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
?
七個上海的童年意象
∥陳東東
陳東東,1980年代開始寫作,出版詩文著作多種,主要作品有詩集《導游圖》《夏之書·解禁書》,詩文本《流水》和隨筆集《黑鏡子》《只言片語來自寫作》等。
要是你用上海話講出“煙紙店”,聯(lián)想馬車(它常常有一個“阿會弄錯”的揮鞭人)就很可能一路趕往“胭脂店”。小男孩帶著誤解的慣性跳下車,思緒一時間仍舊在跑馬,還以為他去的甚至是“燕子店”。不過等在木柜臺后面的,并不是面帶桃花的姐姐,檐下梁上,也見不到哪怕半只鳥籠子。小馬路旁的明暗之間,是一個整潔得顯出了蒼白的阿婆在售貨,她會遞給你兩分錢一盒的自來火,要么一分錢一捆的牛筋寬緊帶,假使你手上剛好有一角錢,就可以買到一支竹桿圓珠筆……這情形屬于老早的上海了。相對那時候,現(xiàn)在買什么都得花重金!或許就因為重
金之“重”,眼下,那些老城區(qū)弄堂口的、僻遠小區(qū)里破墻新開的、郊區(qū)公路邊隨便搭建起來的小店子,就再沒有了煙紙之輕,于是也不再有這么個名稱了?;叵肫饋?,而且一定僅僅在回想里,過去上海的那種煙紙店,還真有一點胭脂般的小小俗尚和燕子般的小小便捷呢——綽號嗲妹妹的三層閣千金會跟著扭捏的洋房阿姨,到煙紙店打聽蝴蝶牌雪花膏;老克臘爺叔到煙紙店買的從不是飛馬牌——他要的一定是滿山紅香煙;穿喇叭口褲子的小阿飛急剎,就那么跨在腳踏車上面,向煙紙店要一根、兩根、三根泡泡糖;而在熱天漫長的暮色里,爛麻皮嫂嫂汗涔涔穿過一大片棚戶,來煙紙店贖一盤三星牌蚊蟲香,外帶著拿走了又一把蒲扇……
那只是些水門汀地洞。跟所謂“地下長城”的關系,有點像康樂球之于斯諾克或門球之于高爾夫。就是說,被市民們挖成了那個樣子,其依據(jù)卻來自打現(xiàn)代化持久戰(zhàn)的理念及構造未來世界的藍圖。對應著一鐵锨一鐵锨挖地洞的白晝,常常在操場、空地或大草坪上,市民們度過一個個露天電影的夜晚。跑片的摩托車披掛帆布袋,帆布袋裝著的膠片匣子里,一定有幾匣盤著《地道戰(zhàn)》。黑狗子假扮成武工隊員,他那句“別的村的地道挖得也不錯呀!”老是被逃學的男孩含在嘴里。男孩一面惟妙惟肖地把這句對白又學上一遍,一面就帶著棚戶區(qū)隨便哪一個江北人家最小的女兒,跳進野花園里新開的壕溝,秘密地鉆到了地洞里面。男孩用自來火點燃絲瓜藤,裝模作樣地狠吸了幾口,令他那地下的小伙伴佩服崇拜得一塌糊涂。接下去他們會玩一串游戲,捉迷藏外加地心探險;扮醫(yī)生看病外加幽深處人工呼吸。這“別的村的地道”倒也算得上四通八達——進去時剛剛才過了正午,從另一頭上來,他們就立即融進了西區(qū)的幽暝。又一個下午,在洞中讀罷黃色手抄本,再一次返回地上的都市,他們已長大。而新一代的孩子,正在地鐵車廂里埋頭看手機……那些地洞不再——其實從沒有——具備戰(zhàn)略的重要性之后,把它們稱作“防空洞”的理由奇怪地顯露了:說是為防止它們的空置,水門汀地洞被改建成了旅館、餐廳、倉庫和跳舞場。冬暖夏涼的地下場所,會有一番別樣的生意興隆呀。
是一種仿佛正在褪色的紙張,其紅色類似于涂抹喜蛋的紅色。它的上面,應該說它的里面,整齊縱橫地排列著一點一點的黑色小顆粒。這含有氯酸鉀和紅磷的顆粒,令一伙兒時玩伴以為它正是所謂的“火藥子”——火藥最小的那些孩子嗎?——上海口音讓想象拐進了又一條小弄堂。在小弄堂里,特別是六七十年代那些革命化、戰(zhàn)斗化的春節(jié)里,火藥紙被傳過來遞過去……手背和食指生著凍瘡的鼻涕大王握著一把羊角榔頭,撕下一小截快褪盡的紅色,攤在落磚或一大塊也許曾屬于窗臺的水門汀上。榔頭奮力砸下之際,會有一聲相對短促輕微的炸響。