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瑋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理療科,河北 保定 071000)
?
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治療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療效
劉亞瑋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理療科,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探究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在治療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療效。方法選擇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該院收治的腦卒中伴有上肢功能障礙患者10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1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給予普通針刺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個療程后上肢運動功能、神經(jīng)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上肢疼痛及治療療效進行評定。結(jié)果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FMA)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均顯著升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患者FMA、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DS、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Z=4.035,P<0.05),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3.997;P<0.05)。結(jié)論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治能顯著改善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及ADL,臨床療效較單純康復訓練更為顯著。
〔關(guān)鍵詞〕針刺;康復訓練;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
腦卒中患者常出現(xiàn)上肢運動功能障礙〔1〕。目前康復訓練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腦卒中后遺癥〔2〕。研究報道,針刺傳統(tǒng)穴位療法與康復訓練結(jié)合在治療腦卒中偏癱上肢運動功能障礙方面具有明顯效果〔3〕。本文旨在探究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在治療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療效。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伴有上肢功能障礙患者104例,其中男65例,女39例;年齡60~83歲,平均(65.82±5.36)歲;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性質(zhì)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其中中醫(yī)診斷標準采用199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修訂《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4〕,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1995年中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5〕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60歲,病程1~12月;③既往均未發(fā)生神經(jīng)功能障礙;④偏癱側(cè)肢體評定達Ⅲ期及以上程度;⑤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病情發(fā)生進行性惡化者;③存在意識障礙者;④研究中途退出者及不能堅持本治療方案者。本研究所有操作均符合醫(yī)學倫理學道德,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s)
1.3治療措施兩組患者均給予康復訓練治療,其中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給予針刺治療。(1)康復訓練。釆用神經(jīng)促進技術(shù):Brunstrom技術(shù)、Rood技術(shù)、Bobath方法、本體神經(jīng)肌肉促進技術(shù)等。訓練內(nèi)容包括:正確體位擺放,使用手足矯形器使肘、腕、肩關(guān)節(jié)維持功能位;關(guān)節(jié)活動度保持與改善、 翻身、移乘、起坐、 行走、站立等正確運動模式訓練;自主運動,肘、肩、腕關(guān)節(jié)各方向的運動;被動活動,維持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手指屈伸、拇指對指及外展練習。1次/d,40 min/次,每周休息1 d,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月。(2)針刺治療。選穴:取手三陽經(jīng)中肩貞、天井、陽溪、孔最、曲池、天宗、偏歷;另加頭針取患者感覺區(qū)、運動區(qū)、運用區(qū)。操作方式:患者取患側(cè)向上臥位,使用75%酒精對上述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1.5寸30號針灸針進行針灸,采取平補平瀉手法進針,深度達到肌層,得氣后每15 min進針1次,進針得氣的強度應不超出患者耐受,頭針留針2h,體針留針30 min,每日一次,每周休息1 d, 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月。
1.4觀察指標(1)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釆用Fugl-Meyer運動量表(FMA)〔6〕對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此量表包括上肢反射活動、正常反射活動、分離運動、屈肌伸肌的協(xié)同運動、手指聯(lián)合屈曲與伸展評分,每項得分0~2分,分別代表完全無功能、部分完成、引起反射或改善,共33項,總分66分,得分越高上肢運動功能越好。(2)神經(jīng)功能評定:采用全國第4次腦血管學術(shù)會議提出的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DS)〔7〕中涉及上肢功能的手肌力(共6分)與上肢肌力(共6分)對患者上肢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評定,其中0分表示神經(jīng)功能正常,得分越高神經(jīng)損傷越嚴重。(3)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4〕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包括:穿衣、進食、修飾、洗澡、小便控制、大便控制、轉(zhuǎn)移、上下樓梯、行走、用廁10個項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4)上肢疼痛評價: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5〕進行患者疼痛評定,以10 cm刻度直尺對患者進行自評,0~10 cm分別代表無痛~極痛分別計為0~10分,分值越大,疼痛越嚴重。(5)療效評定:采用第4次全國腦血管學術(shù)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6〕;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減少值=(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其中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表示痊愈;減少46%~90%表示療效顯著;減少18%~45%表示進步;變化18%之內(nèi)表示無變化;增加18%以上表示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總例數(shù)。
1.5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NDS、ADL及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FMA、NDS、ADL及VAS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MA、ADL評分顯著升高,NDS、VAS評分出現(xiàn)顯著降低,觀察組FMA、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DS、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NDS、ADL及VAS評分(分,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觀察組比較:2)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觀察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Z=4.035,P<0.05),且總有效率(75.47%,痊愈0例,顯著4例,進步36例,無效化13例),顯著高于對照組(39.22%,痊愈顯著均0例,進步20例,無變化28例,惡化3例)(χ2=13.997;P<0.05)。
