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耀峰
[摘要]演講是一種運用較廣的文體,具有獨特的語篇功能。根據(jù)韓禮德關(guān)于識別語篇的三大元功能,對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演講片斷進行分析,旨在揭示演講文體的主要特征。
[關(guān)鍵詞]演講 文體 分析 特色
[中圖分類號]H319.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83-02
演講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在現(xiàn)實社會中廣泛運用。講話、報告以及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演講幾乎遍及生活當(dāng)中,對于民眾的思想和觀點能夠產(chǎn)生重大影響。演講文體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文體學(xué)發(fā)展的源頭。早在兩千多年前,高吉亞斯(Gorgias,485-380 B.C.)、柏拉圖(Plato,428-348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48-322 BC.)等人就論述了有關(guān)演講的文體特點,并在演講術(shù)的基礎(chǔ)上建立和發(fā)展了修辭學(xué)。特別是亞里斯多德,“論述的許多內(nèi)容實際上已經(jīng)超越了修辭學(xué)的內(nèi)涵,涉足文體學(xué)的領(lǐng)域”(胡壯麟,2000:23)[1]。亞里斯多德認(rèn)為,演講包括三個因素:說話人、主題和受話人,并將演講分為三種:政論性演講、司法性演講、禮儀性演講。其中政治性演講主要號召人們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不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胡壯麟,2000:25)[1]。亞里斯多德還提出了演講優(yōu)美風(fēng)格的標(biāo)準(zhǔn),即簡潔明了、得體、順乎自然,推動了演講的進一步發(fā)展。
西塞羅(Cicero,106-43 BC.)提出了文體的三種風(fēng)格:平白體(plain style),以簡練、單純和細膩見長;中間體(middle style),詞語比平白體豐富,比莊重體稍差,“最少活力,最有魅力”[1];莊重體(grand style),最有雄辯力,具有震撼和動搖人們思想的力量。他將政治題材的演說看得最高,是莊重體的典范,因為它處理的問題是最崇高的,可以決定多數(shù)人的命運,而不是個別人的命運。
系統(tǒng)功能學(xué)派代表人韓禮德(Halliday,1971)提出了概念的(ideational)、人際的(interpersonal)和語篇的(textural)三大元功能,通過這些功能將語言與情景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使話語交際成為可能,由說話人或作者產(chǎn)生語篇,由聽話人或讀者來識別這個語篇。在具體的語篇分析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話語范圍(field of discourse),即講話內(nèi)容,討論語篇表達的內(nèi)容及實際用途;話語基調(diào)(tenor of discourse),討論語篇的人際關(guān)系,分析講話人和聽話人的身份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地位關(guān)系;話語方式(mode of discourse),即講話方式,分析語言的表達方式。[2]三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構(gòu)成了不同的語篇特色和文體風(fēng)格,能夠展示語篇所包含的各種功能。
根據(jù)韓禮德關(guān)于影響文體的三大元功能,對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演講片斷進行分析,可以揭示演講文體的特征以及丘吉爾演講的特色。原文如下:
I have to declare the decision of His Majestys Government-and I feel sure it is a decision in which the great Dominions will in due course concur-for we must speak out now at once, without a days delay. I have to make the declaration, but can you doubt what our policy will be? We have but one aim and one single irrevocable purpose. We are resolved to destroy Hitler and every vestige of the Nazi regime. From this nothing will turn us. Nothing. We will never parley; we will never negotiate with Hitler or any of his gang. We shall fight him by land; 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 we shall fight him in the air, until, with Gods help, we have rid 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 from his yoke. Any man or state who fight on against Nazidom will have our aid. Amy man or state who marches with Hitler is our foe …. That is our policy and that is our declaration. It follows therefore that we shall give whatever help we can to Russia and the Russian people. We shall appeal to all our friends and allies in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to take the same course and pursue it, as we shall faithfully and steadfastly to the end.[3]