這樣的稍縱即逝并沒有帶來失望,鼻涕大王于是把榔頭交給下一個,再下一個,又下一個……火藥紙里的“火藥子”,被砸得 “啪—啪—啪—啪” 地連連作響。對弄不到像樣的鞭炮,更不用說大炮仗的小男孩來說,火藥紙是很好的替代品。從年初一到年初三,總是能看見小男孩們撅著屁股聚攏一堆,專注于用榔頭砸響“火藥子”,為那么點“啪啪”聲而興奮不已。這當然讓大一些的男孩子瞧不上眼,尤其小男孩們捂耳朵的熊樣,更是讓哥哥們大感不屑。不過,有時候,火藥紙反而是可以炫耀的:如果,你手里有一把用粗鉛絲、牛皮筋和硬板紙做成的火藥槍,如果,你把火藥紙里的一小粒“火藥子”塞進了這個土得幾乎沒用的裝置,如果,你揮揮手,居然朝天打響了一槍,空氣里因此還飄一縷白煙……那么,很可能,你就不只是鼻涕大王了,你會成為“啪”一聲那么短暫的、小男孩們崇拜得要命的精神領袖呢。
灶就砌在弄底,在一扇可以張見石庫門后客堂的玻璃窗下面。斜披的棚頂,上面用不著鋪一層瓦爿,只要用竹篾條夾住油毛氈,簡易地釘在木架或水門汀柱頭上就行。從棚頂掛下的,曾經(jīng)是煤氣燈,后來換成了白熾燈泡,再后來用過日光燈管,還流行過一陣節(jié)能燈什么的。相應地,燒柴爿稻草的土灶也換成了煤球爐——清早的時候,就會有迅速演變成阿婆的小姑娘(她是石庫門人家的幫擁或童養(yǎng)媳?)從灶披間出來,拎著煤球爐,擱到小弄堂邊上離水井不算太遠的地方,用那把最破的蒲扇,把炊煙從青藍直至乳白,還沒睡醒般惺忪地甩向半開的三層閣,令剛剛從被頭洞里爬出來的房客夫妻忙不迭咳嗽,暫緩了昨夜就開始的相罵。那炊煙卻又像翻過山脊的一脈溪流翻過了屋頂,跟另一條小弄堂里另一只煤球爐升起的慢動作炊煙匯合起來,成為彌漫在半空的另一個上?!诹硪粋€上海,煤球爐進化成煤氣灶,煤氣灶里又噴射出天然氣,那搭建在弄底的披間終于違章,被不情愿,不,情愿地拆脫了。煤氣灶被移往石庫門兩樓的那座后陽臺,為它們蓋起的屋頂鋪上了紅瓦爿,改造的后陽臺,卻依舊被賣汏燒的馬大嫂喚作灶披間,倒不光因為“伊也是后來加出來個……”。現(xiàn)在已近吃夜飯辰光,幾家人家的男人(常常是男人)在半空中的灶披間里弄些個清淡或濃油赤醬的,他們彼此間七搭八搭,開大興掰岔頭——灶披間論壇甩出的家常話,也一如碟里碗里的家常菜,粗魯又香飄。
全稱是“衛(wèi)紅廢舊物資回收站”,要不然就是“向東廢舊物資回收站”。寫著這等字樣的木牌,或掛在醬園和照相館之間的夾弄邊,或釘在了公廁斜對面馬路拐角上。熱鬧不堪的那些年月里,想零花錢的人們會在木牌旁排著隊等候。男孩穿著軍綠色褲子,臀部喜劇般補一張藏青的密紋舊唱片;女孩用牛皮筋管束羊角辮,燈芯絨套衫都快洗白了。他們的面前、地上、破竹籃里盛著廢紙、邊角布頭和閃爍的碎玻璃,再就是扎成了小捆的《文匯報》和《解放日報》,但不會有內部發(fā)行的《參考消息》。廢品站狹小得必須用螺螄殼才得以形容,店堂里少不了一桿秤和一架臺式秤,一只打開的鋅鐵皮盒子里,有一摞角票和一大堆分幣。這是個昏暗且散發(fā)一陣陣霉味的地方,靠墻堆滿了《紅旗》雜志,小開本的《支部生活》,各種合訂本傳單,由大大小小的造反司令部、紅衛(wèi)兵小分隊匆忙編印的——對叛徒內奸工賊反革命的揭批材料……而前幾年一本刊有王丹鳳嗲照的《大眾電影》,更早的一本輯有聶魯達組詩的發(fā)黑的《譯文》,會近乎不可能地露出一角,立即被趿拉著一雙海綿拖鞋的四只眼看上了,如獲至寶般偷塞進褲腰……廢品站實在又是個好去處。不妨再看看另一邊墻腳,廢紙被填進一只可以拆卸的大木箱,花白頭發(fā)的赤膊爺叔在木箱里狠命踩,想要把廢紙團結成木箱大小的緊密的立方體。不過他神色間有一番小心——生怕萬一有一幅領袖像混同于廢紙——真要是狗膽包天踩壞了領袖像,那花白頭發(fā)的狗頭可難保!