3討論
腦卒中是由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腦功能缺損的綜合征?;颊咴缙诒憩F(xiàn)為弛緩性癱,由于患者病變導致機體脊髓前角細胞失去中樞神經(jīng)的易化作用,使其暫時性失去反射功能,再加皮層抑制作用失去,患者往往在病后4~7 w內(nèi)進展為痙攣性癱瘓〔8〕。既往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患肢疼痛的發(fā)生率高達84%〔9〕,其中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患肢疼痛是腦卒中引發(fā)上肢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腦卒中患者由弛緩性癱瘓進展為痙攣性癱的時間越長,其功能損傷的恢復能力越差。研究報道,早期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增強患肢肌力、維持功能體位,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10〕。同時,針刺能夠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礙。
對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主要通過降低患者肌張力、增強肌力、減輕患肢疼痛來實現(xiàn)??祻陀柧毮軌蚣ぐl(fā)大腦損傷后代償機制,能夠有效預防關(guān)節(jié)痙攣等異常運動的發(fā)生〔11〕。研究報道,針刺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①針刺直刺病變筋肉,能夠暢通局部病變組織氣血,增加組織供血供氧,有利于促進上肢功能恢復;②針刺操作方式及電針的使用能夠擴大針感影響范圍,緩解患者上肢疼痛,降低炎癥反應,促進上肢功能恢復;③針刺上肢肌腱能夠分離粘連,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緩解患者肌肉緊張度,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作用〔3,12〕。既往研究顯示,由于康復治療技術(shù)種類和療效的限制,單獨進行康復訓練不能夠?qū)颊呱窠?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深度刺激〔13〕。本研究說明單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與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在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治療上均具有顯著的療效。但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在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損傷、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能力方面及療效具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與既往研究一致〔14〕,其主要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方面:①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提高患者康復意識,針刺能夠激活感覺功能,改善周圍循環(huán)狀態(tài),使較高的肌張力下降,兩者聯(lián)合能夠加快患者康復;②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法能夠緩解病變組織缺血對神經(jīng)元的損害,具有修復與保護神經(jīng)元損傷的作用,二者聯(lián)合能夠促進患者運動功能與ADL恢復,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既往研究顯示,針刺結(jié)合康復訓練在治療老年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具有多方面優(yōu)勢:①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還可以提高患者認知功能;②能夠縮短軟癱期時間,縮短肌張力升高時間;③增加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提高其治療的積極性與依從性,加快康復〔13〕。
4參考文獻
1Rep?aitē V,Vainoras A,Berkien K,et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ial training-based occupational therapy on hand and arm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Results of the pilot study〔J〕.Neurol Neurochir Pol,2015;49(3):150-5.
2易金花,張穎,官龍,等.腦卒中患者上肢康復訓練系統(tǒng)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3;28(4):249-51.
3de Almeida Oliveira R,Cintia Dos Santos Vieira P,Podrigues Martinho Fernandes LF,etal.Mental practice and mirror therapy associated with conventional physical therapy training on the hemiparetic upper limb in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a preliminary study〔J〕.Top Stroke Rehabil,2014;21(6):484-94.
4陳健安,鄭禹,余康潮,等.董氏奇穴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7):715-7.
5陳利芳,方劍喬,吳媛媛,等.針刺治療腦卒中亞急性期運動障礙: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4):313-8,391.
6McCabe J,Monkiewicz M,Holcomb J,etal.Comparison of robotics,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and motor learning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upper extremity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5;96(6):981-90.
7尤陽.電針不同波形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遲緩期上肢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5;24(2):168-70.
8馮曉東,孫偉娟,張裴景,等.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10):967-9.
9彭旭,張智博,譚紅,等.序貫腸內(nèi)營養(yǎng)對老年重癥腦卒中患者營養(yǎng)代謝、免疫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29):5683-6.
10王翠敏,竇娜,張春玖,等.提高自我效能理論強化活動分析方法在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患者中的康復作用〔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3):252-5.
11沈來華,羅開濤,錢立鋒,等.溫針結(jié)合康復訓練對早期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3;20(3):305.
12Appel C,Perry L,Jones F.Shoulder strapping for stroke-related upper limb dysfunction and shoulder impairments:systematic review〔J〕.NeuroRehabilitation,2014;35(2):191-204.
13李周,周虹,孫瑩,等.綜合康復評估及訓練系統(tǒng)在腦卒中患者上肢及手的運動控制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7):663-4.
14Samuelkamaleshkumar S,Reethajanetsureka S,Pauljebaraj P,etal.Mirror therapy enhances motor performance in the paretic upper limb after stroke: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4;95(11):2000-5.
〔2015-10-08修回〕
(編輯滕欣航)
第一作者:劉亞瑋(1977-),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康復理療、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向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154-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