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吉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審美教育雖然呈現(xiàn)出廣闊的前景,但目前的狀況與中央要求仍有差距,表現(xiàn)為沒有充分認識到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教育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以藝術為核心的審美體驗就會成為這一時代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一個國家美育、社會美育、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相互促進和融合的大審美教育即全方位審美教育新格局開始形成。
[關鍵詞]時代要求 審美教育 系統(tǒng)工程 新格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63-03
隨著黨中央“四個全面”治國理政布局的展開,特別是伴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進程,高校審美教育呈現(xiàn)了廣闊的前景。但目前高校審美教育的狀況與中央的要求仍有差距,形勢仍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校定期進行的各類評估檢查中,均缺少對學校審美教育工作內容的評估,更缺少切實可行的評估指標體系。由于缺少監(jiān)督檢查機制,致使美育在高校的實施仍然還很薄弱。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可以將這個缺失歸結為理論上缺課,實際中缺美。
一、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才是最理想的教育
美育作為審美和教育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歷史性課題。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美育的國家之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我們的遠古先人們早在原始社會就懂得用獸骨、獸皮、貝殼等制成飾物佩帶在身上,體現(xiàn)出我們的祖先初始的審美欲望和對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崇拜與追求。在周代就出現(xiàn)了用“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對貴族子弟進行教育的體制。在之后的漫長社會變革中,無論是音樂、繪畫、雕塑、書法、詩詞,還是小說、戲曲乃至園林藝術、建筑藝術等,美育始終與中華民族的歷史相伴。在近代中國,一些學者和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人也都十分重視和強調美育。但新中國成立后,美育的發(fā)展過程卻是曲折的。美育在教育方針中的地位幾經起落。建國初期,教育部曾將美育列為與德、智、體同等的地位,強調美育在整個教育機制中的重要意義。而在1957年制定的教育方針中卻取消了美育的位置,“文革”中,美育在學校教育中幾乎絕跡。不僅如此,人們在對美育的理解和認識上也存在很大偏差,在教育中給“美育”以獨立的地位,卻經過了長期的反復認識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美育才再次被提上學校教育的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重新把“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表述在黨的教育方針中。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則將美育確定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zhàn)略舉措,要求“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進一步強調“加強美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這就充分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應有的地位。沒有對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最理想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審美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情操等人文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
美育又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其中就包含有美育;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包含有美育;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也同樣包含有美育。固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國民中實現(xiàn)一定的普及率,但重點應該是青年,尤其是高校大學生。因為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校學生更是社會的特殊群體。當代中國,隨著社會轉型全方位、多向度,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突出表現(xiàn)為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群體間矛盾加劇、社會成員行為失范以及社會主導價值觀失落等。由于經濟社會矛盾凸顯,面對轉型社會的各種新問題,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各種困惑和迷茫,對改革開放產生片面的理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政治文化思潮也會給學生帶來沖擊,產生對既有價值、理念的反思和追問。這對政治敏感度高而理論辨識力有限的大學生來說,也極易影響其群體思想的穩(wěn)定。更不可否認,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消極思潮如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也會影響到在校學生,很容使他們的價值觀尤其是審美觀發(fā)生扭曲。而不良的審美觀往往使他們無視美、歪曲美,甚至以丑為美。
二、目前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所謂理論上缺課,是指學校沒有系統(tǒng)開設《美學》《美學修養(yǎng)》等方面的課程,也沒有對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審美教育或美學知識教育。據(jù)專家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在我國高校中目前很普遍。所謂實際中缺美,是說有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愛美卻不會美,更不會審美。目前在審美教育方面尚缺乏示范性的學校,迫切需要我們從高校美育的理論和實踐上進行積極探索,積累經驗,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
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師資力量缺乏,學校急需增加對美育師資人員的引進。在美育的課程建設方面也沒有一套完備的教學體系,由于美育教學課程偏少,學生學習美育和審美教育的空間偏小。而且學時也偏少,達不到美育教育的目的。美育教材也很少,適用性強的經典教材更少,有的教材理論性強,抽象性高,感染性卻較弱。如果上述問題不被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就是一句空話。
