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
世間原未有斯人—沈曾植與學術史的遺忘
葛兆光
沈曾植的確是不合時宜的人,不過他并不是不知世事的人。
記不得是哪一年,耐著性子讀王國維,竟也漸漸讀出些意思,但讀到《沈乙庵七十壽序》,卻有些不明白。王國維說沈曾植兼有清初諸老社會關懷,乾嘉學人經(jīng)史考據(jù),道咸以來之民族、地理之學,而且“綜覽百家,旁及兩氏,一以治經(jīng)之法治之,則又為自來學者所未及”,隱隱有以沈氏為清末民初學界第一人之意。于是急忙取來學術史著作翻檢,卻渺無形跡,心里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何被王國維奉若天人的沈氏,竟在后世并不曾享其應享之名?是沈氏浪得虛名,還是王國維曲學阿世,奉承先輩?近來,又讀日本人吉川幸次郎所編《東洋學的創(chuàng)始者們》,其中記載20世紀70年代一次追憶先哲的座談會上,不少親受內(nèi)藤湖南教誨的學者都提到,被奉為日本近代漢學開創(chuàng)者的內(nèi)藤對沈曾植極為敬重。神田喜一郎就回憶,內(nèi)藤湖南曾對他說,到中國務必要見沈曾植,因為沈氏是“通達中國所有學問的有見識的偉大人物”??磥?,當時的沈曾植學問和文章的確使中外欽重,只是后人寫學術史有意在他身邊兜了圈、拐了彎,把他撇在了外面。
生前盛譽,身后寂寞,“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1918年,在心情十分憂郁的沈曾植寫下的《自壽詩》之三里,半是曠達半是傷感的這兩句仿佛是讖語,預言了他的學術史命運??瓷先?,學術史似乎很無情,也似乎不那么公正,不過,讀沈曾植《海日樓詩集》和《曼陀羅寱詞》,又隱隱體會出學術史也有幾分“難與君說”的委曲,說來,也許這不干學術史的事,倒是思想史闌入學術史的結(jié)果。
一
晚清時事既變,學術不能不變,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學漸漸變成了文、史、哲三分天下,過去反身內(nèi)省的道德功夫、記憶背誦的人文知識和體驗揣摩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漸漸被稱作“科學”的東西所取代。在這新舊學術的轉(zhuǎn)型期內(nèi),有兩種很能反映新變的學問:一個是以邊地民族歷史與地理為特色的史學;一個是以早期佛教歷史考據(jù)和唯識法相思想研究為中心的佛學。前者打破了中國典籍中心的舊史學體系,引入了國外的記述資料,不僅有了比較,而且需要實測。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說到晚清“地理學之趨向一變,其重心蓋由古而趨今,由內(nèi)而趨外”時,已經(jīng)說到了“域外地理學之興,自晚明西士東來,始知‘九州之外復有九州’”這種歷史意識開放的現(xiàn)象,但沒有說到這種歷史與地理的研究與“實測”的科學彼此接軌的意義;他雖然一一列舉了祁韻士、徐松、龔自珍、魏源乃至同光時代的丁謙,但沒有來得及說到沈曾植就匆匆結(jié)束。后者既改變了傳統(tǒng)佛史的宗派主義與信仰主義做法,也扭轉(zhuǎn)了以“修心”體驗為特色的文人佛學傳統(tǒng)和以“禮懺”為特色的民眾佛教傳統(tǒng),將佛學與科學、哲學聯(lián)系起來,在佛教歷史研究和佛學義理闡釋上都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意味的轉(zhuǎn)化。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從楊文會說到了譚嗣同、章太炎,也說到了“哲學的研究”與“宗教的信仰”這兩派。在“哲學的研究”這一派中他也看到了佛學與西洋哲學理解之間的關系,但是他似乎沒有注意到晚清人在佛學中建立科學理解系統(tǒng)和從佛教中尋找社會改革藥方的思想意圖,也沒有注意到佛學研究中的文獻學、歷史學、語言學轉(zhuǎn)向,所以也沒有來得及看清沈曾植在這一晚清學術“伏流”中作為現(xiàn)代轉(zhuǎn)型期代表的意義。
沈曾植《惟德以禮》八言聯(lián)
沈曾植《云鶴神鸞》五言聯(lián)