本段節(jié)選自丘吉爾就希特勒侵蘇發(fā)表的演說,屬于政治性演講。當(dāng)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德國已經(jīng)侵占了英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同時向蘇聯(lián)發(fā)起全面進攻。英國政府一直期望的與希特勒和談已成為泡影,丘吉爾在人民高漲的抗戰(zhàn)浪潮中,組成了戰(zhàn)時英國政府,決心對德宣戰(zhàn)。這篇演講的目的,就是要號召全國人民團結(jié)一致,形成眾志成城之勢,積極行動,不畏犧牲,共同抵抗希特勒的侵略。
一、講話人和聽話人,即話語基調(diào)
本篇演講的演講者是英國首相,英國政府的最高首腦,代表英國政府及英國王室,處于領(lǐng)袖地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聽講者是范圍廣大的民眾,包括不同職業(yè)、年齡、性別及受教育程度的各種類型的人,既有官員、軍人,貴族,也有廣大的普通勞動者。而且聽講者不僅包括英國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面對這樣的群體,講話人必須慎重考慮演講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包括演講內(nèi)容、講話方式以及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以便更好地鼓舞士氣,形成反法西斯的統(tǒng)一陣線。
二、演講內(nèi)容,即話語范圍
本演講內(nèi)容主要涉及與納粹德國希特勒的戰(zhàn)爭,集中表現(xiàn)英國政府對希特勒開戰(zhàn)的決心和意志。從第一句“I have to declare the decision of His Majestys Government …”開始宣布英國政府的決策,即“resolved to destroy Hitler and every vestige of the Nazi regime”,一直到“That is our policy and that is our declaration”,運用幾個句群表達了英國政府與希特勒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從而喚起英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增強英國人民一致抗敵的斗志,同時也可以獲取世界反法西斯各國人民和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最后一句“We shall appeal to all our friends and allies in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to take the same course and pursue it, as we shall faithfully and steadfastly to the end”表現(xiàn)了丘吉爾的這種愿望。本演講節(jié)選中的每一句話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從英國自身的決策延伸到對于全世界民眾的呼吁,恰當(dāng)?shù)乇磉_了演講者的意圖,可以收到預(yù)期的效果。
三、表達方式,即話語方式
演講的內(nèi)容以及演講者和聽講者的關(guān)系決定了演講者的表達方式,使演講者在語言的運用方面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風(fēng)格。以下將從句法結(jié)構(gòu)、詞匯選用以及修辭手段等幾個方面對以上演講片斷進行分析。
(一)句法結(jié)構(gòu)
本選段屬于公眾演講,雖然是口頭表達,但由于面向全國民眾甚至包括全世界民眾,演講者必須字斟句酌,事先認(rèn)真準(zhǔn)備,寫好講稿。因此這篇演講既具有口語的特色,又受到書面語的影響,介于口語和書面語之間,比日常談話或一般性的講話更為正式,顯示了講話的嚴(yán)肅性和可靠性,以獲得聽眾的認(rèn)可與信任。
本節(jié)選段落中共有13個句子,221個單詞,平均每句17個詞,相當(dāng)于英語句子的平均含詞量(17.6詞/句)(王佐良,1987)[4]。句子有長有短,顯示了句子變化的多樣性,最長的句子由40個詞組成,最短的只有一個詞。13個句子中,有9個是并列句或復(fù)合句,只有3個簡單句,一個不完整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句子長度比較適中,保持口語特色較多,便于各個階層的民眾理解,特別便于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以及英語非本族語的人理解接受。我們可以推測,講話者對于聽眾事先作了分析,特意使自己的演講適合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因為這部分人才是抗擊希特勒德國納粹的主要力量。
(二)詞匯選擇
演講者選用的詞匯大都是比較常見的詞,意義淺顯易懂,只有個別詞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多,如Dominions、concur、irrevocable、resolve、vestige、regime、parley、steadfastly等。但正是這些詞的使用,才能夠表現(xiàn)出演講的莊重與正式,既顯示了演講者的身份與地位,也顯示了演講內(nèi)容的不容置疑。
