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娟
(蘇州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省絲綢工藝與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 江蘇 蘇州 215009)
利用表里接結結構的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設計
黃紫娟
(蘇州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省絲綢工藝與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 江蘇 蘇州 215009)
針對小花紋織物一般只具有單面效應的問題,通過對雙面異效小花紋設計原理的分析,提出一種基于表里接結結構的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的設計方法,該設計方法通過雙面小花紋組織和配色模紋2種途徑完成。第1種途徑首先設計織物正反面小花紋組織,然后通過表里接結的方式將織物正反面連接起來;第2種途徑首先設計織物正反面組織,然后將組織分別與正反面色紗配合形成雙面配色模紋小花紋,最后通過表里接結的方式將正反面連接起來。這2種途徑均應用表里接結的設計原理,且織物正反面設計時相對獨立,突破了重組織的限制。
表里接結; 雙面異效; 小花紋織物; 織物設計
小花紋織物是指利用織物組織的排列和變化,或配合使用不同原料、粗細、色彩、性能等因素的經(jīng)緯紗線生產(chǎn)出的具有線條、條格、或散點花紋外觀的織物[1]。從上述概念看,廣義的小花紋織物不僅僅利用組織,還可利用紗線配合組織形成不同的外觀效應。狹義的小花紋織物是指應用變化組織及聯(lián)合組織所構成的織物,在織物的表面顯現(xiàn)出細小花紋或條格[2-4],在設計時僅采用組織上的變化得到不同的織物外觀。
本文討論的小花紋織物指廣義概念。在小花紋織物中,無論利用組織或者組織與紗線的配合,均單層織物為多,即織物為單面外觀效果。本文提出利用2組經(jīng)紗和2組緯紗,采用表里接結結構進行交織,織物具有雙面小花紋效應。
雙面織物是指織物正反面具有相互獨立的織紋效果、且無正反面之分的經(jīng)緯交織織物,其外觀效果有平素和提花2 種形式,其中素織物包括普通素織物、小花紋織物等。能形成雙面效應的織物組織有單層組織、重組織、雙層及多層組。基于單層結構的雙面織物結構相對簡單,顯色較為單一;采用重組織、雙層組織,其織物2個面可產(chǎn)生4種不同的紋飾效果: 1)2個面形與色完全相同; 2)2個面形與色完全不同;3)2個面同形不同色; 4)2個面同色不同形[5-6]。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是雙面素織物的一種,一般指2個面的圖形與色彩都不相同,且織物表面具有小花紋的外觀效果。
目前,利用重組織和雙層組織均能形成雙面異效的外觀效果。重組織中重經(jīng)組織和重緯組織均可形成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如利用緯二重組織2組緯線分別與1組經(jīng)線交織,表緯與經(jīng)線交織形成正面小花紋織物,里緯與經(jīng)線交織形成反面小花紋組織[7]。由于經(jīng)線組數(shù)限制,織物正面多為緯面組織或者同面組織,里層為經(jīng)面組織或同面組織,且織物表層是緯浮長時里層必須比表層緯浮長短或經(jīng)浮長,因此,織物正反面花紋相互牽制,設計時容易形成條格外觀。而利用雙面表里接結組織設計小花紋織物,織物表里層組織不受牽制,相對獨立,織物正反面小花紋明顯。
利用雙層組織的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的設計原理與重組織的原理大不相同,雙層結構的雙面異效提花織物是由2組或2組以上的經(jīng)緯色紗配合雙層組織而形成的,形成方法有2種:從組織結構上形成小花紋組織,正面為表經(jīng)與表緯形成表層小花紋組織;反面為里經(jīng)與里緯形成里層小花紋組織的反面組織,通過接結組織將表層和里層連接成一體;用配色模紋的方法形成小花紋織物,表組織與表層色紗配合形成小花紋效果,里組織與里層色紗配合形成小花紋效果,然后通過接結組織將表層和里層連接成一體。
2.1 利用小花紋組織的設計原理
利用小花紋組織形成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在設計時分別設計表組織、里組織的反面組織,且正反面均為小花紋效果。表里組織的組織循環(huán)數(shù)相同或者成倍數(shù)關系。圖1示出雙層小花紋組織。圖1(a)為表組織,圖1(b)為里組織,圖1(c)為里組織的反面組織??椢镎鏋楸斫M織形成的花紋,織物反面為里組織的反面組織形成的花紋。
圖1 雙層小花紋組織