其實,沈氏在當時學術界的聲望顯然是第一流的。他通語學,精律學,治西北輿地,著有《元秘史箋注》十五卷、《蒙古源流箋注》八卷,在當時都是領先的,后來大名鼎鼎的王國維、伯希和都曾登門求教。有一個很像傳說中李白草詔嚇蠻的故事很能說明他的學問精湛:在他還在京師當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時,俄羅斯使臣喀西尼將俄人拉特祿夫《蒙古圖志》里所載的《唐闕特勤碑》《突厥毗伽可汗碑》《九姓回鶻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送到總理衙門,這似乎有些故意考校中國人的學問的意思。于是,沈曾植就寫了三篇精彩的考證性跋語,使得俄國人大為佩服,“譯以行世,西人書中屢引其說,所謂總理衙門書者也”,俄國人前踞后恭的態(tài)度變化證明沈氏當時的確為中國學人爭了一口氣。對當時人來說,他更著名的是精通佛學,王蘧常《沈寐叟先生年譜》說:“公梵學最深,始業(yè)當在四十前后?!辈⑴e他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鄂州所作的《跋壇經(jīng)》為證。但從他《月愛老人客話》卷首的一首詩(少為科舉學)看來,似乎他研究佛學或愛好佛教要更早一些。他與過去
當然,時間的早晚并不重要,應當注意的是他對佛學研究的興趣與方法都很現(xiàn)代。在他的《海日樓札叢》中可以看出,他很關心早期佛教史,這是中國佛學研究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過程中逐漸成為熱點的領域。把佛經(jīng)所說一古腦兒全盤照收下來的傳統(tǒng)佛教研究者不同,關于《吠陀》與佛陀思想的關系已經(jīng)參照了歐洲印度學的成果,討論佛陀時代的朋黨則依據(jù)《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指出“大眾、上座之分”的起源,考辨十八部分離始末則比較了《舍利弗問經(jīng)》與《宗輪論》的不同,論證上座、大眾兩部的分裂則從經(jīng)論中梳理出三種不同說法,對大眾部所依經(jīng)典、大眾部的大乘思想、馬鳴與婆須密迦旃延子的關系也有全然不同于傳統(tǒng)佛教的論述。還可以舉出的是在作為中國佛教研究最具有典型性的中國禪宗史的研究上,他應該是現(xiàn)代研究思路的前驅(qū)。胡適當年給早期禪門命名的“楞伽宗”,沈曾植早已提到;后代所謂北宗禪史料的“發(fā)現(xiàn)”即《法如碑》,沈曾植也早已發(fā)現(xiàn);胡適自信為禪宗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神會的意義,沈曾植也早已指出;保唐、宣什在禪宗史上的存在,曹洞宗與唯識學的思想關系,也是沈曾植的最先發(fā)明;至于今人研究中頗有創(chuàng)獲的中唐韓愈、李賀詩與密宗壁畫之影響,晚唐詩論以“勢”字論詩語蓋出自佛教等等,沈曾植也已經(jīng)在《海日樓札叢》的卷七、卷五中早早點出,僅僅讀他的這些札記,就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識見。
1912年,蟄居不出的沈曾植隱于海日樓中讀書,身邊只有幾個學生環(huán)侍。這時,一個俄國哲學家卡伊薩林經(jīng)辜鴻銘介紹來見沈曾植,見面后他大為感嘆,寫下一篇《中國大儒沈子培》,稱他是“中國文化之典型”“中國之完人”。可是,這時的中國學術界給沈曾植留下的空間已經(jīng)很狹窄了,除了1915年王國維來請教音韻,1916年伯希和來討論契丹、蒙古、畏兀兒文和摩尼、婆羅門教源流,他的學問似乎沒有多少用武之地,只是他那些艱奧深沉的詩歌使他在當時的中國留下詩人的盛譽。他盡管滿腹經(jīng)綸,卻因為他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被學術史漸漸遺忘,除了王國維、陳寅恪等與他多少有些相仿的人時不時提起他之外,這遺忘,半是無意,半是有意。
二