三、高校美育教育面臨新機遇,大審美經濟呼喚大審美教育
2001年,國外學者提出了“審美經濟”的概念。2004年以來,國內學術界對審美經濟展開的討論也持續(xù)發(fā)酵,一度成為熱點。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民的經濟生活長期處于計劃經濟即短缺經濟時代,缺乏有效供給。那個年代是“人搶商品”,衣食用品都是憑票限量供應。而現(xiàn)在是“商品搶人”,商品廣告鋪天蓋地奪人眼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對精神生活也必然有更高的追求。在這種情況下便出現(xiàn)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外的第三種價值即“審美價值”。兩千多年前墨子就曾說過,“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據(jù)此,“體驗經濟”“大審美經濟”成了當下學術關鍵詞。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十三五”期間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共享美好生活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我國社會步入了“大審美經濟”時代,同時也步入了精神文明和精神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時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就曾這樣說過,“一個民族在最興旺的時候,藝術成就必偉大,美育就必發(fā)達”。大審美經濟要求大審美教育。隨著黨中央“四個全面”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zhàn)略布局的展開,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進程的推進,一個國家美育、社會美育、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相互促進和融合的大審美教育即全方位審美教育新格局開始形成。這個新格局以“四個全面”為統(tǒng)領,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為目的,若干個“系統(tǒng)工程”即多種以美育人途徑相互促進和融合的審美教育大格局。這個大格局將有利于促進我國整個社會的審美化。從學校層面講,構建審美教育的新格局同時也是高校審美教育的自身改革。它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系統(tǒng)教育工程,它要求美育不僅要融入課堂教學,還要滲透、延伸于學校教育的所有領域。
四、對構建高校審美教育新格局的設想和建議
(一)實施反腐倡廉建設工程,推進廉潔文化進校園
高校反腐倡廉建設是推動校風學風教風建設的基礎,更為“揚美棄丑”的審美教育提供了前提。它作為一種無形的、潛在的力量,為高校的審美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黨風在各種風氣中具有引導性和示范性的作用,黨風正則校風好、教風嚴、學風濃。學校是傳承文明和培育人才的場所,理應引領社會文化的前進方向。而廉潔文化是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充實和完善。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要保證我國下一代不腐敗,廉政教育就必須從娃娃抓起、從青年抓起、從學校抓起。這是事關國家興旺、民族振興的大事,是黨和國家的科學決策,也是全世界的普遍選擇。根據(jù)高校已有做法,廉潔文化進校園的基本原則是與學生德育教育相結合,把校園廉潔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及要求自覺地滲透于德育和審美教育中,使三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其二,與其他課堂學科教學相結合。特別是在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主課堂、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挖掘廉潔教育資源,使學生既學到文化知識,又受到廉潔文化的熏陶。其三,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在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中,要把廉潔文化建設融入校風、學風、師德師風建設之中,以廉潔教育促進教師師德師風教育、學術道德教育、誠實守信教育、遵紀守法教育,以推動形成崇廉尚潔、弘揚正氣的良好風氣。其四,與學校黨建工作相結合,教育黨員和干部按三嚴三實要求自覺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其五,突出重點。干部和教師是關鍵,學生是核心。在教育內容上要有所側重。比如,在黨員干部層面堅持開展以“做勤廉表率,促科學發(fā)展”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在教師和干部層面堅持開展“廉潔從教、服務學生”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諸如“師德建設活動月”“廉潔文化建設年”及“警示教育周”等為契機,組織教職工學習師德規(guī)范和有關規(guī)章制度,制定師德、師風考核辦法;在學生層面堅持開展“敬廉崇潔,誠信守法”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把“廉潔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融入到素質教育之中。
(二)實施“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工程”,引導學生成人成才
1.堅持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jié)、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紀念日。緊緊圍繞節(jié)日主題,把握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思想道德內涵,把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合起來,是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提升重要途徑。
2.把爭創(chuàng)“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爭做文明大學生”作為大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引導學生養(yǎng)成文明行為,提升文明素養(yǎng)。
3.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心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和教學實踐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加強高校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為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賽、創(chuàng)業(yè)大賽、英語演講比賽等,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進取精神。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樂于實踐。讓學生們牢記,當今社會,生存就是競爭,你要生存就必須是強者。
