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怡 李芃
摘 要 在雨花石色彩研究基礎上,此項目的創(chuàng)新點是將雨花石色彩的“景”和“境”兩者聯系起來,將其轉換成具象的表現形式,應用在平面設計中,演繹出雨花石色彩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傳承性和現代性。
關鍵詞 雨花石色彩 “景” “境” 設計 演繹
中圖分類號:J613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項目立意)
1.1雨花石文化
雨花石的成分是以二氧化硅為主的多種有色礦物質,形成的不同色彩、材質形狀成就其“雨花瑪瑙”的美名。無論是實物,還是在文學、藝術作品中,“雨花石文化”都是融合于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1.2雨花石色彩解讀
正如民國收藏家王猩囚作出“色為雨花石第一要素”的定論。雨花石的色彩審美具有其特殊性,要結合它的特質,即色、形、紋、質。
雨花石的色彩是色中神物,更是“無色不顯”;雨花石的形態(tài)總體上比較圓潤和諧,這種圓潤加上色彩的絢麗與紋理的變化,形成了非常絢麗之“景”;雨花石的紋理具有抽象、靈動的特質,鬼斧神工,具有意“境”;雨花石的質地對色彩審美也有很大影響,它兼有水晶、玉髓、蛋白石、化石等各種礦物的質感,使色彩兼有透、細、潤、老等多種特點。
1.3創(chuàng)新點
1.3.1雨花石研究背景
(1)理性的純科學研究色彩類:客觀地融入科學的色彩原理來分析雨花石色彩,卻失了傳統(tǒng)鑒賞的獨特韻味。
(2)感性的純鑒賞審美類:比較主觀地將雨花石色彩進行分類并解讀。
(3)抽象地將雨花石色彩的理性研究和感性鑒賞結合:對“景”——具象的色彩風格,和“境”——抽象的意境藝術都解讀較為完整,但未能將兩者聯系,且未能運用于實踐。
1.3.2項目創(chuàng)新點
在雨花石色彩研究基礎上,此項目創(chuàng)新點是將雨花石色彩的“景”和“境”兩者聯系起來,以獨特的視角將其轉換成具象的表現形式;并且以形式美的法則,應用在平面設計中。
2雨花石色彩在設計中的演繹
2.1雨花石的“景”在設計中的演繹
2.1.1“拗色”之“景”在設計中的演繹
包裝中的色彩與產品基本色是一致的:雨花石為自然的產物,“無色不顯”的雨花石中涉及多種色相、純度和明度的色彩,因此能夠很好地將其色彩進行設“景”與設計。在包裝設計中,選擇的包裝產品——南京特色糕團,其擁有紅、黃、綠等多種色相,以及不同色相延伸的不同純度和明度的色彩,設計中都能將雨花石色彩與之和諧地搭配。大自然將雨花石色彩之“景”打造得各有特色,連現代設計如何苛求完美也比不上雨花石色彩之“景”的巧合之“境”,平衡之“境”。
古代律詩中常有拗句,“拗“有不合常規(guī)之意,律詩中常有拗句,雨花石中的“拗”色卻是一種出奇之“景”;在現代設計中,“拗色”指的就是色彩的色相強烈對比,一般是用來表達效強烈的效果、極有力的力度和強度,但雨花石“拗色”與之不同的是,即使這樣奇特之“景”,確實和諧、平衡的;在麥汁蓮子蜜糕的包裝設計中,選用的“拗色”之石是將綠色與紅橙黃色相拗的,我們將雨花石直接蒙版于設計圖案之下,可見之色既突出產品色彩,也可達到“垂涎欲滴”的視覺感受。
2.1.2“內透色”之“景”在設計中的演繹
這種色彩出現于半透明或透明石質的雨花石中,包裹于石中之色會因外層石質出現不同程度的明度和純度上的變化,“透”出或艷麗、或淡雅、或清晰、或朦朧之“景”;在現代設計中,“內透色”就是產生色彩的漸變,包括明度和純度漸變,但雨花石的色彩漸變相比平面中的推移,多出一種縱深的、空間上的漸變;在芝麻馬蹄糕的包裝設計中,便運用了“內透色”造就出一種有空間感的通透之“景”,配合產品所需設計圖案,突出芝麻馬蹄糕晶瑩剔透的特色。