沈曾植的確是不合時宜的人,不過他并不是不知世事的人。舉例來說:公羊?qū)W成了當時變革的依據(jù),于是有人就對公羊?qū)W諱莫如深,而他稱這種態(tài)度是“因噎而廢食”;戊戌變法失敗后,有人對新政的后果憂心忡忡,而他在1901年與張之洞書中所提四條建議中仍有“奉行新政”;新思想與舊思想在當時爭論激烈,夷夏之爭更使這一爭論帶有民族主義色彩,而他在1906年訪日時仍能對穗積博士的學說和伊藤博文的憲法理論表示理解,并稱贊這是“冶新舊思想于一爐”。無論如何,說他是一個抱殘守缺的人似乎并不合適,“道情拯溺平生意,豈問迂儒抱一經(jīng)”,戊戌變法失敗和強學會遭禁后,他真的是很傷心的,“世界歸依報,衣冠及禍門”,從他的那幾首詩作里可以看出他的沮喪、憤懣、悲傷和嘆息。
不過,他又確實與時宜不合。本來,辛亥革命時他并不是很震驚,也許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一個時代從此結(jié)束,也許他對于清代中興本來就沒有寄予太大的希望。但是,當新的時代并不那么使他心情愉快的時候,那個剛剛逝去的王朝就在他的心里成了一種批評現(xiàn)實的依據(jù),成了時時追憶的象征。追憶本是一種悼念,但當追憶的對象不再是一個實存的東西時,它總是把過去幻化為追憶者的主觀投影,寄寓著五彩流溢的理想,特別是過去的零星片斷一再地出現(xiàn)在眼前提醒自己去追憶的時候,它就不斷地強化這種對過去的戀眷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辛亥革命的第二年,一個朋友從光緒陵墓歸來,攜來一片石頭,就讓他們這批人唏噓不已,“孤臣下拜鵑啼苦,率土精誠馬角催”;再一年后,光緒的皇后去世,消息傳來,又引起這批人的感慨萬端,“空傳朝夕奠,窮海蟄孤臣”。當他們集會吟詩,分詠當年京師勝跡的時候,他們的追憶就挾裹了怨氣和悲憤,沈曾植的詩里說“身在南藩且無預,心懸魏闕懷千憂”,他的好朋友陳三立的詩里說“爾來銅駝竄荊棘,承平故事過者迷”。1919年已是前朝滅亡的八年之后,當那個清朝情結(jié)最強烈的鄭孝胥寫了一首怨氣沖天的《六十感憤詩》,發(fā)泄著“所恥伍群盜”的委屈和“廉頗得趙卒,妖孽猶可掃”的期望時,沈曾植也跟著感慨“意盡虛空都粉碎,道亡歌哭倍綢繆”?!熬湃盏歉哂泄食?,不知何處是故鄉(xiāng)”,不知故鄉(xiāng)是一種無家的感覺,他在這種無家的感覺中,真的是自己把自己當成清朝的遺老了。
沈曾植手札
其實,不必在乎沈曾植是否算是前清遺老,倒是有必要來檢討一下“遺老”這個詞語里所蘊涵的一種叫做“正統(tǒng)論”的歷史價值觀念。一個王朝新建立的時候,有一批人不與它合作,站在這個王朝立場上說,這批人就是“遺老”或“遺少”,在“遺老”“遺少”這兩個詞語里就有一種站在本朝立場說話的意思,多少有些貶義;但是,如果不站在這個王朝而是站在前一個王朝的立場上來說,這些人就應該叫“遺民”,像宋遺民、明遺民等等,在“遺民”這個詞語里就有一種站在前朝立場說話的意思,多少是個褒意(和這個詞語相反的叫“貳臣”)。從沒聽到有人會諷刺顧炎武、王夫之、鄭成功是“遺老遺少”,就是因為評價者不自覺地就把立場放在了漢族的明朝上而不肯把自己的屁股挪到滿族的清朝上。從劉知幾寫《史通》起,歷史學家就為這件事傷透了腦筋,不知道該把伯夷、叔齊夸獎成“義不食周粟”的“遺民”,還是斥罵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余孽”,也不知道“于舊朝存抱柱之信”是講義氣的忠臣還是“良禽擇木而棲”是識時務的俊杰。
也許應該有一種超越王朝立場的文化眼光。其實從文化的角度看,沈曾植們的依戀舊朝,更多的是一種對傳統(tǒng)生活、穩(wěn)定秩序的企盼,在社會變動中,他們的舊經(jīng)驗無法適應新變化,于是他們覺得沒有安全感。對于那些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已經(jīng)擁有了應付社會的知識并且自認為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與價值的人來說,心理上的沖擊尤為強烈。他們未必特別重視一家一姓的天下更替,倒是更關心他們獲得價值與尊嚴的文化傳統(tǒng)的興亡。在李翊灼《海日樓詩補編序》里有一段沈氏的喟嘆很能表現(xiàn)他的心底意思,他嘆息“道”與“術”的分裂,覺得這樣一來就沒有了“定”,即不證自明、無須質(zhì)疑的價值本原,而這種價值本原的社會體現(xiàn)是秩序。