P=0.012)。<18歲年齡段ADR的發(fā)生率與其他年齡組患者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35,P=0.316)。見表1。
表1 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
2.2 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時間分布 29例血必凈不良反應中,用藥30 min內(nèi)出現(xiàn)ADR的有25例,占比86.21%,其中用藥5 min內(nèi)出現(xiàn)ADR的有19例,占比65.52%。見表2。
表2 ADR出現(xiàn)時間分布情況表
2.3 ADR類型分布、臨床表現(xiàn)及轉(zhuǎn)歸 29例患者出現(xiàn)ADR后立即停藥并給予對癥處理,均治愈,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分布及臨床表現(xiàn)
本院29例血必凈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分析,將從年齡、中藥注射劑生產(chǎn)工藝及超說明書用藥幾個方面分析,從上報的原始資料中,并未見到有藥物過敏史的情況。
3.1 患者年齡與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從年齡分布來看,年齡小的患者比例較高,其中6歲以下的嬰幼兒占58.62%,這是由于兒童是特殊群體[2],其肝腎發(fā)育尚未成熟,代謝和排泄功能均不夠完善,年齡越小越易發(fā)生不良反應。靜脈給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立即產(chǎn)生效應,是導致兒童發(fā)生ADR的最主要的原因[3]。
3.2 超說明書用藥與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從表1來看,小于18歲患者使用血必凈發(fā)生不良反應占79.31%。血必凈的說明書中沒有關于兒童的用法用量,造成超說明書用藥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與藥品研發(fā)設計存在缺陷有關[4]。以至于臨床醫(yī)生將本來只用于成人的藥品按體質(zhì)量計算用于兒童。超說明書用藥可增加用藥風險,早在2002年法國西南部的Haute-Garonne縣在1 419例兒童中進行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超說明書用藥與藥品不良反應風險增加有關[5]。
3.3 中藥注射劑生產(chǎn)工藝與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從表3來看,血必凈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及附件損害的過敏反應,中藥注射劑成分比較復雜,所含雜質(zhì)較多。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的化合物如微粒等、體內(nèi)肝臟代謝所產(chǎn)生的活性代謝產(chǎn)物等作為半抗原進入機體與體內(nèi)蛋白質(zhì)等形成不可逆的共價結合,成為完全抗原,該完全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當再次用藥時,半抗原與相應抗體發(fā)生特異性結合激活細胞內(nèi)酶,導致靶細胞脫顆粒,釋放組織胺、五羥色胺、緩慢反應物質(zhì)等藥理活性物質(zhì),導致過敏反應發(fā)生[6]。血必凈的組方中有多個可能導致過敏的成分,如紅花黃色素A、丹參素、川芎嗪、阿魏酸等[7-9]。
綜上所述,中藥注射劑對于兒童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如危重患者必須使用時,應在用藥前30 min進行監(jiān)護;生產(chǎn)企業(yè)應提高中藥注射劑的生產(chǎn)工藝,尋找并篩選過敏原,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增加藥品的研發(fā)人群。
[1] 田同德,楊峰,唐靜雯,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復方對大鼠胃癌癌前病變的抑制及對NF-κBmRNA表達的影響[J].中醫(yī)學報,2012,27(11): 1392-1393.
[2] 李艷.兒科用藥不良反應37例報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12(5):3.
[3] 歐陽露,肖雨清,雷龍,等.兒科用藥不良反應36例分析[J].醫(yī)藥導報, 2009,2(28):264-265.
[4] 原玉珍,李睿智.兒科用藥不良反應96例分析[J].北方藥學,2015, 12(2):170.
[5] 羅曉珊,雷招寶.關于重視兒童的超說明書用藥問題[J].北方藥學, 2011,8(2):42-44.
[6] Horen B,Montastruc JL,Lapeyre-Mestre M.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offlabel drug use in paediatric outpatients[J].Br J Clin Pharmacol,2002,54(6):665-670.
[7] 李春蘭,李學林,陳天朝.影響中藥注射劑發(fā)展的因素和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2010,3(16):157-159.
[8] 呂明,王正軍,余學英.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致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2(10):947-949.
[9] 孫洪梅,王桂杰,朱清華.血必凈導致過敏性休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09,1(3):295.
[10] 洪小鳳,林琴,陳瀟瀟,等.血必凈注射液不良反應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10):941-943.
[11] 何惠芳.18例血必凈注射液的不良反應[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4):29-3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associated with Xuebijing inje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ation.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ADR monitoring report of 29 cases of Xuebijing injection report. Analysis the general condition, occurrence time of ADR, the organs of Involving and outcome of ADR respectively. Results In all 29 cases of ADR induce by xuebijing injection, 23 cases (79.31%) of them were children, 19 case (65.52%) ADR occurred drug use less than 5 minutes, mainly involving the skin (31.03%)、systemic damage (24.14%), 29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no occurrence sequela or lead to death. Conclusion Clinical and pharmacis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 blood will net,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super i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early children’s drugs.
Xuebiing inject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f-label use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39
河南 450000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周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