接結組織有表經(jīng)接里緯、里經(jīng)接表緯或者聯(lián)合接結形成。將表里組織進行對比,同為經(jīng)組織點處可采用里經(jīng)接表緯的接結方式,圖2示出接結點安排。圖2(a)中的■點均可接結;同時緯組織點處為可采用表經(jīng)接里緯的接結點,如圖2(b)中的○點均可接結;表里組織同為經(jīng)組織點或同為緯組織點為聯(lián)合接結的接結點。為表里層覆蓋遮蓋好,里經(jīng)接表緯的接結點最好選擇在經(jīng)浮長中間;表經(jīng)接里緯的接結點最好選擇在緯浮長中間;且接結點不宜過多,否則容易露點。此設計采用里經(jīng)接表緯的接結方式,如圖2(c)所示。
圖2 接結點安排
將表、里小花紋組織與接結組織配合形成雙層小花紋組織。根據(jù)該方法得到雙層小花紋織物如圖3所示。織物正面為表組織形成的花紋;織物反面為里組織的反面組織形成的花紋。
圖3 雙層小花紋織物
2.2 利用雙面配色模紋的設計原理
織物正面為表組織與表經(jīng)表緯色紗排列配合形成小花紋的配色模紋,織物反面為里組織的反面組織與里經(jīng)里緯色紗排列配合形成小花紋的配色模紋。
2.2.1 小花紋配色模紋的確定
織物表里組織可相同,也可不同,大多采用比較簡單組織,如原組織或變化組織。表里組織是循環(huán)數(shù)相同或成比例。設計合適的表經(jīng)和表緯的色紗排列,將表組織和表經(jīng)、緯的色紗排列配合得到織物正面的小花紋配色模紋。設計里經(jīng)和里緯的色紗排列,將里組織的反面組織和里經(jīng)里緯的色紗排列配合起來,得到織物反面的小花紋配色模紋。以表組織二上二下方平,里組織二上二下右斜紋為例,表經(jīng)和表緯的色紗排列均為2白4黑2白;里經(jīng)和里緯的色紗排列為4白4黑。圖4示出織物小花紋配色模紋。
圖4 織物小花紋配色模紋
2.2.2 上機圖的設計
確定表里經(jīng)緯的排列比。表里經(jīng)的排列比一般為1∶1、2∶1等,表里緯的排列比一般為1∶1、2∶1、2∶2等[8]。
確定接結組織。為了使得織物正反面能各自體現(xiàn)小花紋效果,接結點最好少而不露點。如表組織為經(jīng)面組織,里組織為經(jīng)面組織或同面組織,可采用里經(jīng)接表緯的接結方式;如表組織為緯面組織或同面組織,里組織為緯面組織或同面組織,可采用表經(jīng)接里緯的接結方式;如表里組織同為同面組織,可采用3種表經(jīng)接里緯、里經(jīng)接表緯和聯(lián)合接結3種方式。
確定組織循環(huán)數(shù)。經(jīng)線循環(huán)數(shù)為表經(jīng)與里經(jīng)循環(huán)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乘以排列比之和。緯線循環(huán)數(shù)為表緯與里緯循環(huán)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乘以排列比之和[9-10]。
穿綜采用順穿或者分區(qū)穿法。穿筘時筘穿入數(shù)一般為表、里經(jīng)排列比之和。
以表組織二上二下方平,里組織二上二下右斜紋為例,表里經(jīng)和表里緯排列比均為1∶1,表里組織均為同面組織,接結方式采用里經(jīng)接表緯,采用順穿法,上機圖如圖5所示。
圖5 上機圖
根據(jù)該方法得到的雙層小花紋織物如圖6所示。織物正面為表組織配合表經(jīng)、緯色紗排列形成的小花紋;反面為里組織的反面組織配合里經(jīng)、緯色紗排列形成的小花紋。
圖6 雙層配色模紋小花紋織物
根據(jù)織物設計原理,采用小花紋組織設計雙面小花紋織物時將織物正面和反面分開設計,首先分別進行表、里小花紋組織和表、里層色紗設計,根據(jù)表里層組織設計接結組織,織物正面體現(xiàn)表組織的小花紋效果,反面體現(xiàn)里組織的反面組織的小花紋效果,設計流程如圖7所示。
圖7 雙層小花紋組織織物設計流程
采用配色模紋方法設計雙面小花紋織物時,首先設計表、里組織和表、里層色紗排列,根據(jù)表組織和表層色紗排列形成織物正面小花紋效應,根據(jù)里組織的反面組織和里層色紗排列形成織物反面的小花紋效應。根據(jù)表里組織設計接結組織,形成織物正反面小花紋織物,設計流程如圖8所示。
圖8 雙層配色模紋小花紋織物設計流程
采用上述2種方法設計雙面小花紋織物時,均根據(jù)表、里組織來設計接結組織。從流程上看,采用表、里小花紋組織的設計方法關鍵在于組織設計,組織決定織物外觀,而通過配色模紋方法雙面小花紋織物關鍵在于表組織與色紗配合及里組織的反面組織與色紗配合,組織和色紗排列共同決定織物外觀。
通過對表里接結雙層結構的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設計原理的分析和實踐,得出2種不同的方法:采用表、里小花紋組織方法,首先設計表、里小花紋組織,根據(jù)組織和色紗得到雙面小花紋效應;采用配色模紋的方法,設計表里組織,表組織、里組織的反面組織分別與表層、里層色紗排列配合形成配色模紋小花紋效應。這2種方法設計時均將織物表、里面看為獨立的分離層,之后通過接結組織將表、里層連接在一起,形成雙面異效的小花紋織物。采用這2種方法得到的雙面異效小花紋織物具有兩面顯示、雙面可使用的特點,可應用于服裝邊緣部位如裙邊、服飾如圍巾以及家用紡織品如臺布和床單等。
FZXB
[1] 曹琢礪. 小花紋織物的數(shù)碼紡織創(chuàng)新設計[D].北京:清華大學,2005:7. CAO Zhuoli. Innovative digital design of dobby textile [D]. Bejing: Tsinghua University,2005:7.