價值的闡明應該是知識人的承擔,是文化人的責任,可是,在這種社會大變動時期,“學者”都背棄了自己的價值理想,轉(zhuǎn)向一種實用主義的追求,所以秩序也就出現(xiàn)了混亂?!皩W士者,國之耳目也,今若此,則其誰不盲從而躓蹶也。且學也者,禮之所出;禮也者,國人之準則也。若今學士,可謂無學。國無學矣,而欲質(zhì)之以禮,其可得歟?”對上層文化的偏愛和對終極價值的看重,正是這批文人的所謂“舊朝情結(jié)”的來源。我很同意列文森(J.R.Levenson)在《歷史與價值:當代中國思想選擇的張力》及《儒家中國及其現(xiàn)代命運》中對近代思想史上維新派文人的分析。他說這批人意識到對中國現(xiàn)存價值結(jié)構(gòu)進行改革的必要,但在情感上仍然向傳統(tǒng)傾斜,他們承受不了一種非中國化的價值體系在生活中成為普遍觀念的中心,因此在精神上一直處于緊張與困境中。這種對于傳統(tǒng)的價值的依戀,有時會寄寓在一些具體的事物上面,通過它們來呈現(xiàn):一張舊得發(fā)黃的照片,一本從箱子里突然找到的舊書,一件過去時代的衣服,一首依稀記得的老歌的旋律,其實人們未必一定就是依戀這些早已過時的東西,但沒有這些東西似乎那種對于過去的情感就無處落腳安身。沈曾植《致汪康年》說:“所謂補偏救弊者,非鄧將軍捐其故伎之謂也,就固有之物加以節(jié)制,如臨淮王入汾陽軍,一指麾而壁壘旌旗變色,斯乃為善救弊者。”
他們并不真的反對變革,也不是真的拒絕未來,但是,把‘過去’徹底地掃地出門,來個‘舊貌換新顏’,連一點回憶都不給他們留下,對于他們來說太嚴酷,他們?nèi)淌懿涣送耆哪吧?/p>
沈曾植《行草七律詩軸》
沈曾植手札
清王朝對于相當多的文人來說就是這樣,它不是令人眷念的生活世界,卻是理想中傳統(tǒng)的象征,就像清朝末年并不是太平盛世而是讓人揪心的亂世,可在事后的追憶中卻成了“太平年”一樣。所以沈曾植看到曾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人題字的鄭所南《蘭花圖卷》,就勾起往事如煙的舊京繁華夢,“題詩原是太平年,黃閣紫樞眉壽愿;十年我輩草間存,一老不遺箕尾遠”;看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椿香圃圖》時,就難免引起他離黍之思,想象八十年前的“海宇承平之日”,還自比司空圖寫道“起我王官谷里思,圖成意足不須詩”,表現(xiàn)自己的遺民情結(jié)。其實,他何嘗不知道道光一代的內(nèi)憂外患,正沉甸甸地壓在人的心頭,讓人實在沒法子自欺欺人地說“太平”二字。
三
沈曾植《左琴芝草》八言聯(lián)
當歷史已經(jīng)走到了20世紀20年代時,作為沈曾植心目中傳統(tǒng)象征的遜清皇帝已經(jīng)只是蜷縮在紫禁城里的寓公,過不了多久就連那紫禁城也住不成了。傳統(tǒng)象征的失落,象征著傳統(tǒng)的失落,人們也在自己的記憶里很快地淡化著對前朝的記憶,連同對于前朝“遺老”的記憶。居住在上海海日樓內(nèi)的沈曾植雖然有一批聲氣相投的朋友賦詩唱和,有一些慕名來訪者登門求教,但畢竟蓬篳不再生輝,往日只是夢境,舊日一而再再而三地只是在夢中重現(xiàn)。1922年,他其實已經(jīng)明白他的這一命運了,四月,他在五年前寫給康有為的一首詩后寫下了一段跋語:“當時境厄而神王,頗自信,又信天道不我違也。于今五年,學說益昌而事實屬左,余病益甚,歲不吾與矣?!辈恍疫@是讖語,就在這一年的十月初二,他與世長辭。這天,他起得很早,向人說到昨夜“夢境極佳”,還寫了一首詩,說他“每日至戌、亥、子時,神情特定”,在別人即將入睡時他倒清醒起來,作為一個七十三歲的老人,這似乎有些反常。詩的開頭就是一句“黃葉飄如蝶,青冥逝不遐”,連他的夢里都是凄涼秋風,把黃葉刮得紛紛揚揚、漫天飄落,這秋景似乎不是一個好的兆頭,預示了他肅殺的結(jié)局。其實,在這以前,醫(yī)生就說過他,“心血太少,腦血太多,心房之力太弱,神經(jīng)之用太強”,看來,處在緊張和憂郁中的沈曾植命中注定難以越過七十三歲的大限,而他的一肚皮不合時宜也就隨著他的軀體的消失而消失。時間卻沒有一點兒女情長的留戀,照舊把傳統(tǒng)越來越遠地忘在身后,真?zhèn)€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不合時宜的人的命運本來常常是被思想史遺忘,可是,他們似乎不應當被學術史遺忘。