句子開頭使用第一人稱,是本演講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其中有7個句子以第一人稱開頭:第1句和第2句以“I”開頭,其他5句都以“We”開頭,而且在其他句子中也大都出現(xiàn)了第一人稱“us”或“our”。前兩句以“I”開頭,表示講話者本人代表政府和王室向全國人民宣布對德政策,暗示了講話者的身份和職責(zé)。當(dāng)使用“we”“us”和“our”時,既包括講話者本人,也包括聽眾在內(nèi),這樣就會拉近雙方的距離,將聽眾與講話者置于同一立場,使聽眾站在講話者一邊,從而贏得聽眾的支持。特別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講話者運用這樣的表達,既表現(xiàn)了講話者誓死與民眾共同抗敵的決心和意志,又可使民眾贊同自己的觀點,統(tǒng)一思想,特別有利于喚起全國民眾,產(chǎn)生同仇敵愾的抗敵行動。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演講中情態(tài)動的詞使用。will、shall分別在本選段中出現(xiàn)了6次,除表示未來的行動以外,也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了講話者的意志、決心以及對未來的信心和期望。
(三)修辭手段
修辭是演講文體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各種修辭方式可以更有力地表達講話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演講更有感染力,引起聽眾的共鳴。
A.修辭問句:Can you doubt what our policy will be? 可以使聽眾對英國政府的政策產(chǎn)生了解的欲望,提高聽眾對于政府決策的關(guān)注程度,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貫徹這一政策。
B.重復(fù):將意義相近的詞句疊加運用,重復(fù)相同的意思,起到了強調(diào)的效果,如:“now at once, without a days delay”、“one aim and one single irrevocable purpose”,以及“will never parley… will never negotiate…”等,都使用不同的短語或不同的詞匯表達了相同的意義。
C.排比結(jié)構(gòu):“We shall fight him by land;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we shall fight him in the air …”,一句一句強調(diào)抗敵的海陸空戰(zhàn)場,講話者的語氣逐步加強,范圍從陸地擴展到海上及空中,表達了講話者及其政府與希特勒戰(zhàn)斗到底的堅強決心,也具有呼吁廣大民眾并肩抗敵的意義。
D.對偶句:“Any man or state who fight on against Nazidom will have our aid. Any man or state who marches with Hitler is our foe…”,表達了演講者對于敵我界限的劃分,顯示了英國政府誓與希特勒以及希特勒的追隨者徹底決裂的堅定信念,并呼喚更多的民眾加入抵抗法西斯德國的行列。
四、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歸納演講文體的一些主要特征:(1)句子長短適中,長短句合理分布,結(jié)構(gòu)的復(fù)雜程度介于口語和正式文體之間,大都用第一人稱開頭,復(fù)數(shù)較多;(2)用詞較口語正式,但很少用大詞、偏詞,簡單通俗但不失典雅莊重;(3)采用多種修辭方式,使語言更具感染力,增強了表達效果;(4)蘊涵強烈情感,傳達真情實意,能夠引起聽眾共鳴。
演講文體具有鮮明的特色及表現(xiàn)形式,但不同類型的演講會有不同的特點,表現(xiàn)形式也會有所不同。本文僅以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演講片段來討論演講文體特色,未免失于偏頗,因為有許多因素可以影響演講的語言形式和風(fēng)格。演講人的職業(yè)、性別、文化程度、演講的目的、演講的場合以及演講的具體對象都可能影響演講的語言形式。因此,對于演講文體的普遍特點以及各類演講的具體特點,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胡壯麟.理論文體學(xué)[M].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 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 in Seymour Chatman.(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Oxford,1971.
[3]丁往道,吳冰等.英語寫作手冊[M].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
[4]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xué)引論[M].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7.
Abstract:Public speech is a wide-used text with special discourse func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ract of Churchills speech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and explores the function and the usage of the language according to Hallidays three metafunctions of the discours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ublic speech.
Key words:public speech;style;analyze;stylistic features
責(zé)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