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嘉
[摘要]感恩屬于一種生活取向,關注人生的積極面,人際感恩是個體由于接受他人無私提供的具有一定價值的恩惠而引發(fā)的一種愉悅的、心懷感激而意欲報答的認知性情緒。本文從人際感恩與負債感,感恩與親社會行為,感恩與幸福感三個方面了總結了關于感恩的實證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反思,并對未來的感恩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感恩;幸福感;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4-0095-02
中華民族感恩意識源遠流長,作為一種精神財富,感恩早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美德。“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知恩圖報”“感恩戴德”等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言,折射出中國人對感恩的崇尚,可以說,感恩是中華民族美德的重要表現(xiàn)。在我國可查得的文獻記錄中,“感恩”一詞最早可追溯于《三國志·吳志·駱統(tǒng)傳》:“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也曾說“感恩不僅是最好的美德,它還是其它品德的根源。”英文“Gratitude”一詞源于拉丁文gratus,意為慈悲、好心和感激(Emmons&Shelton,2005)。感恩最早的科學研究是20世紀30年代Baumgarten-Tramer對兒童青少年感恩發(fā)展特點的研究(Baumgarten-Trainer,1938),而對于感恩的系統(tǒng)研究則是在2000年左右才興起,然而隨著積極心理學運動的興起,感恩在心理學研究中逐漸成為熱點話題。感恩的研究對于促進感恩教育以及完善感恩干預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總結了感恩的相關實證研究,力求能為未來的實踐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感恩的概念
心理學研究者對感恩的概念存在著多種觀點。一些學者們認為當人們接受到無私的且有價值的幫助時表現(xiàn)出感恩情緒。例如,McCullough等人的研究表明,感恩作為一種道德情感類似于一些其他的道德情感,例如同理心和內疚感,感恩是一種與人的認知和行為相關的道德情感。然而,有研究者(Wood)指出這種概念并沒有完全涵蓋人們報告出的一些源于生活方面的感激之情。Wood等人認為,在氣質水平上,感恩是傾向于關注人生積極面的一種生活取向,這種生活取向應該有別于其他的一些情緒,例如樂觀,希望和信任(Wood,Jeffrey,Gera曲ty,2010),Wood(2008)等人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這種生活取向的觀點。
目前心理學界一般認為,感恩應包括特質感恩(trait gratitude)與狀態(tài)感恩(state gratitude)兩種不同的感恩形式,而狀態(tài)感恩又可以按對象分為對人的感恩和與對自然的、對上帝的感恩等。綜上所述,本文采納wood等人對感恩的廣義定義,即感恩屬于一種生活取向,關注人生的積極面;而關于人際感恩,據感恩研究奠基人Emmons(2012)曾對人際感恩的定義進行過總結,人際感恩是個體由于接受他人無私提供的具有一定價值的恩惠而引發(fā)的一種愉悅的、心懷感激而意欲報答的認知性情緒。
二、感恩的實證研究
(一)人際感恩與負債感
感恩與負債感不盡相同。雖然兩種情緒都是伴隨著幫助行為出現(xiàn)的,當個體覺得自己因為受恩惠而要回報施惠者的幫助時,就出現(xiàn)了負債感。兩種情緒會引發(fā)不同的行為:負債感會使受惠者拒絕施惠者,而感恩會使受惠者主動接近施惠者并提升他們之間的關系。Watkins(2006)等開展的兩項實驗探討了感恩和負債感之間的關系,在情節(jié)劇本任務中操縱施惠者期望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施惠者的報答期望增高,受惠者的負債感水平增加而感恩水平降低。此外,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施惠者的報答期望增高時,受惠者報告在以后不太愿意去幫助施惠者。感恩的負債感是內在的,且與經濟形式的負債感不同。
國內研究者引入情景劇本實驗范式對大學生樣本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感恩與負債感、快樂不同,它是一種積極的、具有社會道德價值的情感特質;感恩比負債感和快樂更能正向預測助人行為等親社會行為。
(二)感恩與親社會行為
表達感恩也有助于強化施惠者的親社會行為,商家可利用感恩的效應來增加顧客的消費行為。例如,在一項實驗中發(fā)現(xiàn),接到感謝電話的珠寶店客戶的后續(xù)購買增加了70%,與之相比,那些接到大減價通知電話的顧客僅增加了30%的后續(xù)購買,無接到任何電話的顧客沒有增加后續(xù)購買。在另一項研究中,當侍應生在賬單上寫上“感謝您”時,餐館中的老主顧會給予更豐厚的小費。Grant與Gino(2010)認為人際感恩的這種功能可能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即,提升施惠者的自我效能以及讓施惠者體驗到自身的社會價值。為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施惠者受到來自受惠者的感恩后,再次對后者幫助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比如從25%到55%,32%到66%等)。
(三)感恩與幸福感
感恩被認為是與心理健康有著最強聯(lián)系之一的品格特征。感恩著的個體更快樂,他們有著低水平的抑郁和壓力,對生活和社會關系有著更高程度的滿意感。具體說來,在抑郁項目中,感恩可能是作為一個緩沖器,來加強積極經歷的編碼和易得性。感恩的個體在掌控環(huán)境、個體成長、人生目標和自我接受上也具有較高的水平。這一類人有著較好的睡眠質量,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在睡前有著更多的積極思維和較少的消極想法。
雖然有很多的情緒和人格特質對幸福感很重要,然而有證據表明感恩對幸福感有著獨特的重要性。首先,在一項縱向研究中發(fā)現(xiàn),心懷感恩的個體更容易應對人生轉折。確切地說,在經歷轉折之前,他們較少抑郁和緊張,并且在三個月后,對這段關系更為滿意。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第一,就感恩的研究方法而言,目前測量感恩主要是采用自我報告的方法,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自我報告方法的缺陷,會使結果易受潛在偏差的影響。如何進一步提高量表的信效度,并建立標準化常模,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第二,從已有研究的樣本來看,不能代表各個年齡和文化水平層次的群體。國內學者的研究大都是取自非臨床樣本,特別是大學生和社區(qū)群體。未來的研究中應把已有研究結果應用于臨床樣本,通過在多層次人群中的重復實驗來檢驗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如何。
第三,我國心理學界對感恩的研究處于初級和引進階段,且中西方存在相當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國外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希望能有更多的跨文化與多元文化比較的研究,特別是中國本土化的研究,來探討東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感恩的形成及表達的不同,更為深人地了解東西方感恩文化之間的差異。
(責任編輯:章樊)