[2] 蔡陛霞. 織物結構與設計[M].北京: 紡織工業(yè)出版社,2004: 72-74. CAI Bixia. Fabric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M]. Beijing: Textile Industry Publishing Press,2004:72-74.
[3] 顧平. 織物組織與結構學[M].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 68-72. GU Ping. Fabric Weaves and Structures [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68-72.
[4] 繆秋菊,蔣秀翔. 織物結構與應用[M].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82-84. MIAO Qiuju, JIANG Xiuxiang. Fabric 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 [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7: 82-84.
[5] 張愛丹,周赳. 基于重緯結構的雙面異效提花織物設計原理[J].紡織學報,2011,32(11):38-41. ZHANG Aidan, ZHOU Jiu. Design principle of double face jacquard fabric with pattern effect based on double weft [ J ].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11): 38-41.
[6] 周赳,吳文正. 雙面花紋提花織物結構設計原理和方法[J].紡織學報,2010,34(1):44-47. ZHOU Jiu, NG Franki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tructure design for figured[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6,34(1): 44-47.
[7] 蔣秀翔. 基于重緯結構的雙面異效織物設計[J]. 上海紡織科技,2015(3):43-47.
JIANG Xiuxiang. Optimization of new development of new high efficient comber and its process technolgy[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15(3): 43-47.
[8] 蔣秀翔. 基于不同接結點分布的色織雙層織物的設計[J]. 紡織學報,2012,33(5): 31-32. JIANG Xiuxiang. Design of double-layer fabrics based on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connection points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2,33(5): 31-32.
[9] 杜慶華,虞敏. 色織雙層組織織物的設計與實踐[J]. 上海紡織科技,2008,36(6):50-52. DU Qinghua, YU Min. Design and practice of double weave yarn dyed fabric [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36(6): 50-52.
[10] 屈一斌,尉霞.雙層色織物的開發(fā)[J].上海紡織科技,2007,35(3): 51-52. QU Yibin,WEI Xia. Development of double-layer yarn dyed fabric[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07,35(3): 51-52.
Design of double face dobby fabric by using stitching double weave
HUANG Zijuan
(JiangsuProvinceSilkTechnology&MaterialsEngineeringTechnicalResearch&DevelopmentCenter,SuzhouInstituteofTrade&Commerce,Suzhou,Jiangsu215009,China)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ingle pattern effect for dobby textil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ign method of double face dobby fabric with pattern effect based on stitching double weave. This approach is derived from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double face dobby fabric with pattern effect. The method is accomplished by double face dobby textile and color effect. The first method is to design dobby textile of face and back fabric firstly, then face and back of fabric are connected by stitching double weave. The second method is to design the texture of face and back fabric firstly, and then the weave combined with color yarn arrange formed color effect dobby textiles, and the face and back of fabric are connected by stitching double weave finally. Both methods were accomplished by the principle of stitching double weave, and the face and back of fabric is independent relatively. Such design modified the convention of backed weave.
stitching double weave; double face with pattern effect; dobby textile; fabric design
10.13475/j.fzxb.20160102105
2016-01-12
2016-05-06
蘇州市科技發(fā)展計劃(SS20151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B603);2014年江蘇省商務廳繭絲綢項目(蘇財企字〔2014〕73號)
黃紫娟(1982—),女,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E-mail:zj1983qz@163.com。
TS 10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