2.1.3“艷色”之“景”在設計中的演繹
此色彩的雨花石“置如水中,滿盤皆暗”,讓人一眼望去印象深刻,即“攝人魂魄”之感,形成一種“熱烈”之景;在現代設計中,“艷色”指的就是色彩色相明顯且純度高的色彩,相比于設計中的高純度色彩,“艷色”常有同色系但不同的明度和純度的色彩加以修飾,使之產生“透氣感”;在“艷色”主題的招貼中,直接運用石中玫瑰花之“景”,表現一種熱烈純凈之“景”。
2.1.4“墨色”之“景”在設計中的演繹
招貼中的色彩同樣是雨花石色彩的直接運用。但與包裝不同,其圖案是雨花石內容的直接運用,以此直接突出雨花石色彩之“景”。張輪遠先生將色彩劃分“五類十色”,其中一類根據色所在位置,將雨花石色彩劃為透明石或半透明石之內外色和浮于石面之“染色”,墨色”的黑色常有濃淡和疏密變化,與傳統(tǒng)躍與之上的中國水墨畫或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得名“墨色”;在現代設計中,“墨色”就是平面構成中的漸變構成形式,其黑色經過灰度、疏密和虛實變化,有力度地給人視覺節(jié)奏感;在以“墨色”為主題的招貼設計中,直接運用石中似僧人樹下聽禪之“景”,加之這種天然的虛實節(jié)奏感使設計有一種有章有法的“起承轉合”之“景”。
2.1.5“內透色”與“墨色”的“景”在工藝品設計中的演繹
工藝品中對于雨花石色彩“景”的運用,將重點放在“突出色彩特點”之上。為了突出“內透色”的通透之“景”,和“墨色”的虛實之“景”,選擇了使用燈光效果的工藝。
2.2雨花石的“境”在設計中的演繹
2.2.1包裝
首先在包裝設計中,雨花石的色彩之“境”與所設計的產品圖案及其意思相關聯。
(1)“色點”:“色點”是收藏界常用詞,但色彩研究的眾多文章里卻不常見,大多是因為在色彩之“景”中,這一抹顏色是在是太渺小了,但表現雨花石色彩之“境”時,這一點突兀之色可成為點睛之“筆”,更有甚者成為主角呈“驚為天人”之姿;在吉祥如意糕的包裝設計中,選擇的是名為《南海觀音》的“色點”雨花石,所設計的是含有“吉祥如意”寓意的“持如意騎象”的傳統(tǒng)圖案,此圖案一與產品所需美好寓意之“境”統(tǒng)一,二突出《南海觀音》之神秘之“境”,三運用移情的手法引起賞石者或購買者的審美愉悅和內心美好期望。
(2)“艷色”:“艷色”的特點在““景”在設計中的演繹”已說明。雨花石色彩的“艷色”之“境”整體上是熱烈的,但雨花石“火成”、“水成”、“沉積”的特色石質使“艷色”多了或深或淺、或沉或浮之色視覺感受,使其產生或成熟、或清純的“境”,由此,雨花石色彩的“意境”需要從整體上考量;在玫瑰白果蜜糕的包裝上,選擇的是名為《紅玫瑰》的雨花石,內容完全一致,但這顆雨花石的“艷色”具有艷而不俗之“境”,意味著即將發(fā)生的愛情是熱烈而純凈的。
(3)“實色”:“實色”為雨花石中極普通的顏色,在不透明體石質中比較常見。但樸素之色也有獨特的“意境”,作為不透明體石質面上之色,其有自然礦物質形成的色彩有著史前壁畫的古風、原始、樸素之“境”;在桂花卷心糕的包裝設計中選擇的是名為《西廂記》的“實色”石的色彩和“境”,《西廂記》體現的是道家中上善若水、樸素之美、沖破封建障礙的思想,與“實色”之“境”相符合,也與包裝圖案“桂花、蝙蝠”追求美好、自由愛情的寓意相統(tǒng)一。(圖4)
再者,雨花石色彩之“境”與產品所需色彩感受統(tǒng)一。
(4)“復色”:雖雨花石收藏界對稀色和顏色多樣性都有追求,但不合時宜的稀有色彩和雜亂無章的多色混雜,絕對算不上精品的“復色”雨花石,一塊值得細賞的“復色”石是具有很高的整體性和均衡性的,每種色相的色彩相互影響,卻也相互融合,正如石泉先生所述的陰陽五色般“陰陽強調動靜,核心是平衡?!保晃覀儗⒚麨椤睹穽彺簳浴返挠昊ㄊ熬场边\用于五色小糕的包裝中,表現出產品色彩艷麗、多樣且純天然的特點,在一種親切的自然之“境”中,引起購買者的信任感和購買欲。
