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要]“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一門核心課程,但因其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實踐教學往往流于形式等問題,導致其教學效果不理想。對課程現狀進行思考,從師資培養(yǎng)、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實踐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提出相應的對策,增強課程的有效性和實操性,以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
[關鍵詞]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114
1引言
應用型本科是面向職場培養(yǎng)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 其定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傳統的本科院校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對課程進行必要的改革,以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肮ぷ鞣治雠c崗位評價”課程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一門核心課程,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具實效性對于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2目前“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在現實生活中,對于“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的理解與認識,傳授與實踐,無論是企業(yè)自身還是學校教學工作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21任課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我國高校普遍開設此門課程的時間不長,雖然不少專家學者也進行了探索,但長期以來,教師擅長理論教學而對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探索不足,對“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性質及定位的認識不夠清晰,面對所承擔的“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也多重知識的系統性傳授,而缺少有效的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訓,這與此門課程較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是不相符的。
其次,大部分教師缺少企業(yè)工作或參與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的親身經歷,導致所講授的理論往往停留于書本而無法與實際相結合,在傳授方法與技術時也僅僅是紙上談兵。
最后,教師對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對于其他人力資源管理模塊的作用及具體應用理解不夠深刻,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只是孤立地講解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的理論,而不能生動地將其用于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的工作,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孤立性,對于后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其他專業(yè)核心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22“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在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重理論輕實踐。在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所開設的“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中都設置了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但理論教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80%左右,實踐教學時數只占20%,筆者認為此教學時數的分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強調的實操性強是不相一致的。
其次,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由于理論教學在課程中所占比重過大,導致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而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的方法與技術較復雜且掌握難度較大,僅僅憑借教師單一的講授是無法讓學生掌握方法技術的,甚至由于方法本身的枯燥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雖然有不少教師采用了案例教學法,但工作分析方面的案例較少,同時一個案例往往無法呈現出整個工作分析過程的全貌,留給學生的僅僅是工作分析中的某個片段,有礙于學生對方法和技術的掌握。
最后,課程考核簡單化。對于學生的考評,理論考試占80%,考核方式采用閉卷考試;實踐考核占20%,往往以學生的平時表現、案例分析作業(yè)成績、是否參加實踐活動等作為考核的標準來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但過于簡單,更重要的是無法通過結果導向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工作分析的方法與技術,從而培養(yǎng)學生工作分析的能力。
基于以上問題的存在,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在教學中大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學習的效果不佳。
23突出應用型特點培養(yǎng)的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首先,實踐教學一方面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教學方案的設計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導致在實施的過程中易于流于形式。
其次,企業(yè)對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工作的忽視也直接影響了教學實踐的實效性。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yè)開始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也逐步引用西方的一些方法與技術開展工作分析和崗位評價工作,但與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規(guī)劃、招聘、培訓、績效、薪酬等工作相比,其被重視程度大打折扣,加之大多數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性不強導致此項工作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往往流于形式,其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也未能得到體現。因此,即使是教師利用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yè)進行短期的實踐,也會因時間短、企業(yè)不適宜做工作分析或崗位評價、企業(yè)不重視工作分析等原因流于形式或走馬觀花。
3對“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進行改革的建議31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具的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提升的基礎和保證,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不斷提升教師的實戰(zhàn)能力勢在必行。高??梢酝ㄟ^“內培外訓”“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培養(yǎng)。
通過聘請知名專家到校對教師進行培訓或派教師到知名高校進行訪學或進修課程,構建教師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系統知識,夯實學科基礎,明確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在人力資源管理各模塊中的基石地位及其應用,為教學打好基礎。
通過構建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行業(yè)資格證書的考試并取得資格證,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yè)一線進行“掛職”鍛煉,通過外聘企業(yè)管理人員到校進行講座或參與實訓教學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
32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對課程進行改進(1)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來說,應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考慮適當擴大實踐教學所占比例,理論教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60%左右,實踐教學時數占40%,突出應用特點。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部分可適當增加課時,同時增加課堂實操的內容,由教師在講授理論要點之后指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便于學生將枯燥生澀的理論及時轉化為實際運用的方法,課后布置相應的操作作業(yè)利于學生課后的訓練和鞏固。
(2)教學方法多樣化。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了常規(guī)的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之外,還可采用情境模擬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強化學生對方法和技術的掌握。如訪談模擬用以訓練學生對訪談技巧和要領的掌握;在崗位評價部分,可以小組討論和實操的方法,用以訓練學生對排序法、因素評分法、因素比較法、海氏評價系統等方法的掌握;采用案例教學法對工作分析的流程、方法等進行教學,利于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訓練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便于學生把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操作技能,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在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方面的能力。
(3)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在教學評價方面,既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既注重結果的考核,更注重過程的考核;既注重團隊合作能力的考核,更注重個人能力的考核,只有把理論與實操、結果與過程、團隊與個人相結合,并且考評指標更加突出后者,對學生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的考核才科學合理,也才能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具體來說,可以選擇考勤、課堂討論、實操成績、團隊成果、個人貢獻、筆試成績等指標來評定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評價的主體適當多元化,教師、學生本人、小組成員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評價。
33以模擬項目為依托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
工作分析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從準備上來說,需要收集大量的組織核心資料,如組織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組織結構圖、業(yè)務流程圖、崗位設置情況、原有的崗位說明書甚至是客戶信息等。根據企業(yè)實際情況擬定出合理的工作分析計劃,成立工作分析小組;從具體分析流程上來說,包括生產流程梳理—組織結構調整—工作崗位調查—工作崗位分析—崗位說明書的制定——崗位說明書的應用等環(huán)節(jié)。只有實際參與了整個流程的工作,才能基本掌握工作分析的方法。而參與企業(yè)實踐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實際中卻因找不到合適的時機、企業(yè)核心資料的保密、工作分析時間較長、企業(yè)無法容納大量學生等原因導致到企業(yè)參與工作分析的可能性較小,無疑為工作分析的實踐帶來了困難。
筆者在教學中探索出了依托項目,組建工作分析小組,完成工作分析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方式為:以學生所在學院的工作分析項目為內容,把學生按7~9人分成若干工作分析小組(模擬咨詢公司開展項目研究),通過完成搜集學院資料、撰寫工作分析計劃、崗位調查與分析(設計問卷、訪談提綱,開展調查與訪談)、制定學院所有崗位的說明書、崗位說明書的確認等環(huán)節(jié)的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工作分析的能力。此方法在容易獲得核心資料和支持、時間可控性、工作分析環(huán)節(jié)完整、學生安全有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特別是通過學生親身的實踐和參與,不僅把工作分析各環(huán)節(jié)的實踐落到了實處,加強了學生團隊的合作與建設,而且通過對本院教師崗位的調查與訪談,加深了學生對教師崗位的認識和了解,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對學生的管理。
根據“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課程特點,結合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實際,通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和實踐內容、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最終培養(yǎng)學生在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方面的能力,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其他模塊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理工作分析課程教學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15):252-253
[2]石琳工作分析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科技與生活,2010(14)
[3]周沖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導向的課程設計——以“工作分析”課程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5(3):119-121
[4]賈金鳳,黃惠英,劉巖,等轉型背景下工作分析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市場,2015(23):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