由roof而老虎!這般魯莽的音意轉折(簡直拐了個銳角),大概只能用“洋涇浜個立方”來形容!在上海話蒙昧又激情的青春期里,誤解的直覺帶來過多少意外的創(chuàng)造性?它把一種超現(xiàn)實賦予了弄堂的日常景象——當聽說三層閣斜屋頂上朝天的窗戶叫作老虎窗,你就真能夠看見那窗戶大張開嘴巴,被吹拂的碎花紅窗簾,有如一截婉轉的舌頭。這種老虎窗,除了像一個石庫門的哈欠,它還像石庫門的聽覺和視力。它打開,整座城市以聲音,不,以嗡鳴、嘶啞和喧嘩的方式涌入。射出去的目光卻不會糾纏——打開的老虎窗,令舉目所見的只是季候:譬如天空的顏色和高度(廣度),眾星的位置和光芒的弧圈,鳥兒振翅的頻率,它們變化中的羽色,云、雨、霓虹和風的長指爪。有時候,樹梢也參加進來,上面殘留些薄雪。在石庫門這類現(xiàn)實得只剩下實用的市井建筑里,老虎窗由于開得過高而接近了想象。正好憑借著一點想象,老虎窗可以被退休的盆景迷做成袖珍的空中花園;可以被復員回上海無所事事的前通訊班長,改建為豪華的鴿子公館;可以被那個五音不全地暗戀著歌舞老師的男孩,布置成排練和表達的戲臺……連接想象的不過是一間狹小的斗室:藍格子床單,折疊椅和梳妝臺,鏡子,代替馬桶的痰盂;再就是攤放在夜壺箱上,由于過時而愈加時髦的《戰(zhàn)地歌聲》,其中一頁的頁邊邊上,早年的一溜鋼筆行草,如今隱約可見其大概——“……被透過老虎窗的土星光芒快速一閱……”。
冰像個夏日尋常的神話。冷凍設備還只是酷暑天里弄堂的傳奇時,對冰的向往,會成為孩子們午間的熱夢。這熱夢經(jīng)過了幾番轉折,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大概也是酷暑天午后,被已經(jīng)成年的弄堂詩人演變?yōu)檫@樣的弄堂詩行了:“……鄰居們談論著七十年代/哪里有電扇?更不用說/空調!――在那些夏日/井底的西瓜就代表幸福/放假的小女兒/浸在浴缸里聽收音機……”——要是用冰塊冰鎮(zhèn)西瓜呢?要是邊吃著冰鎮(zhèn)西瓜,邊收聽半導體播送《較量》呢?那樣算不算夏之極樂呢?——其實在盛夏里,冰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一覺醒過來,午后的孩子們就去買冰了。隨便在肩頭搭條濕毛巾,穿過曬得滾燙的人防工地,從新喜報遮覆舊標語的街角,朝幾幢空置的小洋房拐過去,在躲藏進梧桐樹稀疏陰蔭的冷凍庫門前,孩子們習慣了等待半小時,讓斜陽令他們更符合被叫作大大小小的黑皮和黑炭。然后,他們每一個,都拿出一枚五分錢硬幣,各自就買到了各自的冰,一大塊!他們用濕毛巾包裹好冰,一路飛奔著飛奔著回家(誰也不愿意竟然在路上冰就化掉了)。抱著冰回到家,在濕毛巾外面,還會趕緊再為冰緊裹上一床棉被——三四個小時里,藏于棉被的這塊冰絕對像一件臨時傳家寶,輕易動不得!——于是,嘿嘿,如同貶值后才想到拿出辛苦積蓄的存款來花銷,等到那塊冰無可挽回地一點點化開了,它才被不太情愿地打碎,含進星空下乘涼人嘴里。
責任編輯:夏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