4.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積極開展大學生的文藝體育藝術活動,為審美教育提供有效載體。審美教育不在于培養(yǎng)幾個藝術家,而在于造就一代有情商、有責任、有良好人文素質的新人。而文體藝術活動正是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必須高度重視,精心組織。首先要按屆次把學校大型活動認真抓好,并力爭辦成精品;中型活動由各院系組織,力爭辦出特色;小型活動由社團負責,力爭做到常規(guī);品牌活動調動班級力量,力爭達到普及。學校要通過認真開展各類特色鮮明、參與面廣的大學生文化、體育、藝術活動,達到促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人文行為全面提升。
5.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讓學生社團成為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要求學校團委和學生會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日常管理,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熱情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積極倡導社會公益型社團。建立校、院、系分層管理體系,確保每個社團都有特色活動,保證校園文化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6.按照“立足校園、面向社會”的志愿服務活動原則,積極做好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從滿足大學生自我實現(xiàn)出發(fā),通過進社區(qū)提供志愿服務,將自己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認同感,也是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機會。學校要完善志愿服務的動力機制,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培養(yǎng)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精神。
(三)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工程
引導學生求知以真、厚德以善、樹人以美。要求學生用美的標準、高雅的品位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主動棄丑揚美,從善如流。
1.精神文化建設的重點是深化辦學理念,培育大學精神,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設置管理規(guī)定》的要求,強化學科建設,大力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不斷加強內部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建設。按照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修訂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結合高?!百|量工程”,通過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尤其是要讓師生都明白,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未來。而創(chuàng)新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要一代高水平、高目標、高智商和高情商的新型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以深厚廣博的知識為基礎,沒有知識,就難有創(chuàng)新。
2.制度文化建設重點應體現(xiàn)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要把規(guī)章制度建設作為校園文化的內生機制,體現(xiàn)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性化、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為實現(xiàn)學校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
3.行為文化建設的重點是認真抓好師德師風教育和學風教風建設,突出解決好教師中“教書不育人”“在崗不敬業(yè)”現(xiàn)象,完善廉潔從政、廉潔從教的行為規(guī)范。要特別重視“學習型大學”建設,并把學習型大學建設列為學校各項建設之首,常抓不懈。
4.環(huán)境文化建設應著重強調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以美育美。要以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的審美眼光設計和建造園林景觀和文化景點,并用文化內涵豐富的名字去加以命名。按照“綠色、高雅、理性、開放、和諧”的原則,加強校園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維護和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四)實施高校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完善審美教育平臺
完善學校美育平臺的重點是對教育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高校要積極引進、選拔和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較高的教師從事美育教學。要積極選派優(yōu)秀教師到專業(yè)藝術院校進修深造。
由于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徑。高??蛇m當增加藝術類的選修課,讓學生在藝術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高校還要充分保證對審美教育的學時安排,在課程設置上將審美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
要花大氣力抓好審美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包括教材建設。鑒于目前專業(yè)藝術院校的音樂教材不適用于一般高校學生,應結合本校實際,組織有經驗的專家編寫教材和制訂教學大綱。
要加強網絡文化體系建設工作,發(fā)揮網絡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提升校園網絡的服務品位和水平。要把校刊校報、電教中心、校園廣播等辦成學生的精神家園和美育論壇,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多地介紹高雅文化和學術知識,拓展宣傳教育內容、對象和渠道。
五、加強黨對構建高校審美教育新格局的領導
構建高校審美教育的新格局關鍵在領導,成敗在機制,重點是監(jiān)督考評機制和長效機制。高校要把審美教育工作納入學校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扎實推進。要把審美教育工作納入高校對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師德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準確地回答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增強理論的說服力,確保高校的審美教育工作不斷改進、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音樂筆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中共中央辦公廳,1999.
[3]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