(5)“墨色”:“墨色”的特點在“景”在設計中的演繹”已說明?!澳钡摹熬场笨芍苯訌乃暨x之石《古樹聽禪》中感受:“墨色”一類的雨花石,對其“境”的感受常常離不開“禪”,因為“禪”是中國水墨繪畫精神之所在,正如楊江波在《平和簡麗,遒麗天成》一文中所說“禪的自性需悟,畫的意境也需悟,所謂一切本領都是“由其技進乎道”,同樣“墨色”之“境”也需悟;將這樣一種“心境悠遠”的色彩運用在糕點的包裝中,意欲告訴購買者產品的食材和制作很不一般,需要細細去品位,去“悟”。
2.2.2招貼
從石面之“景”延伸圖案,使之更好得呼應其名字所展現的取名之人的心境。
“內透色”:“內透色”的特點在“景”在設計中的演繹”已說明,招貼所運用的是名為《冰肌映翠》的雨花石,招貼中以水表示清涼、純凈之“境”,對應“冰”字;以水紋對應“肌”字;以陽光下正在波動發(fā)光的水紋表現動態(tài)之“境”,對應“映”字;以水中綠植的充滿生機之“境”,對應“翠”字。
2.2.3工藝品
觀賞雨花石和觀賞國畫時的方式巧合的相似,兩者都是在一個昏暗的環(huán)境下用一盞或者幾盞燈打光欣賞:前者是因為雨花石的觀賞一般都是入水觀賞和保養(yǎng),且其顏色會因加熱或在強光下曝曬而變質;后者也同樣是因為國畫色彩材質不宜曝曬。因此在工藝品的選擇環(huán)節(jié)選擇了燈,且燈罩上的圖案選擇的是“內透色”和“墨色”之“景”,光的作用使得“內透色”的通透明亮之“境”以及“墨色”的淡雅、禪悟之“境”完美展現。同時也將雨花石色彩之“境”以一種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突破“色彩組合不符合常規(guī),無法而有法,天然、淡泊、虛寂,文人氣息比較濃,有時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局限。
3總結
雨花石色彩中的“景”、“境”兩字相伴相生,“景”生“境”,“境”升華“景?!坝昊ㄊ拭朗紫冗M入人們眼球之美?!?,只有“人”是評定雨花石色彩之“景”是否美觀,感受雨花石色彩之“境”是否觸動內心的唯一標準,但人會因不同地域文化、文化素質和性情性格而對同樣的“景”產生不同的“境”,因此不同觀點的存在也無可厚非。我們這次的嘗試,便是以一種設計的形式,將雨花石色彩的“景”與“境”兩者聯系起來:使“景”生“境”的過程明顯化、簡單化;也使“境”直接作用于觀賞者或者消費者的感官感受,使不同“心境”的人以“殊途同歸”般的方式去理解“景”。這次的設計并非一種商業(yè)上的手段和技巧,而是其轉換成雨花石色彩中的“景”與“境”之間的紐帶和“升溫器”的一種演繹。演繹出“雨花石自然美的獨特性、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性、人文美的傳承性和科學美的現代性”。
參考文獻
[1] 周德麟,趙啟斌.略論南京雨花石文化的歷史演化[J].長江文化論叢,2011(00).
[2] 袁維芳,石泉.論雨花石的抽象美[J].東南文化,2003(06).
[3] 池澄.雨花石譜[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
[4] 石泉.論雨花石色彩的美學風格[J].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08(04).
[5] 石靈.雨花石色彩與繪畫藝術的比較研究[J].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2(02).
[6] 鐘華邦.雨花石色彩美的研究與欣賞[J].超硬材料工程,2013(02).
[7] 雷敬敷.雨花石的美學特證[J].美與時代(上半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