沈曾植和他那一批朋友們學術精湛、知識廣博,視野也絕不狹窄,甚至可以說他們在近代學術轉(zhuǎn)型期中一手牽著傳統(tǒng),一手攥住現(xiàn)代。今天我們的學術研究會是這個模樣,正是從他們那個時代一點一點地轉(zhuǎn)化過來的,正像王國維說的,他本來是“繼承前哲”“開創(chuàng)來學”的,“使后之學術變而不失其正鵠者,其必由先生之道矣”。但是,他們終究被漸漸遺忘,雖然胡先骕說他是“清同光朝第一大師,章太炎、康長素、孫仲容、劉左庵、王靜庵諸先生,或未之先也”,可后來記得起他的意義的人并不多,只是像王國維、陳寅恪等一批人想起他來就不由自主地表現(xiàn)出對長輩學者的一種尊崇,內(nèi)藤湖南、伯希和等外國人提起他來就情不自禁流露對中國學術的一份敬意,數(shù)來數(shù)去,也就是一個俄國人卡伊薩林、一個日本人西本白川和一個中國人王蘧常還記得起來給他寫了介紹、傳記和年譜。
但是,在王國維、陳寅恪等人不再被學術史看重的時候,沈曾植的學術史意義就更加隱晦,因為,他們在思想史上屬于‘保守’,而‘保守’在以進化為線索、以進步為主流的思想史上是被貶斥到思想史之外的。思想史有時就像一本功勞簿,沒有功勞的人沒有資格在上面,他們只能發(fā)配于‘另冊’。
我在前幾年寫的一篇學術史筆談里提到,學術史與思想史是可以分家也是應當適當?shù)胤旨业?。如何分,當然有一個技術上的問題,不過讓人憂慮的是在學術史和思想史上,價值上的雙重性常常被用一個尺碼來衡量,被用單一方式來處理,以至于思想與學術攪在一道。如果思想史在高屋建瓴式的褒貶人物,學術史只好投鼠忌器,跟著思想史的褒貶而褒貶,單一的尺碼中,要么一白遮百丑,要么一粒鼠糞壞一鍋湯。思想史常常不得不用一種“當下”的立場來審視思想的過程,去取之間不免有時代的價值局限。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史家,自然對依戀舊時代的思想者不必假以辭色,也有理由把“主流”之外的思想家暫時放置一邊,盡管去揀主流思潮進行描述,因為它的處理對象是“思想”,思想是有時代性的,思想史也是有時代性的。可是,學術史則應該用另一種眼光與另一種價值來觀看學術的發(fā)展,學術史處理的是“學術”,人文學科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學術價值的斷定,它似乎與思想史并不一樣。如果思想史的判斷過多地干涉學術史的描述,那么,學術史是很難公正地還原它的本來歷程的,像胡適,像王國維,像陳寅恪,像郭沫若,思想史的干預已經(jīng)使他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能得到實事求是的評價了,只是他們名聲太大,離我們太近,學術史既躲不了又繞不開??墒窍裆蛟策@樣離我們遠一些的學者呢,難道學術史的遺忘就可以是順理成章的遺忘么?
其實,無論是思想史還是學術史,用法國年鑒學派史家布羅代爾的術語來說,如果不是站在當下的立場或王朝的角度進行選擇,如果不是用簡單的進化或狹隘的價值進行評價,而是在一個“長時段”中來估量他們的歷史意義,從一種“文化”的觀念來分析他們的思想學術,也許我們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當然,這對于沈曾植來說,已經(jīng)不重要了。本來,他還很看重學術與思想的意義,1919年,他給羅振玉的信里稱贊羅氏“地學精確,石史甄核,因以軼駕前賢,而殷篆一編,絕學遂通……在環(huán)球?qū)W界偉人中高踞一席矣”,這是贊人,也是自期,表明他心底里還是很在乎自己是否能“在環(huán)球?qū)W界偉人中高踞一席”的,可是,越到晚境他越是明白,當他有意使自己的心情從激憤轉(zhuǎn)而悲涼,從悲涼轉(zhuǎn)而曠達,他就在佛教思想中已經(jīng)找到了自我平衡的心理方式。思想史也罷,學術史也罷,身后名聲誰管得,“世界是空還是色,先生非有且非無”,可是,又有誰看不出他的心境,實際上是曠達中潛藏了悲涼,悲涼中彌漫著一種無可奈何的迷茫呢。(原載《讀書》199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